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壇
月壇是中國古代舉行夕月禮祭祀月的場所,又稱「夕月壇」(與「朝日壇」相對)。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1]。目前僅存的月壇地處北京城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到民國初年廢棄。一般稱「月壇」即指此地。
月壇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301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明清北京月壇在今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以西,月壇北街以南,與其南部的仿古園林組成月壇公園。在明清文獻中提及的壇內主要建築,除祭壇壇台和內壇壇牆被拆毀外,其餘如鐘樓、天門、具服殿、神庫等古建築尚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沿革
中國的祭月傳統,由來已久。《國語·周語》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禮記·祭義》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3]之所以選擇春分和秋分,是因為「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可「得陰陽之義」。這一傳統延續數千年,直至民國。歷代雖各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
明初,天、地、日、月本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為正祭禮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東、西城門外分建日、月壇,至二十一年廢。到嘉靖年間,改訂禮法,又將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將由北京天地壇(即後來的天壇)分出的月壇設於阜成門外,東向,稱「夕月壇」,並建設附屬建築。於每年秋分日祭祀夜明之神(月),配祀火水木金土五緯、二十八宿並周天星辰。逢丑、辰、未、戌年(每隔三年),皇帝親赴月壇祭祀。其它年份則派遣武官代行。[4][5]並擬定各郊壇瓷器,月壇用白色。[6]清承明制,未有太大更改。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將內壇牆由土牆改為磚砌。[7]
清末,壇廟荒廢。民國年間,先後在壇內設立過兵營和中學。日本佔領北京時,壇內古樹被砍伐殆盡。195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月壇闢為公園。1960年代,月壇壇牆大部分被拆毀,祭台被拆除,並建起一座高大的電視發射塔(俗稱「紅塔」,1968年1月30日啟用[8],附近的紅塔禮堂也因此得名)。1980年代起,園中又陸續設立了郵票市場、職業介紹所、婚姻介紹所等機構。月壇面目全非。[9]1983年,在公園南部新建了月壇蟾宮、香院、攬月亭、霽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諸多以月為主題的景點。[2]1984年5月24日,月壇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北京市和西城區政府對月壇進行了修整和改建,重建了壇牆,修整部分古建。2006年5月25日,月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但由於月壇最主要的部分——祭台、神廚、神庫、宰牲亭、樂器庫和祭器庫等,仍被中央電視發射台占用,導致文物修繕工程無法完成。[9]
建築布局
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之月壇圖 西為上,建築、院落非實際比例 |
月壇在北京城西郊,阜成門外,即當都城酉位。主建築即壇體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以白色琉璃鋪砌,四面各出白石陛階六級。
壝牆(壇周矮牆)設櫺星門四座,東門為三門六柱,西、南、北三座均為一門二柱。壝東門內有鼎、爐各二座,東門外北有瘞坎、鐵燎爐各一座,壝北門外正北有鐵燎爐一座。壝南門外之西為神庫東向三間,神廚北向三間,其東南有井亭一,北向。有牆垣一重,設一門東向。其西有宰牲亭三間,也有一重牆垣,設一門東向。兩個院落之間有一角門相通。壝南門外為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彼此相連,均北向。東南隅有一井。壝東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東西向;四周圍繞宮牆,宮門三間,均南向。東門西北有鐘樓一座。
