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

(重定向自十易

十翼》,亦稱為《易傳》(汉语拼音yì zhuàn),是包括〈彖傳〉〈象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及〈文言傳〉等文篇,因〈彖辞〉〈象辞〉〈系辞〉各分上下两篇,所以统共为十篇,旧称《十翼》[1]是对的解释。
古人說的《易經》,常把“易傳”也涵括在內。根據史書,孔子作《十翼》,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完全出自同一人,部份篇章也可能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典籍組成

孔子當年贊《周易》有「十翼」之稱,今所存者,僅〈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四者而已,後人將〈文言〉〈彖〉〈象〉湊成「十翼」之數。 名為《易傳》:

  1. 〈彖傳〉上下兩篇——
    易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彖辭",其後接著才是“彖曰”,以解釋"彖辭",這部份才是〈彖傳〉的內容。
    “彖”是“斷”的意思,“彖辭”則是用來論斷一卦的卦象、卦德和六爻的排列。[註 1]
  2. 〈象傳〉上下兩篇——
    六十四卦每卦“彖曰”後面,緊接著是“象曰”,稱為“大象”,總論這一卦的象。
    每一卦有六爻,爻辭後面的“象曰”,叫做“小象”,分論這六爻的象。
    象的功能,在模擬萬物型態和事理。
  3. 繫辭傳〉上下兩篇——
    “繫”的意思是聯絡,把易道的義理聯繫起來,相當於《易經》的總論或通論。
    上篇以形而上的道體為主,下篇以形而下的器用為主,合起來可以稱為“易大傳”。
  4. 〈說卦傳〉一篇——說明八卦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八卦相重的由來。
  5. 〈序卦傳〉一篇——說明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排列的理由。
  6. 〈雜卦傳〉一篇——以另一種形式來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
  7. 〈文言傳〉一篇——就乾卦坤卦作充分詳細解說。可能是後世易学家的見解所輯錄而成。[註 1]

以上七個部份,共有十篇,稱為《十翼》。“翼”是“助”的意思,表示輔助易學的十肢翅膀

「十翼」稱名的由來,實是源於〈繫辭〉的分章,如綱要、釋名、釋義、釋用、釋道、釋數、釋辭、釋神、釋化、釋例等十章。[3]

作者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作《十翼》[4],但也有學者認為不完全出自同一人(並未否定孔子的貢獻),部份篇章也可能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盛唐以前的記述

西漢司馬遷《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唐代陸德明録《经典释文·注解传述人》:“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繫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

北宋學者的看法

北宋歐陽修一方面相信〈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是“聖人之言”,但另一方面對於其他諸如〈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五者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應看作是古代講師們解經的「大傳」,其中既有口耳相傳的聖人之言,也有夾雜講師加上的解釋(非聖人之言)[5]。整體而言,一方面這些易傳不可偏廢,另一方面則強調學者須明辨之、有所取捨[6]

北宋曾盛行“疑古”學風,“儒者競以己意說經”[註 2]。甚至有些新進的初學者還不很明瞭古人經典的完整全貌,聽到當代的學者們發表各自論述,卻不經思考地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忽視了謹守規矩、遵循體制的求學態度,卻把聽來片段的一面之詞、加上一些猜測的謠言,就以為是抓到精華要點[註 3]……一些學者對此學術風氣不以為然。[註 4]

清代學者的看法

清代學者對於《十翼》是否為孔子之言,仍有爭議。姚际恒《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非出自孔子之手。戴璉璋闡述:“近人如錢穆馮友蘭顧頡剛李鏡池高亨戴君仁……他們一致否定孔子作《十翼》的說法,所持的理由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易傳》與《論語》在思想上有顯著的差異。……《易傳》與《論語》除了思想上有差距以外,在語法方面也有顯著的不同;此外〈文言〉多用對偶句子,與《荀子》風格相近;〈彖〉〈象〉兩傳韻語通押的現象,與《詩經》及《荀子》《老子》及《楚辭》中屈、宋兩家作品。這些現象也都可以作為《易傳》並非完全出於孔子之手的理據。”

