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州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2年2月1日) |
四百州是指中國唐朝時期天下有三百餘州,後以其成數“四百州”指代中國全土。
州在东汉末年,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但歷經三国、南北朝,多个政权并立,行政区划多有变化。州的行政區數量從晉朝的二十一州不斷細分。到隋朝取代北周前,中国北方已有二百二十餘州(除211州外,另有15州存疑[1]:13),數量膨脹至十倍。当代研究者总结的数据,一、《隋书·地理志》北周大象二年,北周有211州;二、《隋书·地理志》记,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总州数183;三、《括地志》记,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总州数328;四、《通典》记,天年十二载(753年)前后,全国总州数328;五、《元和郡县图志》记,翁俊雄补足,全国总州数336[1]:15。
州的数目不断增加,导致州的轄域不断縮小,小至郡的規模,是故原州郡二級制的行政區劃改為單獨置州的情況,除大業、天寶年間曾兩度改州為郡外,其餘時刻均以州的面貌呈現。唐太宗时,正州与羁縻州区别开来。唐朝正州数则维持在三百多[1]:29—30。故在唐朝产生四百州的名稱,歷代海內外的文人也以四百州視之為中國的代稱。
典故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薛明磊. 《隋唐时期新设州研究》 (硕士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022-09-23]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