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法忍

(重定向自無生忍

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簡稱無生忍大乘佛教術語,忍辱波羅密之一種,為菩薩修行忍辱波羅密三解脫門的成果,指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退轉[1]

概論

忍辱波羅密可分為柔順忍[2]與無生忍二者[3]。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之後進入無生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4]

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5][6][7],菩薩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8][9],也說無生法忍爲圆教初住菩萨、或别教初地菩薩所證。[10]

註釋

  1. ^ 《佛學大辭典》【無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2. ^ 《佛学大辞典》:“【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意指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柔顺,指其心柔智顺,于实相之理不乖违;忍,指能安住其地位,慧心安法。”所以,柔顺忍就是按照佛法中的真如实相去做,内心能柔软随顺真理的意思。
  3. ^ 《大智度論》卷53:「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
  4. ^ 《大智度論》卷41:「於柔順忍、無生法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住是頂上直趣佛道,不復畏墮。」「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
  5. ^ 《大智度論》卷86:「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6. ^ 《大智度論》卷87:「云何名無生法忍?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從本已來亦常不生。」
  7. ^ 《大智度論》卷88:「云何為無生法忍?是何所斷何所知?佛答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8. ^ 《大智度論》卷10:「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
  9. ^ 《大智度論》卷10:「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忍法;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
  10. ^ 印光大师《復袁福球居士书》:“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