地獄 (小說)
《地獄》(英語:Inferno)是美國作家丹·布朗於2013年出版的一部懸疑驚悚長篇小說,也是他筆下繼《天使與魔鬼》、《達文西密碼》、《失落的符號》之後第四部以羅柏·蘭登為主角的小說[4]。小說由雙日出版社出版於2013年5月14日[5]。小說出版後褒貶不一,但銷量可觀。小說還被改編成電影,於2016年上映。
地獄 | |
---|---|
原名 | Inferno |
作者 | 丹·布朗 |
類型 | 懸疑小說、推理小說、陰謀論小說、驚悚小說 |
系列 | 羅柏·蘭登系列第四部 |
語言 | 英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雙日出版社(美國) 矮腳雞出版社[註 1](英國) |
出版時間 | 2013年5月14日[2] |
出版地點 | 美國 英國 |
媒介 | 印刷品(精裝),電子書 |
頁數 | 480頁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失落的符號》 |
續作 | 《起源》 |
規範控制 | |
ISBN | ISBN 9780385537858(美國) ISBN 9780593072493(英國) |
OCLC | 824723329 |
地獄 | |
---|---|
原名 | Inferno |
中文名 | 地獄 |
作者 | 丹·布朗 |
譯者 | 李建興 |
類型 | 文學作品[*] |
語言 | 繁體中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時報文化 |
出版時間 | 2013年5月14日 |
出版地點 | 台灣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2013年11月1日 |
媒介 | 平裝紙質書 |
開本 | 25k正 |
頁數 | 512頁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失落的符號 |
續作 | 起源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9571358345 |
地狱 | |
---|---|
原名 | Inferno |
中文名 | 地獄 |
作者 | 丹·布朗 |
譯者 | 路旦俊、王曉東 |
類型 | 文學作品[*] |
語言 | 簡體中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3年5月14日 |
出版地點 | 中國大陸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2013年12月11日[3] |
媒介 | 平裝紙質書 |
開本 | 32 |
頁數 | 429頁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失落的符號 |
續作 | 起源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7020101610 |
故事情節
哈佛大學教授羅柏·蘭登在一間醫院的病床上醒來,頭部有傷,對過去幾天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記憶。他最後的記憶是在哈佛校園內,但是很快意識到自己現在身處義大利佛羅倫斯。一位醫生席耶娜·布魯克告訴羅柏他受到槍擊被送到醫院,所幸僅被子彈擦傷,但仍然因腦震盪而出現短時失憶。突然,一名一直跟蹤蘭登的女刺客瓦任莎闖入醫院,槍殺了負責治療蘭登的馬可尼醫生,然後衝向羅柏的病房。席耶娜迅速帶蘭登逃離醫院前往她自己的公寓。
在席耶娜的公寓中,失憶的羅柏聽她描述了自己受傷被送往醫院的細節。他在自己的外套中發現一個標有生物性危害標誌的金屬圓筒,於是決定求助美國領事館。領事館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表示正在尋找羅柏的下落,希望他能提供自己所處的位置。在席耶娜的建議下,羅柏向領事館提供了她公寓對面的一家賓館的地址,以免她被進一步捲入事件當中。很快,羅柏就看到全副武裝的瓦任莎趕到他向領事館提供的地址。二人在此刻意識到,美國政府想要除掉羅柏。
羅柏決定將金屬圓筒打開。圓筒中是一個中世紀的骨質滾筒印章,印章中嵌入了一支高科技雷射指示筆,並投影出了桑德羅·波提切利根據但丁·阿利吉耶里的《神曲》所創作的《地獄圖》的圖案。圖案在原作上有所修改,底部有一行小字:「只有通過死亡之眼才能瞥見真相。」(原文為義大利文:"la verità è visibile solo attraverso gli occhi della morte.")突然間,一群武裝士兵突襲了席耶娜的公寓樓,二人僥倖逃脫了追捕。
