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田山林場
林田山林場為一般民眾對此區山林事業區之稱謂,在日治時代稱為「森坂」,是「森林茂密的山坡」之意,戰後保留森坂的日文發音(もりさか),以漢字寫作「摩里沙卡」,目前隸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於日治時期官營三大林場之後首先設立的伐木區,亦為東部最早開採的林區及日治時期東部三大林場之一[1]。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 | |
---|---|
位置 | 花蓮縣鳳林鎮林森路2鄰、3鄰、4鄰、5鄰、6鄰、7鄰、8鄰、9鄰、林森路99巷及林安路等 |
官方名称 |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 |
類型 | 登錄等級:聚落建築群 登錄種類:聚落建築群 |
詳細登錄資料 |
林田山中山堂及康樂新村殘構 | |
---|---|
官方名称 | 林田山中山堂及康樂新村殘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產業 |
詳細登錄資料 |
範圍
位於中央山脈東側,行政區跨於花蓮縣鳳林鎮、萬榮鄉與秀林鄉,以萬榮鄉為主,北與木瓜山事業區毗鄰,西與濁水溪事業區、丹大事業區相接,南頻巒大山事業區東與花蓮縣鳳林鎮交界,南北共長二十七公里,東西約寬二十六公里,全區均屬於國有林野地。[2]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
1918年7月,日人在花蓮設立「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1919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開始進行伐木事業。因此,林田山的開發相當早,是繼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後最早的民營伐木事業區。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初期所開發之林木,位於林田山事業區之北端。1939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獲得台灣總督府的特許權,於鳳林郡萬里溪畔森坂(今鳳林鎮森榮里)[3]開闢一地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在林田山事業區北部繼續伐木。林田山事業地伐木的方式主要以輕便鐵道與架空索道為主,二戰期間因為物資缺乏,還曾經以牛隻拉輕便車的方式來運材。
由此可知,日治時期林田山事業區的發展,是由兩間不同公司所經營。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主要以林田山事業區西北側(大安山區)為主,為了運送木材,還在花東鐵路增設一站「平林驛」(今鳳林鎮林榮里,二戰後改為「林榮站」,之後廢站直至2018年7月10日復站),從平林驛再由輕便鐵道至知亞干溪南岸之安來,再由安來設置索道抵大安山。[4]林田山事業區北端因開發較早,當林區資源枯竭時就逐漸廢棄。
林田山事務區南端則因台灣興業株式會社之開發而興起,開發之時正當日治末期;二戰後持續經營,並發展成頗具規模之伐木區,即為今日所稱呼之林田山林場。
戰後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林田山林場由國民政府資源接收委員會接收,隨後交由台灣紙業(台紙)經營。令人好奇的是,林田山是當時唯一沒有直接交給林產管理局(林管局)的國有林地,因此林管局不斷要求收回林田山之管轄權,但一直沒有得到正面回覆。1954年台紙民營化,林管局趁此機會收回林田山管轄權,但伐木作業之權利仍在台紙手上:當時伐下之木材,一級木交由林管局統一標售,二級木則賣至羅東紙廠做為製紙原料。1958年,台灣中興紙業成立,接收台紙在林田山之伐木權以及羅東紙廠,主要是配合政府規定供應報社廉價新聞紙,但其林田山伐木經營方式不變。
1960年為林場伐木發展高峰期,約有2,000名員工,宿舍擴建約123棟。1972年改為省營的中興紙業公司,1973年林業發展時代式微,由林務局接管至1988年林田山伐木終止,林務局合併光復、鳳林兩工作站,更名為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而後將林田山林場規劃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2006年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聚落。園區目前仍約有60多戶150多人居住於內。目前仍居住在園區宿舍內的退休員工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
中興紙業經營期間,正是林田山林場鼎盛時期:萬榮、大觀、溫泉、高嶺與高登(戰後興建)五條載運木材之鐵路從萬榮車站運至花蓮港。1972年,林田山98-101林班地發生森林火災,火勢延燒一個月,燒毀森林一千餘頃,不只林木受到損失,連砍伐器材與運輸設備都損失慘重。要重振伐木業,需要大量資金;經評估後,中興紙業決定放棄在林田山的伐木權。1973年,林務局接收林田山林場,包括員工、器材與相關設施等。經過大火的肆虐與林業政策的轉變,林田山的伐木顛峰期已過,1987年停止伐木,為林田山數十年的伐木事業劃下句點。[5]
轉型發展
