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佛教)

佛教術語
(重定向自八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词义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苦受」與「苦聖諦」,苦的定義完全不一樣,如果依文解義混亂兩者,四聖諦就不能如實知見。

概論

外道(不依四聖諦)所說的,意思為苦難、不高興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想要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聖諦,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學習四諦時,尋伺世間外身及內身皆不離苦(不離有漏洞)。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樂受沒有痛苦,但也不離苦。依苦聖諦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見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

分類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1.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見行苦後,依行苦尋伺五蘊,目標是斷五蘊身見。外道認為三世流遷是常,生住壞是常,所以五蘊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生住壞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五蘊,也都不離苦。
  2. 壞苦:「壞」的意思是前有今無,或變異。過去存在,現在消失;過去存在,現在變異。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見「壞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壞苦的。外道認為「世間一切都變壞」是常,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生住壞不離苦,也都不離苦。
  3.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聖諦的苦,也是依三世流遷建立,故名苦苦。縱使苦苦,但也無妨佛弟子依善知識(四聖諦)精進增上,不會誤墮四聖諦是常是無常困惑。

八苦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們是:

  1.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2. 老苦,眾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3.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体,必然会得病。
  4. 死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死亡,即使一生健康无病无灾,也必然会經歷最大的无常——死亡。
  5. 爱别离苦,所愛、所欲,總有分別之日。
  6. 怨憎會苦,所憎,所怨,會面、往來,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7.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8. 五蘊炽盛苦。五蘊为:。前七苦皆由五蘊領受、聚集,故稱五蘊熾盛苦,五蘊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的說是“五取蘊即苦”[3]

  1.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4]。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2.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5]。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6]
  3.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7]
  4.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8]。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9]
  5.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10]
  6.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11]
  7.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8.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13]
  9. 怨憎會,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14]
  10. 愛別離,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15],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11.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16]


八苦归纳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指的五蘊中的想蘊。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轉,不能解脫出離。外道(不依四聖諦)誤會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也可以指此時此地某種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轮回道的痛苦,這種想法名「人我見」。

天道與苦

天道,是想蘊。

阿修羅道與苦

阿修羅,是指瞋。

凡夫初習於人天乘,尋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譯義,方便入門: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出生時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18]。死有三種,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五、怨憎會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愛別離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八、五蘊熾盛苦 ── 凡夫次第尋伺前七苦已,最後尋伺五蘊熾盛苦。一學習正見「五蘊定義」,依次第八正道五蘊,然後學習正見「熾盛原因」,最後依無間等尋伺「五蘊熾盛苦」。依四聖諦如實知見五蘊熾盛苦,能「斷五蘊身見」。

畜生道與苦

畜生即想蘊,無明四聖諦,追求淫欲。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畜生界沒有人類智慧。

餓鬼道與苦

餓鬼即想蘊,無明四聖諦,欲求永不滿足。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餓鬼很肚餓,怎樣吃也不會飽。

地獄道與苦

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想蘊一切想,皆住地獄,又名受苦,無量想故地獄無量;未斷五蘊身見,名住五圍山地獄;不知無間等(行苦),名住無間地獄,屬最底層地獄。依外道(不依四聖諦)想法譯義,說地獄是令人受罰痛楚的刑場,因為誤解了苦諦和苦受。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增壹阿含經·四諦品》:「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云何苦聖諦?謂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若略說者,謂五趣蘊苦,是名為苦。」
  2. ^ 中阿含經》(卷七):「諸賢!說略五盛陰苦者,此說何因?謂色盛陰,覺、想、行、識盛,諸賢!說略五盛蘊苦者,因此故說。諸賢!過去時是苦聖諦,未來、現在時是苦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如表示滅盡五蘊而入涅槃以後不是斷滅空),亦非顛倒,真諦審實。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苦聖諦。」。
  3. ^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4. ^ 长部》(卷25):“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這稱為生。”
  5. ^ 长部》(卷22):“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發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丘,這稱為老。”
  6. ^ 清淨道論》第十六品
  7.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斷絕。諸比丘,這稱為死。”
  8.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愁呢?諸比丘,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丘,這稱為愁。”
  9. ^ 《清淨道論》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為自性及名稱都是苦的,故說‘苦苦’。”
  10.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悲呢?諸比丘,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丘,這稱為悲。”
  11.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苦呢?諸比丘,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丘,這稱為苦。”
  12.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憂呢?諸比丘,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
  13.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惱呢?諸比丘,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鬱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丘,這稱為惱。”
  14.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丘,這稱為怨憎會苦。”
  15. ^ 长部》(卷22):“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愛的、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樂者、希望安穩者,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親,若不能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丘,這稱為愛別離苦。”
  16. ^ 长部》(卷22):“那些有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憂、惱諸法的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願我們將沒有這種種的苦法,希望它們不要到來!』然而卻不能達成這樣的欲求,這是所求不得苦。”
  17. ^ 《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18. ^ 《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死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
  19. ^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第四:「若愛喜適意,若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若親厚諸臣眷屬,適意色聲香味觸法。眾生若不共彼居,不親近,獨不雜異,不相應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