羅柏和席耶娜判斷圓筒中的物品和但丁有密切聯繫,於是趕往佛羅倫斯老城。然而二人在路上卻發現佛羅倫斯警方和義大利國家憲兵已經封鎖了通往老城的道路,並開始搜尋這二人的行蹤。他們於是跑進波波里花園旁邊的一個建築工地中躲藏起來,此時羅柏仔細察看了修改過的《地獄圖》,注意到其中隱藏的十個字母,依次連接起來是「CATROVACER」。十個字母分別寫在圖案中地獄的每一層中,但層的順序被打亂了。根據波提切利的原圖重新排列為正確順序後,十個字母拼成「CERCA TROVA」的字樣。羅柏認出這一短語意為「去尋找,就會發現」,正是喬爾喬·瓦薩里所作壁畫《馬西阿諾之戰》中出現的字樣。這幅壁畫現藏於佛羅倫斯舊宮,羅柏和席耶娜二人最終避開士兵的搜查,穿過瓦薩利走廊進入位於佛羅倫斯老城的舊宮。
到達舊宮後,羅柏站在《馬西阿諾之戰》壁畫前,試圖找出「死亡之眼」、被人修改過的《地獄圖》和他所在位置的聯繫。一位管理員看到羅柏形跡可疑,於是找到了舊宮的藝術與文化總監瑪塔·阿爾瓦雷茨。瑪塔認出了羅柏,她曾在前一天晚上見到他和主教座堂博物館館長伊格納奇奧·布索尼一同來到舊宮。她帶領羅柏和席耶娜二人登上壁畫旁的階梯,羅柏意識到階梯最高層恰好和壁畫中的「CERCA TROVA」字樣在同一高度。瑪塔向二人提到曾在前一晚展示了但丁的死亡面具,面具就收藏在壁畫旁的館廳內,已經億萬富翁、天才遺傳學家貝特朗·佐布里斯特買下,但仍放在展廳中展覽。羅柏意識到自己在前一晚已經對謎團有了線索,現在正在重新尋找當時的發現。瑪塔將羅柏和席耶娜二人帶到面具所在的展廳,卻發現面具不翼而飛。在查看了監控錄影後,眾人發現正是羅柏和伊格納奇奧在前一晚偷走了面具。博物館安保人員擒住羅柏和席耶娜,而瑪塔立刻向伊格納奇奧的辦公室打電話,想要質問他面具的下落,但辦公室內接聽電話的秘書卻告知她伊格納奇奧已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他逝世前給羅柏留下了一則留言,秘書為羅柏播放了留言,留言中伊格納奇奧稱自己將面具藏在某地,並暗示他道「天堂,二十五」。
羅柏和席耶娜二人最終逃脫了安保人員,但追捕他們的武裝士兵也趕到了現場。二人穿過五百人大廳的天頂壁畫《科西莫一世成聖》上方的閣樓試圖逃離,不巧瓦任莎也追到閣樓,席耶娜在鬥爭中將她推下閣樓殺害,二人於是成功逃離。逃跑的路上,席耶娜向羅柏介紹了面具的主人佐布里斯特,他認為地球的人口數已經超出控制,並且主張人類應當暫停人口的增長。此外,還有傳言表明佐布里斯特正在研製一種特殊的病毒以減少地球人口的增長。二人越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而目前發生的各種暗示都指向佐布里斯特的瘟疫病毒。羅柏認為「天堂,二十五」是指《神曲·天堂篇》第二十五章,並由此破解出但丁的死亡面具就藏在曾為但丁舉行洗禮儀式的佛羅倫斯聖若望洗禮堂。二人趕到洗禮堂找到了面具,同時發現面具背後有一串螺旋狀的佐布里斯特寫下的拉丁文謎語:「哦~有著穩固智慧的人啊!請注意,這裡的含義就藏在晦澀的詩歌面紗之下。切斷馬的頭…摳出盲人的骨頭…血紅色的水…那裡的瀉湖不會倒映群星。將你的耳朵貼在地上,聆聽小溪的流水聲,下到水下宮殿的深處…因為在這裡,冥府怪物就在黑暗中等待。」這時,一位名叫喬納森·費里斯的男子闖入洗禮堂,稱自己由世界衛生組織派來幫助二人逃離士兵追捕。男子面部有嚴重的皮疹,而胸口的皮膚也有一片淤青藏在襯衣下。三人根據謎語的提示前往威尼斯,費里斯在路上接了一個電話後對二人態度似乎出現變化。到達威尼斯之後,羅柏根據在聖馬可大教堂獲得的線索推斷事件與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之墓有關[註 2]。費里斯突然暈倒失去知覺,席耶娜稱他已經嚴重內出血,羅柏因此懷疑他已經感染了佐布里斯特的瘟疫。隨後羅柏被一群黑衣士兵擒獲,而席耶娜則得以逃脫。
羅柏被捕後被人帶到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伊莉莎白·辛斯基的面前,伊莉莎白隨後向他解釋了各種事件的真相:佐布里斯特已於一周前自殺,這位天才遺傳學家痴迷於但丁,並可能已經研發出一種新型瘟疫病毒,以消滅地球上的大量人口,迅速解決地球人口過多的現狀。伊莉莎白打開佐布里斯特生前留下的保險箱,發現了這支金屬圓筒,並將羅柏帶到佛羅倫斯,希望他能破解真相。然而,羅柏在第一次見到瑪塔和伊格納奇奧之後便與伊莉莎白失去聯繫,世界衛生組織擔心他已經背叛到敵方幫助佐布里斯特釋放病毒,因而派出應急反應部隊搜尋他的下落。追捕他的士兵事實上就是這些部隊,但這些士兵從未意圖殺害羅柏。
