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鄉

花蓮縣的行政區

萬榮鄉太魯閣語:Malibasi[1]),舊稱「馬里巴西」,位於臺灣花蓮縣中西部,花東縱谷的北段西側,為花蓮縣的山地鄉之一。北鄰秀林鄉,西隔中央山脈南投縣仁愛信義兩鄉為界,東北端一小段與壽豐鄉為鄰,東臨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南接卓溪鄉。轄區面積約為618平方公里,約佔花蓮縣總面積的13%[2],是花蓮縣面積第三大的行政區,在臺灣所有鄉鎮市區中則位居第十位[參 1][3]

萬榮鄉
Wanrung Township
舊稱:馬里巴西(Maribasi)
山地鄉
萬榮鄉官方圖章
萬榮鄉徽
坐标:24°06′N 121°36′E / 24.1°N 121.6°E / 24.1; 121.6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花蓮縣
下級區劃656
政府
 • 行政机构萬榮鄉公所
(立法機關:萬榮鄉民代表會
 • 鄉長梁光明萬榮鄉鄉長列表)
面积
 • 总计618.4910 平方公里(238.8007 平方英里)
海拔1,492 公尺(4,895 英尺)
人口(2024年11月)(2,141戶)
 • 總計6,074人
 • 排名花蓮縣的第11位
 • 密度9.82人/平方公里(25.4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979
戶政資料代碼10015120
毗鄰秀林鄉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卓溪鄉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
地方語言德路固語(太魯閣語)、布農語
網站http://www.wanrung.gov.tw/

全境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地勢起伏極大[2]。由於境內幾乎多為山地,故聚落主要分布在東側接近鳳林鎮的狹小河谷沖積平原一帶。族群結構上主要為太魯閣族,其次則有布農族賽德克族[4]。地方通行語為太魯閣語與布農語[5]。境內有二子山溫泉萬榮溫泉紅葉溫泉等觀光景點。

歷史

地名由來

在萬里車站設站之前,當地原名「馬里巴西」(日語:マリバシ;羅馬化:Maribashi),譯作「萬里橋」,故取其名「萬里鄉」。1958年6月,易名為「萬榮鄉」,以區分台北縣萬里鄉,其後一般均以「馬里巴西」直接代表「萬榮車站」之意,也寓有前往「鄉公所」洽公或赴當地探親的涵意。

沿革

萬榮鄉在日治時期係由花蓮港廳鳳林郡郡警務課管轄的蕃地,日本警察並在各社(部落),直接設置派出所駐在所,負責一切行政、教育、衛生等相關工作。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時初設鄉治,鄉公所設於萬里車站前側 ,即今「鳳林鎮長橋里派出所」位置。在更名為「萬榮」後,鄉公所移駐到「萬榮村」(日語:モリサカ;羅馬化:Morisaka,即「森坂村」前身)至今。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8,000—    
1986 7,872−1.6%
1991 7,788−1.1%
1996 8,004+2.8%
2001 7,635−4.6%
2006 7,216−5.5%
2011 6,756−6.4%
2016 6,440−4.7%
2021 6,152−4.5%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根據花蓮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3年底萬榮鄉戶數約2.1千戶,人口約6.1千人,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馬遠村與見晴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1,316人與606人[6]

政治

歷任首長

  • 第1屆賴文財
  • 第2-3屆黃國政
  • 第4屆林清水
  • 第5-6屆林忠成
  • 第7-8屆許玉盛
  • 第9-10屆陳金福
  • 第11-12屆何信軍
  • 第13屆周榮貴
  • 第14-15屆陳長明
  • 第16屆蘇連進
  • 第17屆徐金生(解職)
  • 第17屆許玉盛(代理)
  • 第17屆李繼生(代理)
  • 第17屆張秋美(補選又解職)
  • 第17屆林新銀(代理)
  • 第18屆古明光
  • 第19屆梁光明

鄉政組織

 
萬榮鄉公所

萬榮鄉公所是萬榮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萬榮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花蓮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萬榮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2室等7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7]

萬榮鄉民代表會是萬榮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萬榮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萬榮鄉民代表會共有7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8]

