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風災
戊申風災(英語:1908 Hong Kong Typhoon)發生在1908年7月27日至28日的深夜,並在香港造成大量人命及財物損失,包括在避風期間沉沒的客輪英京號,船上421人身亡,成為香港至今最多人死亡的船難。風災過後,當局採取更多的防風和避風措施,包括在香港興建第二個避風塘。
戊申風災 1908 Hong Kong Typhoon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1908年7月25日 |
消散日期 | 1908年7月28日 |
影響 | |
死傷人數 | 超過500人死亡 |
影響地區 | 英屬香港 |
19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氣象歷史
造成戊申風災的熱帶氣旋無論在環流大小、移動方向和結構均被認為與1906年引致丙午風災的颱風頗為相似。香港和馬尼拉的氣象部門在1908年7月26日上午同時發現,一股熱帶氣旋集結在巴林坦海峽附近、香港東南偏東約500海里(約800公里)的海面上,大致向西移動,但當時氣象部門不甚肯定該風暴的強度。該股熱帶氣旋7月28日凌晨在香港島以南近距離掠過,估計在南中國海的平均移動速度約時速20公里。[1]
風災經過
1908年7月27日星期一晚上8點半,香港天文台在添馬海軍基地亮起綠紅綠信號燈,代表一個颱風距離香港少於300哩並可能趨近香港[2][3]。
晚上9點半,天文台報告颱風似乎正移向香港。海港的船隻開始採取安全措施,本地小型輪船移入銅鑼灣避風塘。天文台之後提升警告信號,香港廣泛地區開始下雨[4]。晚上11點15分,天文台表示颶風風速的風力將隨時吹襲香港,下令每10秒鳴炮共三響和改為亮起 紅綠紅信號燈。
天氣方面,香港的氣壓在7月27日晚上10時開始顯著下降,並在翌日凌晨1時達到最低,香港各區氣壓下降0.5吋至1吋不等(相當於17至34百帕斯卡)。維多利亞港的烈風由7月27日晚上10時持續至7月28日凌晨4時,風向為東風,香港天文台和太平山頂的風速計都損毀,未能記錄具體風速數字,但估計風力比1906年的丙午風災強。[1]香港天氣在午夜後最惡劣,強風吹倒樹木、煙囪和牆壁,導致嚴重財物損失。及後的四個小時,街道上多處有塌樹,招牌、瓦片、窗戶等等的碎片滿佈街道,難以人行。7月28日早上6點,強風逐漸減弱。日出後可見幾乎周圍都有損毀而需要維修,百葉簾和捲簾鐵門都被吹走、玻璃碎裂[3][4]。
颱風及後北上廣東,並在當地造成破壞[5]。
損毀情況
戊申風災常被人用以對比丙午風災,雖然前者造成更多損失和風力更強,但因為天文台提早預警和船隻駛入避風港,而令死傷情況較為輕微[4]。早期報告估計,全港有約一千人遇溺、超過20棟房屋倒塌,大部分船隻停泊設施都被破壞[6]。
港府報告
香港政府在1908年9月17日向港督盧吉和立法局提交報告,總結風災造成最多700人溺斃,100多艘本地輪船沉沒。其餘損失如下[7]:
- 政府財物損失估計達10萬港元,私人財物損失尚未作估算;
- 26座私人建築倒塌,造成59人身亡;
- 179艘船隻沉沒、損毀或被破壞,造成271人失蹤;
- 英京號客輪沉沒,導致421人身亡,1名歐裔船員和41名華裔船員及乘客獲救;
- 英京號除外的歐洲船隻中,17艘沉沒、23艘擱淺、26艘受損,另外5人失蹤;
- 樹木、灌木和植物被嚴重破壞,情況不遜於丙午風災;
- 香港島的风速计完全被毀,天文台多處也受損,因此不能準確比較戊申和丙午風災的最高風速;
- 由於丙午風災後的救災眾籌尚有盈餘,因此毋須額外為是次風災籌款。
陸上損傷
維城遭遇大規模破壞,累計損失的金額十分高。風災前的7月18日至25日一周內,香港就錄得當時破紀錄的16.2英寸(410毫米)雨量,而整個七月都非常潮濕,加上暴風雨連連,可能加劇了風災造成的建築倒塌[6]。
最嚴重的倒塌發生在堅尼地道的皇座樓私人酒店,長煙囪被吹倒後,天台和頂樓的房屋及部分牆壁倒塌成為瓦礫。酒店的其中一名住客是Messrs. Shewan, Tomes, and Company的亨氏,他當時已居港約三個月。颶風吹襲時,亨氏聽到巨響後隨即躲在床下底,及後酒店就部分倒塌,房間瞬間成為廢墟。亨氏雖然能夠呼吸,但身上和大腿被大量瓦礫壓住而感到痛楚。警方下令派出搜救隊,消防部門冒著牆壁隨時倒塌的風險,在四小時多後成功救出亨氏,並送到國家醫院治理[4][5]。
另外,英皇行的煙囪也被颶風吹塌,令全行四層都倒塌,包括頂層的捷成洋行辦公室、中層的Meyer and Company辦公室,和底層的太平洋郵輪公司辦公室。縱使大樓成為廢墟,幸好無人傷亡。皇仁書院的禮堂屋頂被吹走,木樑被吹得東歪西倒,西北面課室的屋頂也被嚴重破壞[4][5]。
除了亨氏外,風災也造成多人受傷。一名消防員前往皇座樓救人期間,險些被倒塌的樹幹導致頭部重傷,幸好戴有頭盔;警長卡萊格被一道倒下的門壓傷;巴拉號首席工程師衛利斯在堅尼地城一個碼頭墮下,背部受傷送往國家醫院治療[4][5]。
