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藎(1872年—1903年7月31日),初名克誠,字愚溪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人,原籍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今蘇州市吳中區西山島)。沈藎曾參加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又成為革命派,並長期擔任記者。1903年沈藎因揭露清政府帝俄打算簽訂密約的內幕被捕,7月31日在慈禧太后授意之下被刑部處以杖笞之刑,欲將其打死,後被絞死,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因新聞言論觸怒政府而被殺的記者。[1]

生平

早期經歷

沈藎早年致力於維新運動,戊戌變法時常與譚嗣同唐才常等提倡變法的人士交往,與這些人思想相近。沈藎認為若要在湖南進行革新運動,必須有一番破壞才能有效。後來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沈藎前往日本留學。由於經歷戊戌變法的失敗,沈藎由改良派變為革命派。

1900年,沈藎離開日本來到上海,與唐才常等人一同組建了正氣會,後改名為自立會,自己任幹事之職。後來該組織創建了自立軍,共有七軍,沈藎為右軍統領,管轄六個營。沈藎則前往漢口做起義的籌備工作,並聲明「我等認為滿洲政府不能治理中國,我等不肯再認為國家,變舊中國為新中國,變苦境為樂境」並要以「新造自立之國」為目標。7月24日,沈藎趕赴新堤,研究在該地進行起義的詳細事宜,並更改計劃8月15日發動起義。但後來起義還是原計劃於7月28日發動,突襲清軍水師營,但是外援不及,以失敗告終,沈藎又回到上海。

其後,沈藎潛入北京天津一帶,並在天津被聘為記者,明中從事新聞工作,暗中繼續進行反清活動。沈藎曾以古董商人之身份作為掩護,並因其博學多才,擅長交際,與清政府高層一些人物和一些在華外國人有所來往,常能夠打探到一些秘密信息。[2][3]

披露中俄密約

1903年,沈藎從權歸之口得知中俄兩國要簽署密約後,決定探知密約內容,並最終從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之手弄到了密約草稿。沈藎隨後將其寄到天津的《新聞西報》(英文),該報當即予以原文刊登。密約內容公佈後,國內國外各媒體競相轉載,輿論譁然,國內民眾頗為憤慨。清政府處境窘迫,不得不宣佈放棄簽訂該密約。

密約泄密後,沈藎不僅沒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反而決定買通李連英殺死慈禧太后,並將此計劃告知其好友慶寬吳士釗。結果此二人向慈禧太后告密,沈藎於7月19日晚在其北京的寓所被捕。[2]

受刑

沈藎被捕後收到審訊。由於光緒皇帝出生於陰曆六月,該月有「萬壽月」之稱,習慣上不用極刑。而且當時朝廷正着手操辦慈禧太后生辰慶典,沈藎仍被下令「斬立決」。因喜事期間,舞弄刀兵為不吉,慈禧太后才命令「着即日立斃杖」。

7月31日沈藎受刑。其間八名獄卒對沈藎的四肢和腿部輪流捶打,長達四個小時,沈藎始終未出一聲。其後行刑官以為沈藎已經斃命,下令停止,結果沈藎說「速用繩絞我」,氣息微弱。行刑官乃將其絞死。另有一說改用木杖打死[4]

評價

香港《中國日報》發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為之號泣,志士為之飲血,各國公使為之震動,中西報紙為之傳揚。是君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章太炎在《浙江潮》上發表悼詩《獄中沈禹希見殺》: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魑魅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後來魯迅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也引用了此詩。[2]而清廷對沈藎施酷刑致死這件事,亦影響到往後在上海租界發生的蘇報案[5]

參考文獻

  1. ^ 7月31日 沈荩被刑部杖毙 “七君子”出狱 文艺理论家周扬逝世. [201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2.0 2.1 2.2 沈藎:中國首位殉職的新聞記者[永久失效連結]
  3. ^ 中国历史记事_中华博物. [201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高拜石 正中書局版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廿一) P150
  5. ^ 《講東講西》,香港電台第一台,2022-06-14 22:3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