佐布里斯特事先已經雇用了一個地下組織「聯合會」幫助他保護金屬圓筒,並希望聯合會在他死後將圓筒交給伊莉莎白。他還製作了一段恐怖的影片要求聯合會在一特定日期發布給媒體,影片中充斥著與但丁相關的元素,還拍攝了培養中即將釋放的瘟疫病毒。病毒被藏在某個水下的秘密地點,外面的袋子正在緩慢溶解。影片聲稱世界將在第二天「永遠改變」。伊莉莎白私自取走金屬圓筒之後,聯合會只得派出團隊保護圓筒的秘密。他們在羅柏與瑪塔和伊格納奇奧見面後將他綁架,然而羅柏當時並未破解出全部謎團。他們給羅柏服下苯二氮平類藥物,抹去了他的短期記憶,在他頭上偽造了一處傷口,並導演了整個事件,以迫使羅柏解開全部謎團。席耶娜、瓦任莎和費里斯都是聯合會的演員,給美國領事館的電話也是事先安排偽造的。然而聯合會領導人「教務長」在看到佐布里斯特的影片後意識到事件與生物恐怖主義有關,於是一反之前與佐布里斯特的協議,同意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費里斯的皮疹與病毒也並無關聯,只是飾演被瓦任莎槍殺的醫生時使用的膠水引起的過敏反應,胸口的瘀傷也並非內出血,而是假扮被槍擊時胸口的炸藥故障導致的肋骨骨折。在羅柏前往威尼斯途中時,教務長已經與伊莉莎白展開合作,並命令費里斯阻止席耶娜的行動。到達威尼斯後,席耶娜意識到費里斯正在與她作對,因而在他暈倒後襲擊了他的傷口以使他暫時昏迷。
席耶娜此時已經與聯合會背道而馳,聯合會也意識到她其實是佐布里斯特的秘密信徒和情人。羅柏解開謎團時仍不知道這一點,於是在被捕前告訴了她瘟疫病毒的藏匿地點。席耶娜於是找到一架私人飛機,希望在眾人發現之前趕到病毒所在處。另一邊,羅柏與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會合作,力求在她趕到之前阻止她。根據佐布里斯特留下的影片,眾人推斷出裝有病毒的袋子應該在影片中標註的日期徹底溶解釋放出病毒。羅柏根據佐布里斯特的線索得出病毒應該藏在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恩里科·丹多洛之墓,但抵達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後才發現病毒實際藏在了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眾人趕到地下水宮殿時發現席耶娜已經先於他們到達,裝有病毒的袋子也已經破裂,病毒估計已經通過遊客擴散開來。席耶娜被羅柏發現後用土耳其語對遊客大喊,在現場製造騷亂。遊客蜂擁逃離現場,使得世界衛生組織封閉隔離的努力宣告失敗。羅柏也飛身追趕逃跑的席耶娜。
然而隨後證實席耶娜並未刺破病毒袋,袋子本身已經於一周前溶解在地下水宮殿的水池中,病毒早已擴散,而影片中標註的日期實際是佐布里斯特根據數學計算預計病毒擴散到全球的日期。而席耶娜也是試圖阻止病毒釋放出來,但是並不信任世界衛生組織。她擔憂政府獲得病毒後將利用其製造生物武器,所以便自己獨立行動。聯合會領導人教務長被世界衛生組織控制,他試圖逃脫卻最終被土耳其警方逮捕。聯合會將接受調查,名聲毀於一旦。席耶娜獲得特赦,交換條件是她將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利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和與佐布里斯特合作研究的經歷解決危機。
佐布里斯特製造的瘟疫病毒事實上是一種病毒載體,會將所載有的DNA隨機植入感染者的體內,導致1/3的人類失去生育能力。但因現有的基因技術限制,試圖恢復這段被修改的基因將可能導致更加災難性的後果。人類因此被迫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人物角色
- 羅柏·蘭登:小說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
- 貝特朗·佐布里斯特(Bertrand Zobrist):天才遺傳學家,瘋狂痴迷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意圖通過釋放特別研製的病毒解決地球人口過剩的問題,在小說開場時即墜樓自殺。
