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荩(1872年—1903年7月31日),初名克诚,字愚溪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原籍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今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沈荩曾参加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又成为革命派,并长期担任记者。1903年沈荩因揭露清政府帝俄打算签订密約的内幕被捕,7月31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处以杖笞之刑,欲將其打死,后被绞死,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因新闻言论触怒政府而被杀的记者。[1]

生平

早期经历

沈荩早年致力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时常与谭嗣同唐才常等提倡变法的人士交往,与这些人思想相近。沈荩认为若要在湖南进行革新运动,必须有一番破坏才能有效。后来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沈荩前往日本留学。由于经历戊戌变法的失败,沈荩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

1900年,沈荩离开日本来到上海,与唐才常等人一同组建了正气会,后改名为自立会,自己任干事之职。后来该组织创建了自立军,共有七军,沈荩为右军统领,管辖六个营。沈荩则前往汉口做起义的筹备工作,并声明“我等认为满洲政府不能治理中国,我等不肯再认为国家,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并要以“新造自立之国”为目标。7月24日,沈荩赶赴新堤,研究在该地进行起义的详细事宜,并更改计划8月15日发动起义。但后来起义还是原计划于7月28日发动,突袭清军水师营,但是外援不及,以失败告终,沈荩又回到上海。

其后,沈荩潜入北京天津一带,并在天津被聘为记者,明中从事新闻工作,暗中继续进行反清活动。沈荩曾以古董商人之身份作为掩护,并因其博学多才,擅长交际,与清政府高层一些人物和一些在华外国人有所来往,常能够打探到一些秘密信息。[2][3]

披露中俄密约

1903年,沈荩从权归之口得知中俄两国要签署密约后,决定探知密约内容,并最终从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之手弄到了密约草稿。沈荩随后将其寄到天津的《新闻西报》(英文),该报当即予以原文刊登。密约内容公布后,国内国外各媒体竞相转载,舆论哗然,国内民众颇为愤慨。清政府处境窘迫,不得不宣布放弃签订该密约。

密约泄密后,沈荩不仅没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决定买通李连英杀死慈禧太后,并将此计划告知其好友庆宽吴士钊。结果此二人向慈禧太后告密,沈荩于7月19日晚在其北京的寓所被捕。[2]

受刑

沈荩被捕后收到审讯。由于光绪皇帝出生于阴历六月,该月有“万寿月”之称,习惯上不用极刑。而且当时朝廷正着手操办慈禧太后生辰庆典,沈荩仍被下令“斩立决”。因喜事期間,舞弄刀兵為不吉,慈禧太后才命令“着即日立毙杖”。

7月31日沈荩受刑。其间八名狱卒对沈荩的四肢和腿部轮流捶打,长达四个小时,沈荩始终未出一声。其后行刑官以为沈荩已经毙命,下令停止,结果沈荩说“速用绳绞我”,气息微弱。行刑官乃将其绞死。另有一說改用木杖打死[4]

评价

香港《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章太炎在《浙江潮》上发表悼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后来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诗。[2]而清廷對沈藎施酷刑致死這件事,亦影響到往後在上海租界發生的蘇報案[5]

参考文献

  1. ^ 7月31日 沈荩被刑部杖毙 “七君子”出狱 文艺理论家周扬逝世.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2.0 2.1 2.2 沈荩:中国首位殉职的新闻记者[永久失效連結]
  3. ^ 中国历史记事_中华博物.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廿一) P150
  5. ^ 《講東講西》,香港電台第一台,2022-06-14 22:3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