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䍩木

中国书画家

yǎng(1921年9月[註 1]—2009年3月7日),名䍩木以字行别号小鋗斋名栝苍轩残粒园[3]浙江石门(今属桐乡市崇福镇)人,生于浙江嘉兴,中国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4]

吴䍩木
养木、䍩木
小鋗
出生吴彭
1921年9月
 中華民國浙江省嘉兴县
逝世2009年3月7日(2009歲—03—07)(8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苏州市
現居地江苏省苏州市残粒园
職業画家書法家教育家
語言汉语英语
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代表作主编:《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中国画基础技法概论》
画作:《万竿烟雨图》、《万顷浩瀚总理情》、《墨石朱竹图》

生平

家族

吴䍩木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其祖父为吴滔,字伯滔,号铁夫,为清末山水画画家;其父为吴徵,字待秋,别号袌鋗居士,为知名书画家。其母沈漱石为鸳湖名士沈稚峰之女[1][5]

出生

吴䍩木生于1921年。因吴待秋先前娶过二房妻室,生养几子均早夭,故吴的降生令全家欢欣不已。其初取名「彭」,意即大也。是年生肖,因吴待秋联想到「齐景公喜斗鸡,其豢养之鸡屡斗屡胜。一日,有客抱一木然之鸡来斗,景公不屑,曰:此鸡呆若木鸡,何好斗?客不应,则两鸡斗之,结果呆鸡大获全胜。景公叹曰:养鸡,要养到木鸡才好」的故事而为其子取表字養木”,后因“養”字笔画繁难而以古字“䍩”代之[5]

就学

吴䍩木幼年居住于上海宝山路宝山里,两岁时曾被其父带去吴昌硕家中做客。吴䍩木五岁起习画,七岁时曾仿作《长江万里图》[註 2]。其幼时由其父教授传统教育,八岁时入上海中华小学读书时,直升至三年级学习[5][7]

1931年吴待秋举家迁居苏州,11岁的吴养木就读于晏成中学(今苏州市第三中学)。晏成中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吴养木在校学习素描与水彩画。1937年夏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抗战爆发,复旦迁校,吴氏阖家逃难至浙江石门老家,期间自学西洋画画法并又题写山水画册页一部,被当地名家赞为“石门今见玉麒麟”;又随其父去收藏家庞莱臣处揣摩名画家的手迹。大学期间他曾与同窗戴隆厚合作一幅《秋山图》,后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再次合画。其于1943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银行国库局任职[1][5][7]

从艺

1949年7月其父逝世后,吴䍩木辞去银行公职,离沪返苏,于家攻习书画九年。1953年他以其作品《大龙湫》参加苏州市文化局举办的“迎春国画展”,后逐渐活跃于江苏书画界。1955年其作品《雁荡山图》参加全国首届青年画展获奖;次年往黄山写生,作《黄山清凉台》获江苏省首届国画展奖项。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与谢孝思等人不时开会、出游,从事艺术性的活动。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吴䍩木应聘执教于该校,并任绘画专业组组长。期间曾为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创作两幅巨型国画《天平秋叶》和《虎阜春雨》。1961年夏,华君武视察工艺美专时观摩了吴为其学生示范作山水画的实况,回京后请《人民日报》记者对其进行采访,并推荐刊登吴作示范的画作《山中瀑布》[5][7]

1969年,工艺美校改为普通中学,吴改任高中英语教师。1972年,吴调入苏州市文化创作室从事国画创作。1979年“吴门画派”研究会成立,吴䍩木被推举为会长。他曾受国务院文化部选调进京创作,《白云深处》、《听瀑》等作品参加全国巡展,并刊登于《中国画》杂志的创刊号上。1980年9月,苏州博物馆举办吴的画展。1990年起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同年4月,法国国家电视台到吴䍩木的居所“残粒园”拍摄吴创作山水画的纪录片,作为介绍中国绘画艺术专题播放[5]。1995年卸任并任名誉院长。1991年会见日本水墨画画家安田虚心,同年10月与程十发同被聘为上海青浦画院顾问。1996年7月,其将其作品《苍松图》卖出的收入赠予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5][7]

2009年3月7日吴䍩木在苏州逝世[1][6]

任职

吴䍩木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等职。其为国家一级美术师[3][4][8]

政治上,吴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后连任两届苏州市人大常委[5]

艺术成就

吴䍩木早年传承家艺,书画兼并,习历代书家名迹。曾与樊伯炎徐绍青吴孟欧并称“上海画坛四公子”[4]。其绘画上攻山水画画法,书法上多用行草陆俨少评价吴䍩木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传统功力型画家」[8]

创造“第三种中国画”

䍩木四十岁后,努力于传统变化之理论和实践,迄有技法九百余种,获得成功者,不到一百种。曾将拙作举办一次观摩会,观者有远近而来者,但均表示看不懂,仅陆俨少等数人认为罕见之品也,看来要留诸后人矣。
——2001年10月20日吴䍩木致周和平的信[6]
吴䍩木先生的‘第三类画’不古不今,开宗立派,照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三类画’是画给未来的。
——吴䍩木学生、画家陈强[9]

吴䍩木晚年一改画风,主张“精于传统而过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其创造了“第三种中国画(第三类画)”的概念[2][6],指既不同于传统古画又有别于现代画的探索性山水画,破除中国画传统中“忌”、“宜”之说,主张“反忌为宜”、“风马牛相及”等有违传统画法的技法。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吴门五老画集》刊选了12幅吴䍩木的“第三种中国画”[5][9]

著述

1984年,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重点介绍了各时期有重大影响的20位山水画大家的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其中所有作品均由吴䍩木所绘;1985年吴编著的另一本《中国画基础技法概论》也由朝花出版社出版发行[8]。除此之外,吴又主编了《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4]

个人生活

吴䍩木的英语水平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10]。此外,吴䍩木又在鉴定字画方面颇有见地[6]

吴䍩木一直居住于苏州的「残粒园」中,此园是苏州市中面积最小的古典园林[5][7][6]

吴䍩木之子吴雍亦是画家,任苏州国画院高级美术师[5]

註釋

  1. ^ 出生時間一作1920年[1][2]
  2. ^ 有资料作四岁习画,九岁时仿作《长江万里图》[1][6]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吳䍩木. 中國畫家網.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2. ^ 2.0 2.1 馮德宏. 根植传统 新益求新 吴养木山水画风演变刍议. 收藏. 2017, (06). 
  3. ^ 3.0 3.1 倪文東; 王培東; 朱關田; 連家生. 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下.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2. ISBN 978-7-5062-5321-5. 
  4. ^ 4.0 4.1 4.2 4.3 图集:福彩发行纪念抗战70周年主题彩票“和平是福”. 人民網. 2015-08-31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胡绳玉. 吴门画派传承创新——记苏州书画家吴䍩木先生. 苏州杂志. 2002, (01). 
  6. ^ 6.0 6.1 6.2 6.3 6.4 6.5 周和平. 吴养木先生. 苏州杂志. 2012, (01). 
  7. ^ 7.0 7.1 7.2 7.3 7.4 廖群. 我的东西是留给未来的——访著名书画家吴䍩木. 苏州杂志. 2004, (05). 
  8. ^ 8.0 8.1 8.2 吴门山水画巨擘吴养木. 央视網. 2011-10-23 [2020-07-15]. [失效連結]
  9. ^ 9.0 9.1 名城艺术又一钜献——20世纪江南名城名家之吴䍩木展览正式开幕. 搜狐新闻. 2020-07-05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10. ^ 吴䍩木先生的山水花鸟. 凤凰网. 2017-05-17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