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培
林乐培(英语:Doming Lam,1926年8月5日—2023年1月11日),原名林峦培,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南海。被称为“香港新音乐之父”,其生平曾刊载在高库(Grove's)音乐及音乐家词典2001版本当中,被日本作曲界誉为“亚洲五巨匠”之一。
林乐培 | |
---|---|
作曲家 | |
本名 | 林峦培 |
出生 | |
逝世 | 2023年1月11日 | (96岁)
职业 | 作曲家 |
教育程度 | 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八级乐理 皇家音乐院作曲家文凭 多伦多大学文凭 |
母校 | 澳门圣若瑟小修院 |
活跃年代 | 1965年-2023年 |
12岁于澳门圣若瑟修院随司马荣(Guilherme Wilhelm Schmid,1910-2000)学习小提琴,并参与司马荣所指挥的修院合唱团和弦乐团。其后因家道中落而缀学。1945年移居香港,加入了中英交响乐团,随富亚(Arrigo Foa,1900-1981)学习小提琴,并任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和玫瑰堂的合唱团指挥和导师。
职业生涯
1954年至1958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及皇家音乐院研读音乐,后获作曲家文凭。1960年至1963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随罗沙研习电影音乐及电影制作。1965年返港,以香港管弦协会主办个人作品发表音乐会。1965年至1971年任丽的电视编导,制作文化及综合性节目。1973年任亚洲作曲家同盟成立大会筹备委员,于1973年至1983年获选为香港区主席,及1980年至1990年之大会秘书长。
1977年协助创办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之后任理事期1977年至1994年。1979年至1993年间任香港中乐团名誉顾问及客席指挥。1980年赴西德塔木士达现代音乐中心研究新音乐。1981年至1985年间为香港电台制作50辑“乐坛精英”电视节目。1983年将亚洲作曲家同盟香港区会改组为香港作曲家联会,任名誉会长。1983年至1989年间受澳门文化司邀请任音乐总监,将15位业余音乐小组发展成有定期音乐会的50人小交响乐团。1986年至1994年间受聘于香港大学为驻校作曲家兼讲师。1989年至1994年间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高级讲师。1988年主办“亚洲作曲家同盟与国际现代音乐协会联合音乐节”,并任评审团任主席,评审团成员包括武满彻、范尼豪、周文中等。
1994年退休,移居多伦多,继续为教会创作。
2023年1月11日清晨安详离世,享年96岁。
个人生活
林乐培于1969年结婚,妻子文绮贞是地产商文洪磋的长女。后离异。[1]。
主要作品
管弦乐
- 曙光 (1997)
- 天保赞交响序曲 (1988)
- 对比 (1981)
- 昆虫世界(二)(1981)
- 太平山下 (rev 1979)
- 天籁 (1978)
- 形像 (rev 1977)
- 谢灶君 (1976)
- 古曲新译 (rev 1971)
- 弦乐随笔 (1958)
管弦乐(中乐)
- 梦审窦娥 (1989)
- 功夫 (1987)
- 问苍天 (1981)
- 昆虫世界 (1979)
- 秋决 (1978)
室乐
- 风云变 (1990)
- 突破(二)(1976)
- 渭城曲 (1966)
- 古舞曲三首 (1963)
- 民歌雅集 (1963)
- 板桥道情 (1962)
- 东方之珠 (1961)
- 遣兴乐三首 (1958)
- 轮回 (1958)
- 钢琴研究之一 (1954)
钢琴独奏
- 古曲新译 (rev 1971)
- Seven Popular Chinese Folk Songs (1962)
- 舅舅组曲 (for young pianists) (1960)
- 小序及谐谑曲 (1959)
声乐
- 礼乐集 (1994)
- 感恩经 (1994)
- 两相欢 (1980)
- 李白骊歌两首 (1964)
- 李白夜诗三首 (1957)
- 初耕集 (1953-57)
合唱
- 天主经 (1973)
- 尘埃不见咸阳桥 (1983)
- A Silent Prayer (1981)
- 伸出仁爱的手 (1979)
- Missa Laudis (1962)
- Gloria Patri (1961)
- Ah! Sunflower (1958)
- Panis Angelicus (1956)
现代舞音乐
- Triptych (1982)
- 洪荒什记 (1981)
出版刊物
- 《尘埃不见咸阳桥》 "The War Bridge." 1999.
- 《李白夜诗三首》 "1999.
- "Two Farewell Songs." 1999.
- "Ah! Sunflower." 1999.
曾获奖项
参考文献
- ^ 林樂培文綺貞 結良緣. 华侨日报. 1969-02-03: 12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