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中国古代舉行夕月禮祭祀的场所,又称“夕月坛”(與「朝日壇」相對)。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1]。目前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到民国初年废弃。一般称“月坛”即指此地。

月坛
月坛北天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301
认定时间2006年
月坛在北京的位置
月坛
月坛
月坛在北京市的位置

北京月坛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以西,月坛北街以南,与其南部的仿古园林组成月坛公园。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坛坛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钟楼、天门、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沿革

中国的祭月传统,由来已久。《國語·周語》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礼记·祭义》载:“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月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3]之所以选择春分秋分,是因为“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可“得阴阳之义”。这一传统延续数千年,直至民国。历代虽各有损益,但总体变化不大。

明初,本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为正祭礼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东、西城门外分建日、月坛,至二十一年废。到嘉靖年间,改订礼法,又将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将由北京天地坛(即后来的天坛)分出的月坛设于阜成门外,东向,称“夕月坛”,并建设附属建筑。于每年秋分日祭祀夜明之神(月),配祀五緯二十八宿并周天星辰。逢年(每隔三年),皇帝亲赴月坛祭祀。其它年份则派遣武官代行。[4][5]并擬定各郊壇瓷器,月壇用白色。[6]清承明制,未有太大更改。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将内坛墙由土墙改为砖砌。[7]

 
月坛内的中央广播电视发射二台(俗称红塔),在中央广播电视塔启用后作为备份发射塔保留至今

清末,坛庙荒废。民国年间,先后在坛内设立过兵营和中学。日本佔領北京時,坛内古树被砍伐殆尽。195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月坛辟为公园。1960年代,月坛坛墙大部分被拆毁,祭台被拆除,并建起一座高大的电视发射塔(俗称“红塔”,1968年1月30日启用[8],附近的红塔礼堂也因此得名)。1980年代起,园中又陆续设立了邮票市场、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等机构。月坛面目全非。[9]1983年,在公园南部新建了月坛蟾宫、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诸多以月为主题的景点。[2]1984年5月24日,月坛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对月坛进行了修整和改建,重建了坛墙,修整部分古建。2006年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由于月坛最主要的部分——祭台、神厨、神库、宰牲亭、乐器库和祭器库等,仍被中央电视发射台占用,导致文物修缮工程无法完成。[9]

建筑布局

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图》之月壇圖
西为上,建筑、院落非实际比例

月壇在北京城西郊,阜成門外,即当都城酉位。主建筑即坛体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四面各出白石陛阶六级。

壝墙(坛周矮墙)设棂星门四座,东门为三门六柱,西、南、北三座均为一门二柱。壝东门內有鼎、炉各二座,东门外北有瘞坎、铁燎炉各一座,壝北門外正北有铁燎炉一座。壝南门外之西为神库东向三间,神厨北向三間,其东南有井亭一,北向。有墙垣一重,设一门东向。其西有宰牲亭三間,也有一重墙垣,设一门东向。两个院落之间有一角门相通。壝南门外为祭器库、乐器库,各三间,彼此相连,均北向。东南隅有一井。壝东门外之北为具服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东西向;四周围绕宫墙,宫门三间,均南向。东门西北有钟楼一座。

外周有坛垣,即内坛墙,周长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内坛墙东、北开天门二座,即东天门、北天门。东天门外正东建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门外有照壁一座,东角门一座。东北为光恒街牌坊。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隅,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隅,長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恒街而南,折向西,再向南达坛北门,与门内神路相接。神路向东折而北可至具服殿,从壝南門外至祭器庫,折向西达神库、宰牲亭等。[10][11]

建筑形制与现状

祭坛

 
正东棂星门及神道

祭坛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铺设白色琉璃,代表月亮,与日坛祭坛的红色琉璃相对。祭坛东、南、西、北四方各设白石阶六级。[11]

祭坛周围有壝墙,方形,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墙四面各开棂星门一座。正东之棂星门为三门六柱,西、南、北三门则均为一门二柱,柱和楣阈为白石制。扉皆为朱棂。

1960年代,祭坛被拆除,并于1966年建起央视发射塔台。发射塔高180米,为央视备用发射塔,至今仍然占据坛址,央视方面以迁移前必须先建好新的备用塔为由,拖延迁出,使祭坛无法得到重建。[12]壝墙内还有篮球场、办公室等现代建筑。棂星门和小部分壝墙尚存,但都已残破。