英京沉船
是次風災的大部分人命傷亡都是來自英京號。
英京號(SS Ying King)是一艘以香港為基地的客輪,建於1903年,重768噸,由Sing On Steamship Company擁有。客輪在7月27日晚上6點離開廣州港,駛往香港,當時船上有33名船員和430名乘客。由於來自大嶼山的北風風勢增強,英京號決定停靠大小磨刀避風[8]。
除了英京外,當時也有另外兩艘蒸汽輪船離穗赴港,分別為佛山號和廣西號。此兩艘船先後抵達大小磨刀,廣西號的船長鄺氏拋錨後,突然有颮風襲來,及後船長發現英京號失蹤[9]。
據倖存者憶述,英京號在7月28日凌晨出現一個洞,海水開始湧入船艙,但水泵未能及時抽走海水,到凌晨2點50分沉沒。目擊者報告指船隻不少救生衣因為放在船隻底層,而令救生衣不敷。英京沉沒前,澳洲籍的披治船長呼籲各位自己顧自己。倖存者又表示當時船上情況混亂,沒有人成功登上救生艇[10]。
大副費格森等倖存者在客輪幾乎沉沒前跳落海,抓住客輪殘骸和救生圈,嘗試游向青山農場一帶。他們表示船上其他人都失蹤、生死未卜,他們最後見到披治時已身穿救生衣,惟被海水包圍[10]。
英京號最終沉沒,當局在7月28日晚上9點半展開搜救行動。海關巡查艇九龍西的船長熙活表示聽到一聲槍響,又見到有人在海中揮手。他指示巡邏隊前往望后石和青山的岸邊,救起42名英京倖存者,包括費格森、三名消防員、兩名舵手、印裔海援員和水手各一名、以及33名華裔乘客[10]。7月31日,披治的屍體在青山農場附近被發現[11]。翌晨四名漁民因竊取一具歐裔屍體上的一枚金錶和項鏈而被控,警長德雷特在裁判法院作證時認出贓物是披治在皇后大道中購買的,而且項鏈上的雪茄開口器也能證明披治的身份[12]。
法院裁定英京號在風災期間沉沒,船方亦已做好所有合理安全措施。披治和三名歐洲乘客全都溺斃,而披治妻子和三名子女則在風災前三個月搭船回悉尼[12]。
其他輪船
東方號的船長麥亞瑟在風災後憶述所有人經歷了非常猛烈的風力。颶風吹襲香港時,東方號已經拋錨泊岸,船員在強風之下甚至不能站起,要抱頭抱膝走向船頭。東方號險些被另一輪船撞到,幸好最終未有嚴重損毀,而附近的直隸號也同樣大致無恙[8]。
朱地波里斯號帆船的兩支桅杆被吹走;昂船洲南部的寶嘉康蒂號和麗生號,以及東部的詩顧高號都被吹至擱淺。亞洲號出現傾斜,紅磡灣的波斯號擱淺泥地。臺灣號與伊奧羅斯號和尼爾麥劉號相撞後,前者受損。尼爾麥劉號的船員及時登上臺灣號後,最終在汲水門擱淺[2]。
英籍的嘉芙蓮公園號被吹離九龍灣到對岸的北角,船錨亦纏繞到電報電纜。九龍船塢有11艘遊艇和3艘帆船沉沒;魚雷艇衛霆號在鯉魚門擱淺,但風暴過後成功重新浮上水面。軍器廠街的矮牆幾乎被沖走;14艘貨船因未能進入銅鑼灣避風塘而被吹走,推倒海傍的海濱長廊,現場的警員和市民成功救起50人[5]。
同泰祥記船廠一艘在建輪船撞向海傍圍牆後嚴重受損,一度被沖上海濱大道,之後又被颶風吹回海面。除此之外,至少70艘本地船隻因未能進入避風塘而沉沒,另有7艘蒸氣船艇和7艘駁船沉沒,7艘蒸氣船艇和多艘駁船擱淺,7艘駁船被吹毀[5]。
風災後續
嶄新技術
1908年1月,天文台在尖沙咀訊號山設置新的報時球,取代尖沙咀水警警署的舊報時球[13]。同年開始透過無線電報接收船舶天氣報告,到1915年開始提供船舶天氣預報的無線廣播[14]。
建避風塘
1908年8月6日,政府在立法局動議開徵新稅項,以此籌集資金興建第二個颱風避風塘。當局計劃除了英國船隻和戰艦外,所有進入香港海域的內河船載重量每噸徵收六分之五仙的稅款,其餘船隻稅款為每噸兩仙[15]。
六間輪船公司(鐵行輪船、怡和、太古、仁記、老沙遜和新旗昌)代表所組成的避風委員會認為有必要興建新的避風塘,建議定點芒角咀,讓在強風來襲時未能及時駛入銅鑼灣避風塘的船隻能到新避風塘[16]。
據報告指出,在颱風來襲前,當局點算到有98艘帆船、112艘本地艇和42艘歐籍駁船在銅鑼灣避風塘以外,包括九龍灣、紅磡灣、油麻地和昂船洲附近,另外也有200個舢舨在油麻地附近。報告認為,若然風災之時已建有新避風塘的話,上述452艘船和大量舢舨就能倖免於難[16]。
不過也有部分船公司反對此計劃,指出1907年的英國船運載重量為約600萬噸,而外國船隻只有550萬噸。不過立法局最終在1909年三讀通過《避風塘條例草案》[17],決定耗資154萬港元興建芒角咀避風塘[18]。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 | ||
---|---|---|
上一熱帶氣旋 | 燃放三次炸藥
|
下一熱帶氣旋 |
1896年7月颱風(鳴兩次風炮) | 1909年10月颱風 |
參考文獻
- ^ 1.0 1.1 GIBBS, L. The Hong Kong Typhoon of July 27–28. (PDF). Nature. 1908-09-17, (78): 476 [2021-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4) (英语).