- (菲麗絲蒂·)席耶娜·布魯克((Felicity) Sienna Brooks):醫生、佐布里斯特的前任情人。她同時還效力於地下組織「聯合會」(The Consortium)。她幫助羅柏·蘭登找到佐布里斯特研製的病毒,但因她之前和佐布里斯特有私人感情,其對蘭登的幫助一直動機可疑,謎底直至小說末尾才被揭露。她曾是佐布里斯特的忠實支持者,但在讀到他留下的最後一封信之後決定將他的病毒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避免這項技術被世界衛生組織和政府勾結用於研發生物武器。她利用了聯合會和羅柏解開了《地獄圖》中的謎團,並趕在所有人之前到達病毒藏匿地,但這時她才意識到為時已晚,佐布里斯特早已將病毒釋放出來。
- 伊莉莎白·辛斯基(Elizabeth Sinskey):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她尋求羅柏·蘭登的幫助,希望他能找到佐布里斯特的病毒藏匿地。
- 教務長(The Provost):地下組織「聯合會」的領導人。他受佐布里斯特雇用,按照其生前意願保護他不受辛斯基和蘭登的干擾和破壞,並計劃將一段佐布里斯特事先拍攝的視頻公布給媒體。當他意識到佐布里斯特這一行動可能與生物恐怖主義襲擊相關時,決定倒戈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阻止襲擊。但最終仍因與襲擊事件關係密切而被捕。
- 瓦任莎(Vayentha):聯合會特工。她在佛羅倫斯接到命令跟蹤蘭登,但因任務失敗而被聯合會切斷聯繫。此後她一直跟蹤羅柏和席耶娜二人,希望挽回頹勢,但到達舊宮後在與二人的對抗中被席耶娜推下閣樓身亡。
- 克里斯托夫·布呂德(Christoph Brüder):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屬監測與反應支持小組(SRS)的長官,在辛斯基與蘭登失去聯絡後受她之命搜尋蘭登的下落。
- 瑪塔·阿爾瓦雷茲(Marta Alvarez):佛羅倫斯舊宮的雇員,懷孕在身,在但丁死亡面具一事中為蘭登提供幫助。
- 伊格納奇奧·布索尼(暱稱「小主教堂」,Ignazio Busoni/il Duomino):主教座堂博物館館長,在但丁死亡面具一事中為蘭登提供幫助。在事件發生前一晚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 喬納森·費里斯(Jonathan Ferris):聯合會特工,偽裝成世界衛生組織雇員。在小說開場時曾用假眉毛和鬍鬚化妝假扮成受槍擊的馬可尼醫生(Dr. Marconi)。
- 埃托雷·維奧(Ettore Vio):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館長,幫助蘭登找到事件與恩里科·丹多洛的聯繫。
- 米爾沙烏地(Mirsat):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導遊,幫助蘭登找到恩里科·丹多洛之墓並提供了與地下水宮殿有關的線索。
國際藝術類犯罪研究聯合會
小說中提到的國際藝術類犯罪研究聯合會是一家真實存在的組織。在小說第72章,羅柏·蘭登正是利用了該組織的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查詢到了聖馬可大教堂駟馬雕像的相關線索:「起裝飾作用的項圈是威尼斯人於一二〇四年添加的,目的是掩蓋為方便用船將他們從君士坦丁堡運往威尼斯而將馬頭切割下來的痕跡。」
這句話是摘自該組織的一篇文章,文章探討了聖馬可大教堂銅駟馬悠久多舛的歷史,以及這件藝術品多次被盜的經歷。文章由賈奇·亞瑟·湯普金斯(Judge Arthur Tompkins)所著。文章作者是該聯合會的理事,同時還擔任該組織旗下深造項目的教師,教授與「戰爭中的藝術類犯罪」相關的課程,這篇文章即是他課程的一部分。[6]
出版發行
2013年1月15日,丹·布朗在個人網站上號召讀者在社交網站上轉發分享逐漸解鎖公布新書標題,每當有讀者在Facebook或Twitter上提到這部小說,布朗個人網站上的一幅馬賽克圖像上就有一片被解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揭示出最終的標題[7][8]。2月底,他還公布了小說的封面設計[9][10]。封面設計採用了義大利佛羅倫斯聖母百花聖殿(即文中的「主教座堂」)的元素。3月17日,丹·布朗還發行了免費版本的《達文西密碼》電子書下載,書中附贈了《地獄》的前言和第一章的試讀,讀者可以在3月24日之前通過亞馬遜公司、Google Play和巴諾書店下載。[11]丹·布朗的英國官方代理,Transworld出版社隨後也在YouTube上公布了官方預告[12]。