 
樂器庫侧面观,右侧远处为神厨局部

祭器库、乐器库

祭器库和乐器库分别为存放祭月时使用的祭器乐器的仓库。两库位于壝墙南门外,坐南朝北,各三间,祭器库在西,乐器库在东,建筑彼此联檐通脊。目前仍被发射台占用。[11]

神库、神厨、井亭

神库是平时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厨则是祭祀前准备祭祀贡品的场所。井亭内可以汲水。月坛的神库、神厨、井亭、宰牲亭位于坛垣内西南隅的两个院落中。北侧院落为神库和神厨及井亭:神库三间,座西向东;神厨三间,座南向北,均为一出三级陛阶;井亭北向,四面闲以朱棂;院落有墙垣一重,向东开一门。该院落和宰牲亭院落之间还有角门相连。[11]这两个院落也被占用,无法修复和开放参观。

宰牲亭

宰牲亭用于宰杀、清洗祭祀的太牢(牛、羊、猪)。宰牲亭自成一院落,位于神库、神厨、井亭院落南侧。院落内有宰牲亭三间,座西向东,院落墙垣一重,门亦东向。

 
钟楼

钟楼

钟楼两层,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通过内部的木栅券门可登上二层。二层原有一尊铸造于明代的黄铜大钟,高3米、重2吨余,后来移至大钟寺保存。现在钟楼内的大钟是按照原来大钟的形制专门定做的。

具服殿

 
具服殿

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场所。

正殿三间,坐北朝南,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斗栱,梁枋施金凤和玺彩画,正中悬“具服殿”匾;殿内有清高宗“典崇郊坎”御额,且有对联曰:“西兑斋心陈白琥,大田发咏庆黄云。”左右配殿各三间,殿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施旋子彩画。外设宫墙,形成院落,南开三座宫门。

具服殿院落长期被西城区劳动局下属的职介中心占据,2006年方才迁出。随后具服殿得到修缮,并重新悬挂上保存的原匾。

坛墙

 
重建的南侧坛墙

据记载,月坛的内坛墙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全面的修缮和改建,达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砖砌, 二进,青瓦,绿缘”的规模。后来东、南、北侧的坛墙都被拆毁,西侧也因单位及居民占用而遭破坏。月坛公园一直以铁栅栏作为园墙。2004年开始的改造重建了坛墙的绝大部分,重建的坛墙高5米,全长达580米,总共由15万块用传统工艺制成的二重样城砖槽实砌而成。

在施工过程中,考古专家还在西侧坛墙上发现了一段明代坛墙遗存。当时的坛墙结构是夯土墙芯,外面一层包砖。施工人员将这段土墙址用玻璃框保护在新建的坛墙内,以供游人参观。[9]

天门

东天门和北天门均为三券门式,通面阔22米,进深4.50米。朱红墙壁,歇山调大脊,单檐绿琉璃筒瓦,檐下彩绘旋子彩画。砖砌拔券门,木门饰九横九纵门钉[13]北天门外原有照壁一座,东侧原有东角门一座。东天门外正东原有栅栏门三座,照壁一座。

现两座天門已经修缮完毕,但东天门的券门已改为方门。

光恒街

光恒街位于北天门东北,东天门北。街北原有牌坊,称礼神坊,清朝时易名“光恒坊”,坊前界以朱栅。该牌坊于1953年被拆除。光恒街中心为甬路,该路由光恒街向南,然后西折,再向南达北天门,和门内的神路相接。