外周有壇垣,即內壇牆,周長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內壇牆東、北開天門二座,即東天門、北天門。東天門外正東建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門外有照壁一座,東角門一座。東北為光恆街牌坊。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隅,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隅,長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恆街而南,折向西,再向南達壇北門,與門內神路相接。神路向東折而北可至具服殿,從壝南門外至祭器庫,折向西達神庫、宰牲亭等。[10][11]
建築形制與現狀
祭壇
祭壇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鋪設白色琉璃,代表月亮,與日壇祭壇的紅色琉璃相對。祭壇東、南、西、北四方各設白石階六級。[11]
祭壇周圍有壝牆,方形,周長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牆四面各開櫺星門一座。正東之櫺星門為三門六柱,西、南、北三門則均為一門二柱,柱和楣閾為白石制。扉皆為朱櫺。
1960年代,祭壇被拆除,並於1966年建起央視發射塔台。發射塔高180米,為央視備用發射塔,至今仍然占據壇址,央視方面以遷移前必須先建好新的備用塔為由,拖延遷出,使祭壇無法得到重建。[12]壝牆內還有籃球場、辦公室等現代建築。櫺星門和小部分壝牆尚存,但都已殘破。
祭器庫、樂器庫
祭器庫和樂器庫分別為存放祭月時使用的祭器和樂器的倉庫。兩庫位於壝牆南門外,坐南朝北,各三間,祭器庫在西,樂器庫在東,建築彼此聯檐通脊。目前仍被發射台占用。[11]
神庫、神廚、井亭
神庫是平時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廚則是祭祀前準備祭祀貢品的場所。井亭內可以汲水。月壇的神庫、神廚、井亭、宰牲亭位於壇垣內西南隅的兩個院落中。北側院落為神庫和神廚及井亭:神庫三間,座西向東;神廚三間,座南向北,均為一出三級陛階;井亭北向,四面閒以朱櫺;院落有牆垣一重,向東開一門。該院落和宰牲亭院落之間還有角門相連。[11]這兩個院落也被占用,無法修復和開放參觀。
宰牲亭
宰牲亭用於宰殺、清洗祭祀的太牢(牛、羊、豬)。宰牲亭自成一院落,位於神庫、神廚、井亭院落南側。院落內有宰牲亭三間,座西向東,院落牆垣一重,門亦東向。
鐘樓
鐘樓兩層,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彩繪旋子彩畫。通過內部的木柵券門可登上二層。二層原有一尊鑄造於明代的黃銅大鐘,高3米、重2噸余,後來移至大鐘寺保存。現在鐘樓內的大鐘是按照原來大鐘的形制專門定做的。
具服殿
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場所。
正殿三間,坐北朝南,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斗栱,梁枋施金鳳和璽彩畫,正中懸「具服殿」匾;殿內有清高宗「典崇郊坎」御額,且有對聯曰:「西兌齋心陳白琥,大田發詠慶黃雲。」左右配殿各三間,殿頂覆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施旋子彩畫。外設宮牆,形成院落,南開三座宮門。
具服殿院落長期被西城區勞動局下屬的職介中心占據,2006年方才遷出。隨後具服殿得到修繕,並重新懸掛上保存的原匾。
壇牆
據記載,月壇的內壇牆在清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全面的修繕和改建,達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磚砌, 二進,青瓦,綠緣」的規模。後來東、南、北側的壇牆都被拆毀,西側也因單位及居民占用而遭破壞。月壇公園一直以鐵柵欄作為園牆。2004年開始的改造重建了壇牆的絕大部分,重建的壇牆高5米,全長達580米,總共由15萬塊用傳統工藝製成的二重樣城磚槽實砌而成。
在施工過程中,考古專家還在西側壇牆上發現了一段明代壇牆遺存。當時的壇牆結構是夯土牆芯,外面一層包磚。施工人員將這段土牆址用玻璃框保護在新建的壇牆內,以供遊人參觀。[9]
天門
東天門和北天門均為三券門式,通面闊22米,進深4.50米。朱紅牆壁,歇山調大脊,單檐綠琉璃筒瓦,檐下彩繪旋子彩畫。磚砌拔券門,木門飾九橫九縱門釘。[13]北天門外原有照壁一座,東側原有東角門一座。東天門外正東原有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
現兩座天門已經修繕完畢,但東天門的券門已改為方門。
光恆街
光恆街位於北天門東北,東天門北。街北原有牌坊,稱禮神坊,清朝時易名「光恆坊」,坊前界以朱柵。該牌坊於1953年被拆除。光恆街中心為甬路,該路由光恆街向南,然後西折,再向南達北天門,和門內的神路相接。
參考文獻
- ^ 《禮記·祭義》: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 ^ 2.0 2.1 北京月坛. 中國文化網. [200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3).
