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是指覆盖于体表及部分器官外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腔囊器官(各种腔、道、管、囊)内表面的上皮[1];后者也称衬覆上皮(lining epithelium)。
这些上皮贴附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又称为内皮(endothelium);贴附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处者,又称为间皮(mesothelium)。在病理学的概念里,常将内皮、间皮与一般的上皮区分开,此因内皮、间皮恶变形成的是肉瘤而非癌;而在其它医学语境下,内皮、间皮与一般的上皮均可视为上皮组织的具体形式。
共同特征
功能
- 保护
- 物质交换
- 感觉:被覆上皮可以存在神经末梢或某些特殊分化的感受细胞(如消化道上皮存在的开放型内分泌细胞),从而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形态分类
上皮类型 | 描述 | 图片 |
---|---|---|
单层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 又名单层扁平上皮,由单层鱼鳞状的扁平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彼此紧密排列而成。如图所示,从游离面俯视,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细胞核在中央,细胞间镶嵌排列;从切面上看,细胞扁平,细胞核两侧的细胞质很薄。 | |
复层鳞状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 又名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表层为鳞状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产生的新细胞在向表层移行过程中逐渐向鳞状上皮细胞分化。从游离面俯视,可见表层的结构与单层鳞状上皮相似。从切面上看,表层的结构与单层鳞状上皮相似;中间数层为多边形细胞,体积较大;紧贴基底膜的一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由于细胞层数较多,为保证营养供应,基底膜常凹凸不平,以扩大接触面积。 | |
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keratinize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 又名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最表层的鳞状上皮细胞已死亡并角质化,其内充满角蛋白,这一细胞层又称为角质层。其余结构与(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相同。 | |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 由单层多面体细胞紧密排列而成,细胞的顶面观为多边形,侧面观为正方形。细胞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 |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 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顶面观,细胞呈多边形。侧面观,细胞呈长方形。细胞核呈椭圆形,长轴与细胞长轴一致,位于基底部。肠道腔面的单层柱状上皮里还有杯状细胞分布,此为外分泌腺细胞(亦可视为“单细胞腺”),侧面观呈高脚杯状,顶部充满粘液(具有润滑作用),基底部细窄,细胞核呈三角形,位于基底部。 | |
假复层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 由高矮不等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侧面观,细胞高矮不等,细胞核位置亦不在同一平面,酷似复层,但所有细胞均贴附于基底膜,故为假复层。 |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 | 与假复层柱状上皮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柱状细胞游离面长有纤毛;除纤毛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外,还有杯状细胞。杯状细胞产生粘液,纤毛柱状细胞摆动纤毛令粘液以一定方向移动(通常是离开身体的方向)。 | |
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 由多层细胞组成,侧面观表层细胞呈柱状,中间层细胞呈多边形,底层细胞呈低柱状。 | |
移行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 又名变移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层数可随器官的充盈程度发生改变。当器官空虚时,侧面观见上皮细胞的层数较多;表层细胞呈立方形,体积通常较大,可盖住多个底层的细胞,称为盖细胞,其游离面细胞质浓密,可形成防护层,防止尿液侵蚀,部分盖细胞有双核;中间层为多边形或倒梨形细胞;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当器官充盈时,侧面观见上皮细胞层数变少,细胞被压扁。有人认为移行上皮各层细胞均有长突起伸向基底膜,故持此观点者认为移行上皮实际为假复层上皮。 |
分布
上皮类型 | 分布 |
---|---|
单层鳞状上皮 |
|
复层鳞状上皮 |
复层鳞状上皮具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机械性能(主要是耐磨、耐穿刺),因此常出现在需要很强机械保护性能的地方:
|
单层立方上皮 | 分布于分泌器官或吸收器官中,如甲状腺等腺体的导管部,肾小管等。卵巢表面披覆的生殖上皮也是单层立方上皮。 |
单层柱状上皮 |
|
假复层柱状上皮 | 鼻粘膜嗅部(嗅上皮)、(男性)尿道前列腺近膜部、输精管。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 鼻粘膜呼吸部、气管、支气管、输卵管。 |
复层柱状上皮 | 睑结膜、(男性)尿道海绵体。 |
移行上皮 | 因盖细胞具有抗尿液侵蚀作用,主要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
临床应用举例
-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故心血管病治疗常常强调血管内皮的保护,如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应用他汀类药物调降脂并稳定血管内皮。
- 血管内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叫血管肉瘤,著名的Kaposi肉瘤是血管肉瘤的一种。
- 鳞化:由于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抗侵害能力,故其它类型的上皮组织在慢性损伤下常化生为鳞状上皮,这种现象在病理学上称为鳞化。如,慢性宫颈炎时,正常的单层柱状上皮会发生鳞化;嗜烟者气管、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会鳞化;胆囊、胆管、肾盂、膀胱处长期存有结石时,其披覆的单层柱状上皮(胆囊、胆管)或移行上皮(肾盂、膀胱)会鳞化。鳞化是正常不存在鳞状上皮组织发生鳞状(上皮)细胞癌(鳞癌)的病理学基础。
- 长期吸烟使气管、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鳞化,丧失排痰功能,故容易反复感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现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鳞化的上皮发生恶变,即为肺鳞癌,故嗜烟者容易发生肺癌,组织类型多为鳞癌。发生鳞化的呼吸道内皮多在大气道,所以,嗜烟者发生的肺癌多为中央型。
- 癌珠:鳞癌的癌细胞如果分化程度较高,可能保留角化能力,在癌巢中央出现层状角化物,称为癌珠或角化珠。
参考
- ^ 存档副本.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 ^ Halata, Zdenek; A. Spaethe. Sensory innervation of the human peni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1997, 424 (424): 265–6 [2006-07-07]. PMID 9361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0).
延伸阅读
- 陈子琏; 曾园山,张惠君. 人体结构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ISBN 7-03-009004-7.
- 李甘地; 来茂德. 病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ISBN 7-117-04073-4.
-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17-09652-2.
- 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17-09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