参考文献

  1. ^ 礼记·祭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人祭其陽,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2. ^ 2.0 2.1 北京月坛. 中国文化网. [200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3). 
  3. ^ 通典》: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
  4. ^ ·张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朝日夕月 洪武三年,礼部言:古者祀日月之礼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翰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二也。《小宗伯》:“肆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霜雪风雨之不时,则禜日月”,六也。说者谓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类禜而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于东门外,秋分夕之于西门外者,祀之正与常也。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自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庙。汉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质明出行宫,东向揖日,西向揖月,又于殿下东西拜日月。宣帝于神山祠日,莱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东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宋人因之,升为大祀。元郊坛以日月从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庆中议建立而未行。今当稽古正祭之礼,各设坛专祀。朝日坛宜筑于城东门外,夕月坛宜筑于城西门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则祔祭于月坛。从之。其祀仪与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从祀,罢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帝谓“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坛当与夜明坛异。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太岁等神,岁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从祭,义所不安”。大学士张璁亦以为缺典。遂定额春秋分之祭如旧仪,而建朝日坛于朝阳门外,西向;夕月坛于阜成门外,东向。坛制有隆杀以示别。朝日,护坛地一百亩;夕月,护坛地三十六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南向祔焉。春祭,时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时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礼部上朝日、夕月仪: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馀并如旧仪。隆庆元年,礼部议定,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车驾亲祭。馀岁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三年,礼部上朝日仪,言:“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驾就小次行礼。其升降奠献,俱以太常寺执事官代。”制曰“可”。
  5. ^ 宸垣識略·夕月壇》:夕月壇在阜成門外,繚以垣牆。嘉靖九年建,東向,為製一成。秋分之日,祭夜明之神,神東向。祭用牲、玉,獻舞如朝日儀,惟樂六奏,從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醜、辰、未、戌年皇帝皮弁服親祀,亦如朝日儀,餘年遣武臣攝祭。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麵白琉璃,階六級,俱白石。內欞星門四,東門外為瘞池,東北為具服殿,南門外為神庫,西南為宰牲亭、神廚、祭器庫,北門外為鍾樓、遣官房,外天門二座,東天門外北為禮神坊。護壇地三十六畝。祭日之時以寅,祭月之時以亥。
  6. ^ 《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
  7. ^ 民国·赵尔巽等 《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朝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夕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俱顺治八年建。制方,一成,陛四出。日坛各九级,方五丈,高五尺九寸。圆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坛垣前方后圆,周二百九十丈五尺。月坛各六级,方四丈,高四尺六寸。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坛垣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两坛具服殿制同。燎炉,瘗坎,井亭,宰牲亭,神库,神厨,祭器、乐器诸库咸备。其牌坊曰礼神街。雍正初,更名日坛街曰景升,月坛街曰光恆。乾隆二十年,修建坛工,依天坛式。改内垣土墙甃以砖,其外垣增旧制三尺。光绪中,改日坛面红琉璃,月坛面白琉璃,并覆金砖。
  8. ^ 闵大洪. 立下汗马功劳的月坛发射塔. 中国记者 (新华通讯社). 1993, (10): 32. ISSN 1003-1146. 
  9. ^ 9.0 9.1 9.2 月坛公园完成改造正式开放. 北京西城报. 2008-12-01 [200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 
  10. ^ ·张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三·礼一(吉礼一)》:朝日、夕月坛,洪武三年建。朝日坛高八尺,夕月坛高六尺,俱方广四丈。两壝,壝各二十五步。二十一年罢。嘉靖九年复建,坛各一成。朝日坛红琉璃,夕月坛用白。朝日坛陛九级,夕月坛六级,俱白石。各建天门二。
  11. ^ 11.0 11.1 11.2 11.3 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十一》: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當都城酉位,制方,東嚮,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甃金甎,四面出陛,皆白石,各六級。壝東門內鼎鑪各二,東門外北瘞坎一,鐵燎鑪一,北門外正北鐵燎鑪一。南門外之西神庫三間,東嚮。神廚三間,北嚮,均一出陛,各三級。井亭一,四面閑以朱櫺,北嚮。垣一重,門一,東嚮。南角門一,通宰牲亭。宰牲亭三間,垣一重,門一,東嚮。壝南門外為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北嚮。東南隅井一,壝東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嚮,一出陛五級;左右配殿各三間,東西嚮,一出陛,皆三級;周衛宮墻,宮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均南嚮。西北鐘樓一。壇垣方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南面甎砌二進。東門北門各三間,東門外直東建柵欄門三照壁一。北門外照壁一,東角門一,東北為光恒街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十有二丈八尺。街左右牆各一。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隅,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隅,長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恒街而南,折而西,南達壇北門,門以南達神路。折而北達具服殿。壝南門外,達祭器庫,折而西達神庫,達宰牲亭。其覆瓦均用綠色琉璃。外垣覆瓦,用青色琉璃綠緣。
  12. ^ 央视发射台挡住月坛大修 文物局长下“逐客令”. 京华时报. 2004-09-25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3. ^ 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