- ^ 2.0 2.1 Typhoon in Hong Kong. Devastation by Land and Water Described.. The Straits Times. 1908-08-04: 8 (英语).
- ^ 3.0 3.1 THE HONG KONG TYPHOON..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08-08-04: 5.
- ^ 4.0 4.1 4.2 4.3 4.4 4.5 DISASTROUS TYPHOON IN HONGKONG..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7-28 (英语).
- ^ 5.0 5.1 5.2 5.3 5.4 5.5 THE TYPHOON SCOURGE. The China Mail. 1908-07-28 (英语).
- ^ 6.0 6.1 THE TYPHOON..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08-07-29 (英语).
- ^ Report on the typhoon of 27–28 July 1908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on 17 September 1908)
- ^ 8.0 8.1 THE HONGKONG TYPHOON.. The Register Adelaide. 1908-08-31: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澳大利亚英语).
- ^ THE TYPHOON.. The China Mail. 1908-07-29 (英语).
- ^ 10.0 10.1 10.2 Typhoon Aftermath..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7-30 (英语).
- ^ THE TYPHOON..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08-08-01 (英语).
- ^ 12.0 12.1 LOSS OF THE YING KING. The Register Adelaide. 1908-08-31: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澳大利亚英语).
- ^ 香港授時服務. 香港天文台.
- ^ 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香港天文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 香港立法局.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Report (6 August 1908) (PDF). 1908-08-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 ^ 16.0 16.1 THE HARBOUR OF REFUGE SCHEME.. The Hong Kong Weekly Press. 1908-08-03 (英语).
- ^ HONG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1TH NOVEMBER, 1909 (PDF). 香港立法局. 1909-1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 ^ HONG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25TH FEBRUARY, 1909 (PDF). 香港立法局. 1909-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英语).
外部連結
- "The Hong Kong Typhoon. An Incid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ush Advocate, Volume XXI, Issue 59, 8 September 1908, Page 7
- HK MetS Bulletin, Volume 15, Numbers 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 Figure 1b. HK Meteorological signals 1907.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