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是中国华北地区北部燕山山脉东段的一个重要隘口,位于迁西县县城以北40公里滦阳镇宽城县接近之处,由滦河自北向南切割燕山而成。关隘现已沉入潘家口水库库区内。

沿革

汉朝时初设松亭关于此,后松亭关北移至今宽城境内,原关口在唐朝之前改称卢龙塞,因传说古代有父子失散已久,终于此处相逢,故俗名“喜逢口”。

明宣宗宣德年后,此處逐渐成为明朝实际控制区与蒙古诸部落之间的分界线,双方不时激战于此。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明政府在此筑关与长城相连,称“喜峰口关”,后遂通称喜峰口。

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皇太極率軍十萬自喜峰口入塞,後世稱為己巳之變

民國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華北國民軍及奉軍李景林曾在此遭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赵登禹旅)曾于此与日本关东军展开激战,史称喜峰口战斗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