《地獄》一書發行之前已被翻譯成法語、德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等11種語言,這些語言的譯本與原版於2013年5月14日同步發行。出版社雇用了11人的翻譯團隊,2012年2月到4月的連續兩個月間在Mondadori出版社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總部地下室中秘密完成了翻譯,全過程被嚴格保密,安保措施也極為周全[13]。首版發行3個月之後,《地獄》也被Afraz出版集團翻譯成波斯語出版。 [14]。
小說的繁體中文版由李建興翻譯,時報文化出版,2013年11月1日正式在台灣發行[15]。簡體中文版則於2013年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首發,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16]。
評價
《地獄》一書獲得的褒貶不一。《紐約時報》讚揚此書稱其「充滿各種小把戲」,並稱小說「整本書都是布朗先生創造的驚心動魄的尋寶遊戲」。[17]《華盛頓郵報》認為,布朗在《地獄》中將「驚險的情節、奇怪的壞人及史詩般的背景三者交融的藝術發揮至完美」。《洛杉磯時報》認為「該小說和《達文西密碼》一樣寓教於樂」[18]。《紐約每日新聞》也給出了正面評價,稱小說「穿插著密碼信息、藝術史、科學和末日來臨的攝人心魄的樂趣」。[19]
《獨立報》評論家詹姆斯·基德(James Kidd)則嚴厲批評了布朗糟糕的行文技巧,但對小說情節還是表示好感,他評價稱:「布朗把哥德式的誇張手法和賣弄學問的旅行指南混雜在一起,糟糕的技巧限制了讀者想像力的發揮。」[20]《波士頓環球報》評論家查克·雷迪(Chuck Leddy)將這部小說與布朗之前的作品相比較,給出了正面評價,認為這部小說是「那種令人滿足的可以逃避現實的讀物,正適合在夏季閱讀。」[21]巴基斯坦評論家薩馬拉·阿米爾(Samra Amir)認為小說情節完全在意料之中,對小說中的飛白也給出負面評價,但他還表示「布朗的藝術造詣使小說不那麼無聊,他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興趣。」[22]《衛報》評論家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也評價稱小說內容完全是「各種陰謀的大雜燴」,並補充說這本書「很可怕,充斥著白字和語法錯誤。而作者腦中似乎有一座擠滿蝙蝠的鐘樓,對外界的真實世界只有幼稚的明顯錯誤的理解,書中還四處充斥著他這些錯誤理解的陰暗描寫。」[23]
英國《衛報》稱:「《地獄》將會是今年最熱賣的圖書。」《每日郵報》的評論員稱:「儘管我覺得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不靠譜,但我一讀就會上癮」[18]。在美國,本書在首發當日就登上了「紐約時報小說類暢銷榜」榜首。在英國,本書的預購數超過J·K·羅琳的《偶發空缺》所創下的記錄[18]。丹布朗前幾部小說的簡體中文翻譯作者朱振武則認為從「圍繞人類未來所做的不同維度的探究」這一點來講,本書是《失落的符號》的姊妹篇[18]。
商業表現
《地獄》發行首周的全美銷量高達369,000本,發行首周即登上美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但仍遠低於他上一部作品《失落的符號》逾100萬本的首周銷量。英國首周銷量也高達228,961本,位列英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第二周全美銷量下滑42%,僅有211,000本,但這一數字依然遠超卡勒德·胡賽尼《遠山的回音》91,000本的銷量,成為該周銷量冠軍。[24][25]
改編電影
小說出版後,索尼影視娛樂決定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由朗·霍華導演,大衛·科普改編劇本。小說中羅柏·蘭登一角將由湯姆·漢克斯繼續出演,這也是他繼《達文西密碼》和《天使與魔鬼》之後又一次飾演此角;[26]影片女主角席耶娜·布魯克醫生則由菲麗希緹·瓊斯飾演。[27]影片於2016年10月14日上映。[28]
注釋
參考文獻
- ^ 吳文婷. 吉尼斯 纸质书和电子书全面发力. 鳳凰網. 2011-04-28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中文(中國大陸)).