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事業雖然停止,卻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無論是辦公廳或住宅,大部份是用檜木所興建打造的魚鱗黑瓦屋;為避免濕氣的影響和改善通風,房屋採取高腳式建築。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雖然2001年發生大火使得許多建築慘遭火吻,卻也使林田山繼1972年森林大火後再度受到世人重視;政府決定將林田山規劃為一個林業園區,檜木打造的中山堂和林業展示館重新開放,並修復部份林鐵,以供遊客體驗曾經風光一時的林田山林場,[6]現亦評估復駛林田山林鐵的規劃[7]。
此外,萬榮鄉公所規劃在林田山文化園區入口處挖溫泉,斥資2700萬元的溫泉井鑿井及泡腳池工程開挖,等鑿井確認挖到溫泉水,將持續申請計畫以興建溫泉湯屋及大眾池[8][9]。
園區設施
- 中山堂
- 場長館
- 木雕一館
- 木雕二館
- 醫務室
- 米店
- 社區咖啡館
- 林場懷舊館
- 旭東亭
- 康樂新村
- 運材用柴油機車及車廂[10]
- 運材鐵道
- 機械修理工廠 :隨臺灣興業株式會社設立而成立,為林場維修總樞紐,顛峰時期編制人員多達30人。
交通
參考資料
文獻來源
-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 台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編印,《林田山事業區森林資源》(南投:台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1966),頁19。
- ^ 姚鶴年,《台灣森林史料圖文彙編》(台北:農委會,2001),頁214-215。
- ^ 林隆皇,《林田山與林田山林場,莫混為一談》,《東海岸評論》161期,2001年12月,頁68-69。
- ^ 鄭仁崇,《森林故鄉.林田山專輯》(花蓮:花蓮縣文化局,1998),頁38-42。
- ^ 戀戀林田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張祈. 重現林田山鐵道文化 花蓮林管處3方案評估復駛. 中央通訊社. 2022-09-17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花孟璟. 花蓮林田山將有溫泉可泡! 鑽探井本月先動工. 自由時報. 2023-02-07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葉文杰. 溫泉泉脈 鑽探進度地方驚喜期待. 更生新聞網. 2023-12-19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 ^ 游太郎. 〈北部〉蒸汽火車 林田山園區內不復駛. 自由時報. 2014-02-28 [201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 ^ 【花蓮】萬榮林道上七彩湖:林田山鐵道. 健行筆記.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Tenrivers的影像記事.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李先鳳. 花蓮林田山鎮園之寶 機關車煥然一新回家. 中央通訊社. 2021-12-20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生態旅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消失的萬森線「探索森坂森林鐵道遺跡」. 阿榮師講文史、鐵道. [2024-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0).
-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2022-11-12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參考書目
- 台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編印,《林田山事業區森林資源》(南投:台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1966)。
- 林隆皇,《林田山與林田山林場,莫混為一談》,《東海岸評論》161期,2001年12月。
- 陳正和,《絕世風華話林田山》,《東海岸評論》159期,2001年10月。
- 姚鶴年,《台灣森林史料圖文彙編》(台北:農委會,2001)。
- 李光真,《走過台灣林業史-林田山傳奇》,《光華雜誌》27卷10期,2002年10月。
- 鄭仁崇,《森林故鄉.林田山專輯》(花蓮:花蓮縣文化局,1998)。
外部連結
-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花蓮縣文化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田山中山堂及康樂新村殘構-花蓮縣文化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及舊林田派出所-花蓮縣文化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田山中山堂及康樂新村殘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及舊林田派出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花蓮縣 林田山(MORISAKA)林業聚落03 - 趙守彥(1960-) - 數位島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微笑台灣:神祕的嚮往,林田山林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花蓮小九份:林田山林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