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培
林樂培(英語:Doming Lam,1926年8月5日—2023年1月11日),原名林巒培,出生於澳門,祖籍廣東南海。被稱為「香港新音樂之父」,其生平曾刊載在高庫(Grove's)音樂及音樂家詞典2001版本當中,被日本作曲界譽為「亞洲五巨匠」之一。
林樂培 | |
---|---|
作曲家 | |
本名 | 林巒培 |
出生 | |
逝世 | 2023年1月11日 | (96歲)
职业 | 作曲家 |
教育程度 | 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八級樂理 皇家音樂院作曲家文憑 多倫多大學文憑 |
母校 | 澳門聖若瑟小修院 |
活跃年代 | 1965年-2023年 |
12歲於澳門聖若瑟修院隨司馬榮(Guilherme Wilhelm Schmid,1910-2000)學習小提琴,並參與司馬榮所指揮的修院合唱團和弦樂團。其後因家道中落而綴學。1945年移居香港,加入了中英交響樂團,隨富亞(Arrigo Foa,1900-1981)學習小提琴,並任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和玫瑰堂的合唱團指揮和導師。
職業生涯
1954年至1958年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及皇家音樂院研讀音樂,後獲作曲家文憑。1960年至1963年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隨羅沙研習電影音樂及電影製作。1965年返港,以香港管弦協會主辦個人作品發表音樂會。1965年至1971年任麗的電視編導,製作文化及綜合性節目。1973年任亞洲作曲家同盟成立大會籌備委員,於1973年至1983年獲選為香港區主席,及1980年至1990年之大會秘書長。
1977年協助創辦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之後任理事期1977年至1994年。1979年至1993年間任香港中樂團名譽顧問及客席指揮。1980年赴西德塔木士達現代音樂中心研究新音樂。1981年至1985年間為香港電台製作50輯「樂壇精英」電視節目。1983年將亞洲作曲家同盟香港區會改組為香港作曲家聯會,任名譽會長。1983年至1989年間受澳門文化司邀請任音樂總監,將15位業餘音樂小組發展成有定期音樂會的50人小交響樂團。1986年至1994年間受聘於香港大學為駐校作曲家兼講師。1989年至1994年間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高級講師。1988年主辦「亞洲作曲家同盟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聯合音樂節」,並任評審團任主席,評審團成員包括武满彻、范尼豪、周文中等。
1994年退休,移居多倫多,繼續為教會創作。
2023年1月11日清晨安詳離世,享年96歲。
個人生活
林樂培於1969年結婚,妻子文綺貞是地產商文洪磋的長女。後離異。[1]。
主要作品
管弦樂
- 曙光 (1997)
- 天保讚交響序曲 (1988)
- 對比 (1981)
- 昆蟲世界(二)(1981)
- 太平山下 (rev 1979)
- 天籟 (1978)
- 形像 (rev 1977)
- 謝灶君 (1976)
- 古曲新譯 (rev 1971)
- 弦樂隨筆 (1958)
管弦樂(中樂)
- 夢審竇娥 (1989)
- 功夫 (1987)
- 問蒼天 (1981)
- 昆蟲世界 (1979)
- 秋決 (1978)
室樂
- 風雲變 (1990)
- 突破(二)(1976)
- 渭城曲 (1966)
- 古舞曲三首 (1963)
- 民歌雅集 (1963)
- 板橋道情 (1962)
- 東方之珠 (1961)
- 遣興樂三首 (1958)
- 輪迴 (1958)
- 鋼琴研究之一 (1954)
鋼琴獨奏
- 古曲新譯 (rev 1971)
- Seven Popular Chinese Folk Songs (1962)
- 舅舅組曲 (for young pianists) (1960)
- 小序及諧謔曲 (1959)
聲樂
- 禮樂集 (1994)
- 感恩經 (1994)
- 兩相歡 (1980)
- 李白驪歌兩首 (1964)
- 李白夜詩三首 (1957)
- 初耕集 (1953-57)
合唱
- 天主經 (1973)
- 塵埃不見咸陽橋 (1983)
- A Silent Prayer (1981)
- 伸出仁愛的手 (1979)
- Missa Laudis (1962)
- Gloria Patri (1961)
- Ah! Sunflower (1958)
- Panis Angelicus (1956)
現代舞音樂
- Triptych (1982)
- 洪荒什記 (1981)
出版刊物
- 《塵埃不見咸陽橋》 "The War Bridge." 1999.
- 《李白夜詩三首》 "1999.
- "Two Farewell Songs." 1999.
- "Ah! Sunflower." 1999.
曾獲獎項
参考文献
- ^ 林樂培文綺貞 結良緣. 華僑日報. 1969-02-03: 12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