近现代学者的看法

冯友兰明确否认孔子为《十翼》作者。“在《十翼》中,有许多地方据说是引孔子的话,冠以‘子曰’二字。有这两字的话是不是真是孔子说的,还要待考证。不过这可以反证,没有这两个的话,显然就不是孔子说的了。《十翼》中的思想,有许多显然是战国时期才可能有的。老子说‘道常无名朴。’又说:‘朴散则为器。’道与器是相对的。《系辞》也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也是相对的。这一对术语是战国以前所没有的。”[1]据此,冯友兰认为《十翼》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成书年代也各不相同,其作者应为战国末至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

近代的發現

随着帛书《易传》及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多认为孔子于《易》的关系是很密切的。[11]

《易經證釋》的〈繫辭講義〉有提到「考 夫子原來授門弟子者,即以〈繫辭〉為重,而在〈繫辭〉中約分十章,此「十翼」稱名由來。」「所謂贊《易》即此〈繫辭〉,而前後多訛脫錯亂,非復當時原本。以章節言,亦有不足原數,不獨文句顛倒遺脫已也。大概內分『綱要』、『釋名』、『釋義』、『釋用』、『釋道』、『釋數』、『釋辭』、『釋神』、『釋化』、『釋例』各章。」

近代考古研究

《周易》相關註本書目

註腳

  1. ^ 1.0 1.1 第二章〈為什麼天人可以合一?〉2.“學易經最好先研讀易傳”[2]
  2. ^ 馬宗霍:“則錢大昕所謂熙寧以後,儒者競以己意說經”[7]
  3. ^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司馬光〈論風俗劄子〉形容“新進後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已謂〈周官〉為戰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為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分,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循守注疏者,謂之腐儒;穿鑿臆說者,謂之精義。”[8]
  4. ^ 皮錫瑞經學歷史》:「自慶曆後,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繫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於議經,況傳注乎!」,並且(閻若璩及翁元圻[9]按語)舉出代表人物「排《繫辭》謂歐陽修(1007-1072),毀《周禮》謂修與蘇軾(1036-1101)、蘇轍(1039-1112),疑《孟子》謂李覯(1009-1059)、司馬光(1019-1086),譏《書》謂蘇軾,黜《詩序》謂晁說之(1059-1129)。」[10]

參考文獻

  1. ^ 1.0 1.1 冯友兰.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中华书局 (中文(简体)). 
  2. ^ 曾仕強 劉君政. 《解讀易經的奧秘. 卷一, 易經真的很容易》. 臺北市: 奇異果子. 2011年10月. 
  3. ^ 〈繫辭講義‧宗主附注〉,《易經證釋》。
  4. ^ 隋书·经籍一》记:“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繫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5. ^ 易童子问·卷三》:“……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
  6. ^ 易童子问·卷三》:‘童子曰:“是五說皆無取矣,然則繁衍叢脞之言與夫自相乖戾之說,其書皆可廢乎?”曰:“不必廢也。古之學經者皆有〈大傳〉,……蓋夫使學者知〈大傳〉為諸儒之作,而敢取其是而舍其非,則三代之末,去聖未遠,老師名家之世學,長者先生之余論,雜於其間者在焉,未必無益於學也。使以為聖人之作,不敢有所擇而盡信之,則害經惑世者多矣。此不可以不辨也”’
  7. ^ 馬宗霍. 《中國經學史》 4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12月. 
  8. ^ 司馬光. 《傳家集》卷42.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照相縮印本). 1983: 頁10-11. 
  9. ^ 《國學基本叢書》第一種四十種 初版.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56年4月: 頁774. 
  10. ^ 劉振琪. 讀皮錫瑞《經學歷史》劄記.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2004年5月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1. ^ 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 廖名春[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