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是中國華北地區北部燕山山脈東段的一個重要隘口,位於遷西縣縣城以北40公里灤陽鎮寬城縣接近之處,由灤河自北向南切割燕山而成。關隘現已沉入潘家口水庫庫區內。

沿革

漢朝時初設松亭關於此,後松亭關北移至今寬城境內,原關口在唐朝之前改稱盧龍塞,因傳說古代有父子失散已久,終於此處相逢,故俗名「喜逢口」。

明宣宗宣德年後,此處逐漸成為明朝實際控制區與蒙古諸部落之間的分界線,雙方不時激戰於此。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明政府在此築關與長城相連,稱「喜峰口關」,後遂通稱喜峰口。

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皇太極率軍十萬自喜峰口入塞,後世稱為己巳之變

民國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華北國民軍及奉軍李景林曾在此遭遇。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爆發的長城抗戰中,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趙登禹旅)曾於此與日本關東軍展開激戰,史稱喜峰口戰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