- ^ 《通典》: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
- ^ 清·張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五·禮三(吉禮三)》:朝日夕月 洪武三年,禮部言:古者祀日月之禮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翰日於東門之外」,《祭義》曰:「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二也。《小宗伯》:「肆類於四郊,兆日於東郊,兆月於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來年於天宗」,天宗,日月之類,四也。《覲禮》:「拜日於東門之外,反祀方明,禮日於南門之外,禮月於北門之外」,五也。「霜雪風雨之不時,則禜日月」,六也。說者謂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類禜而祀之,與覲諸侯而禮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於東門外,秋分夕之於西門外者,祀之正與常也。蓋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廟。漢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質明出行宮,東向揖日,西向揖月,又於殿下東西拜日月。宣帝於神山祠日,萊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東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於國城東西。宋人因之,升為大祀。元郊壇以日月從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慶中議建立而未行。今當稽古正祭之禮,各設壇專祀。朝日壇宜築於城東門外,夕月壇宜築於城西門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則祔祭於月壇。從之。其祀儀與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從祀,罷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帝謂「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壇當與夜明壇異。且日月照臨,其功甚大。太歲等神,歲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從祭,義所不安」。大學士張璁亦以為缺典。遂定額春秋分之祭如舊儀,而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西向;夕月壇於阜成門外,東向。壇制有隆殺以示別。朝日,護壇地一百畝;夕月,護壇地三十六畝。朝日無從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壇,南向祔焉。春祭,時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時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禮部上朝日、夕月儀:朝日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受胙送神皆再拜。餘並如舊儀。隆慶元年,禮部議定,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車駕親祭。餘歲遣文大臣攝祭朝日壇,武大臣攝祭夕月壇。三年,禮部上朝日儀,言:「正祭遇風雨,則設小次於壇前,駕就小次行禮。其升降奠獻,俱以太常寺執事官代。」制曰「可」。
- ^ 《宸垣識略·夕月壇》:夕月壇在阜成門外,繚以垣牆。嘉靖九年建,東向,為製一成。秋分之日,祭夜明之神,神東向。祭用牲、玉,獻舞如朝日儀,惟樂六奏,從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醜、辰、未、戌年皇帝皮弁服親祀,亦如朝日儀,餘年遣武臣攝祭。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麵白琉璃,階六級,俱白石。內欞星門四,東門外為瘞池,東北為具服殿,南門外為神庫,西南為宰牲亭、神廚、祭器庫,北門外為鍾樓、遣官房,外天門二座,東天門外北為禮神坊。護壇地三十六畝。祭日之時以寅,祭月之時以亥。
- ^ 《大明會典》卷二百零一:「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
- ^ 民國·趙爾巽等 《清史稿·志五十七·禮一(吉禮一)》:朝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夕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俱順治八年建。制方,一成,陛四出。日壇各九級,方五丈,高五尺九寸。圓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壇垣前方後圓,周二百九十丈五尺。月壇各六級,方四丈,高四尺六寸。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壇垣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兩壇具服殿制同。燎爐,瘞坎,井亭,宰牲亭,神庫,神廚,祭器、樂器諸庫咸備。其牌坊曰禮神街。雍正初,更名日壇街曰景升,月壇街曰光恆。乾隆二十年,修建壇工,依天壇式。改內垣土牆甃以磚,其外垣增舊制三尺。光緒中,改日壇面紅琉璃,月壇面白琉璃,並覆金磚。
- ^ 閔大洪. 立下汗马功劳的月坛发射塔. 中國記者 (新華通訊社). 1993, (10): 32. ISSN 1003-1146.
- ^ 9.0 9.1 9.2 月坛公园完成改造正式开放. 北京西城報. 2008-12-01 [200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 ^ 清·張廷玉等 《明史·志第二十三·禮一(吉禮一)》:朝日、夕月壇,洪武三年建。朝日壇高八尺,夕月壇高六尺,俱方廣四丈。兩壝,壝各二十五步。二十一年罷。嘉靖九年復建,壇各一成。朝日壇紅琉璃,夕月壇用白。朝日壇陛九級,夕月壇六級,俱白石。各建天門二。
- ^ 11.0 11.1 11.2 11.3 《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十一》: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當都城酉位,制方,東嚮,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甃金甎,四面出陛,皆白石,各六級。壝東門內鼎鑪各二,東門外北瘞坎一,鐵燎鑪一,北門外正北鐵燎鑪一。南門外之西神庫三間,東嚮。神廚三間,北嚮,均一出陛,各三級。井亭一,四面閑以朱櫺,北嚮。垣一重,門一,東嚮。南角門一,通宰牲亭。宰牲亭三間,垣一重,門一,東嚮。壝南門外為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北嚮。東南隅井一,壝東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嚮,一出陛五級;左右配殿各三間,東西嚮,一出陛,皆三級;周衛宮墻,宮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均南嚮。西北鐘樓一。壇垣方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南面甎砌二進。東門北門各三間,東門外直東建柵欄門三照壁一。北門外照壁一,東角門一,東北為光恆街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十有二丈八尺。街左右牆各一。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隅,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隅,長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恆街而南,折而西,南達壇北門,門以南達神路。折而北達具服殿。壝南門外,達祭器庫,折而西達神庫,達宰牲亭。其覆瓦均用綠色琉璃。外垣覆瓦,用青色琉璃綠緣。
- ^ 央视发射台挡住月坛大修 文物局长下“逐客令”. 京華時報. 2004-09-25 [200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 ^ 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北京名胜古迹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