行政區劃

以下列出的「」屬於行政區劃,因此村內可能有數個部落。括號內皆為太魯閣語布農語名稱。

  • 西林村(位於知亞干溪流域)
    • 西林部落(Ciyakang,知亞干)
  • 見晴村
    • 見晴部落(Gbayang,新白楊)
  • 萬榮村(位於萬里橋溪流域)
    • 萬榮部落(森坂)
  • 明利村(位於馬太鞍溪流域)
    • 上明利部落(Thgahan,大加汗)
    • 中明利部落(Matanki,馬太鞍)
    • 下明利部落(Maribasi,馬里巴西)
  • 馬遠村(位於富源溪流域)
    • 馬遠部落(Bahuan,馬候宛)
    • 東光部落(Tungkuan,東光)
  • 紅葉村(位於紅葉溪流域)
    • 紅葉部落(Ihownang,埃夫南)
    • 西寶部落(Mahulan,馬忽蘭)
萬榮鄉行政區劃

文化

平林遺址

平林遺址於1929 年6 月間由鹿野忠雄調查發現並進行試掘,並於1930 年發表,乃是目前已知台灣最重要的玉器產地,亦為最大型的玉器製造遺址,此類型的遺址罕見於台灣、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研究指出可能是環南海國家玉器製造體系的中心。[9]

教育

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見晴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民小學
  •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國民小學

交通

台鐵

  • 萬榮車站:該車站實際位於鳳林鎮,但為萬榮鄉的主要門戶

公路

省道:

  •   台9線:萬里溪橋→鳳林鎮長橋里(萬榮車站)→馬太鞍溪橋(全線在鳳林鎮境內)

鄉道:

公車客運

旅遊景點

文化設施

溫泉

自然景觀

瀑布

文化資產

  • タガハン(大加汗)教育所旗桿座
  • 紅葉溫泉旅社

遺址

  • 支亞干考古遺址(縣定考古遺址)

特產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引用
  1. ^ 原民會已完成核定「萬榮鄉」並刊登公報之部落一覽表[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太魯閣民族議會 2017-06-03.
  2. ^ 2.0 2.1 施添福 2005,第368頁.
  3. ^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表六、各縣市鄉鎮市區土地面積及人口密度 (XLS).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中文(臺灣)). 
  4. ^ 洪書瑱. 花蓮有三大山地原住民鄉 探索萬榮鄉秘境. 旅遊經. 2019-10-28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中文(臺灣)). 
  5. ^ 55公所 原民「地方通行語」公告了[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 2017-10-12.
  6. ^ 人口統計-人口統計各式列表. 花蓮縣政府民政處.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中文(臺灣)). 
  7. ^ 萬榮鄉公所. 公所簡介-組織架構. 花蓮縣萬榮鄉全球資訊服務網.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中文(臺灣)). 
  8. ^ 萬榮鄉公所. 萬榮鄉民代表會-第21屆萬榮鄉民代表一覽表. 花蓮縣萬榮鄉全球資訊服務網.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中文(臺灣)). 
  9. ^ 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10. ^ 寒流來4女溯溪泡萬榮溫泉 下山找不到渡溪點受困獲救. 自由時報. 花孟璟. 2021-01-11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11. ^ 花蓮萬榮鴛鴦谷溫泉傳女子骨折 消防摸黑送傷者就醫. 自由時報. 花孟璟. 2021-02-06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12. ^ 公所經驗不足 花蓮萬榮溫泉開發案頻卡關 20201007 公視晚間新聞.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13. ^ 花蓮林田山將有溫泉可泡! 鑽探井本月先動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
  14. ^ 樂嘉溫泉─草山─七彩湖 登山補給站
  15. ^ 碧赫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蓮觀光資訊網
  16. ^ 花蓮祕境「碧赫潭」 櫻花盛開美景宛若仙境 台視新聞.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7. ^ 花蓮碧赫潭賞櫻秘境彷彿置身日本! 湖面倒映山巒 幽靜浪漫美不勝收 民視新聞網. [202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8). 
條目
  1. ^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三章·萬榮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5. ISBN 986-00-3013-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