- ^ 王胡. 丹·布朗新作《地狱》昨日上市. 中華讀書報. 2013-05-15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中文(中國大陸)).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 王坤寧. 丹·布朗新作《地狱》中文版上市. 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3-12-12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中文(中國大陸)).
- ^ Meslow, Scott. Dan Brown's Inferno: Everything we know so far. The Week. 2013-02-20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1).
- ^ McLaughlin, Erin. New Dan Brown Novel, ‘Inferno,’ Set for May Release. ABC News. 2013-01-15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 ^ Judge Arthur Tompkins. Continued Short History of the Four Bronze Horses in Venice (Part Three). ARCA. 2011-06-05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Farley, Christopher John. 'Da Vinci Code' Author Dan Brown Reveals 'Inferno,' Crashes Sit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1-15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9).
- ^ Flood, Alison. Dan Brown's Da Vinci Code sequel Inferno revealed by readers. The Guardian. 2013-01-15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 ^ Dan Brown's book cover reveal: It's 'Da Vinci Code'-y!. Los Angeles Times. [2013-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0).
- ^ 丹·布朗:兰登教授《地狱》走一遭. BBC UKChina. 2013-01-16 [2014-01-10] (中文(中國大陸)).
- ^ 'Da Vinci Code' free e-book offered until March 24. FOX News. 2013-03-18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Transworld Publishers reveal book trailer for Inferno!. danbrown.com.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Dan Brown’s “Inferno” Translated by 11 People in a Secret Bunker. Day News. 2013-05-05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Walker, Tim. "Real Inferno for Dan Brown translators who toil in underground bunker to decode his latest book". The Independent. 2013-05-07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英語).
- ^ 丹布朗新作「地獄」 萬聖節上市. 台灣出版資訊網. 2013-10-31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新作《地狱》中文版上市. 鳳凰網. 2013-12-13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Maslin, Janet. On a Scavenger Hunt to Save Most Human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5-12 [201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4).
- ^ 18.0 18.1 18.2 18.3 朱振武. 丹·布朗新作《地狱》:空白叙事与伦理关怀. 中國作家網. 2013-08-09 [201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中文(中國大陸)).
- ^ Connely, Sherryl. Dan Brown's powerful 'Inferno' thriller challenges readers with new puzzles based on Dante. Daily News (New York). 2013-05-14 [201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Kidd, James. Review: Inferno, By Dan Brown. The Independent.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 ^ Leddy, Chuck. ‘Inferno’ by Dan Brown. The Boston Globe.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 ^ Amir, Samra. Book review: Dan Brown's Inferno - to hell with it. The Express Tribune.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1).
- ^ Conrad, Peter. Inferno by Dan Brown – review. The Guardian.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 ^ 'Inferno' Has Huge Debut, But Below 'The Lost Symbol'. Publishers Weekly.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 ^ 'Inferno' Tops Hosseini. Publishers Weekly. 2013-05-31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Tom Hanks And Ron Howard To Return For Next Dan Brown Movie ‘Inferno’; Sony Sets December 2015 Release Date. Deadline.com. 2013-07-16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8).
- ^ Tom Hanks & Felicity Jones Get to Work on 'Inferno' Movie!. JustJared. 2015-04-30 [2015-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8).
- ^ Tom Hanks' 'Inferno' Shifts Opening to 2016.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09 [2015-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