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爐三明治
大肚炉三明治(英語:Potbelly Sandwich Shop),是美国一家休闲快餐店连锁店,特色为现烤潜艇三明治和奶昔。其店名“Potbelly”来自北美早年使用的“大肚炉”,这是一个过去家庭聚餐时的常见标志物。1977年在芝加哥开设了第一家店,如今在每一家连锁店内都放了一个大肚炉。有些店在午餐时间还会有当地音乐家进行演奏。[2][3]
Potbelly Corporation | |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
股票代號 | NASDAQ:PBPB 羅素2000 |
成立 | 1977年1月14日 |
創辦人 | Bryant Keil |
總部 |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營業據點數 | 474 (截至2019年底)[1] |
業務範圍 | 美国 |
产业 | 休闲快餐店 |
產品 | 三明治,沙拉,奶昔,汤 |
營業額 | 409,707,000 美元 (2019年) |
員工人數 | 6,000 (截至2019年底) |
网站 | potbelly.com |
简介
大肚炉三明治起源于芝加哥林肯公园附近的一家古董店,1971年起,其店主开始为古董店顾客提供午餐。1977年,其作为一个三明治店重新开张。老板Peter Hastings将其命名为“大肚炉”,以纪念其古董店收藏的旧大肚炉。[4][5]
1996年,该店的常客Bryant Keil买了下它,并开始进行加盟連鎖推广。在接下来的12年里,其从最初的一家发展到了250家店。[4]2013年,大肚炉三明治成为上市公司。[6]
与其他餐厅采用不锈钢或者塑料装修不同,大肚炉三明治店内采用了不少木质装修,并在每家店内都放有一个大肚炉,以重现出70年代那家老店的舒适风格。[7][8]
和传统的快餐店不同,大肚炉三明治被认为是一家休闲快餐店,定位介于快餐店和休闲餐厅之间。和传统的快餐店相比,顾客可以选择口味更复杂的定制食物。[9]大肚炉的三明治是面包加馅料在一起现烤的,在烤制完成后,顾客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继续加上配料,包括蛋黄酱、芥末、辣椒、生菜、洋葱、番茄片、醃黃瓜、油和意大利调味料。[10]
参考文献
- ^ Potbelly Corporation Form 10-K for 2019 Annual Report.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报告). [March 2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 ^ A Lively Lunch | Plymouth. Community Life Magazine. [22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5) (英语).
- ^ 6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Potbelly Sandwich Works. The Daily Meal. September 5, 2014 [February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 ^ 4.0 4.1 WELCOME TO OUR FIRST-CLASS DIVE. potbelly.
- ^ 11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Potbelly Sandwich Shop. thrillist. 12/11/2014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 ^ Potbelly IPO shares more than double on open. USA Today. 2013-10-04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 ^ Potbelly succeeds with its limited list of sandwiches. 巴尔的摩太阳报. 2004-02-05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 ^ Bringing the meat: Potbelly Sandwich chain comes to Boulder. CU Independent. March 29, 2016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2).
- ^ Potbelly shows that fast-casual restaurants are the sweet spot for restaurant investors. 芝加哥论坛报. Oct 15, 2013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 ^ Sans honey mustard, Potbelly’s turns the hungry masses into ... well, potbellies. The Johns Hopkins News-Letter. April 4, 2013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