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豫州行政區劃

豫州是曹魏舊州,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範圍在今河南省京廣鐵路以東的大部,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南端一路深入至湖北省長江北岸的武穴市。

郡級行政區

西晉豫州領潁川、汝南、弋陽、陳、魯、沛、譙、梁、襄城9郡。泰始二年(266年)增置汝陰郡,咸寧元年(275年)增領安豐郡,咸寧二年(276年)左右陳郡廢除併入梁國。元康年間(291-299)增置新蔡、陳、南頓、西陽4郡。永嘉五年(311年)以後,石勒入侵豫州,郡縣相繼淪陷。西晉末年僅領譙、魯、弋陽、安豐等郡。

潁川郡
曹魏舊郡,郡治許昌縣(今河南省許昌市東),領許昌、長社、潁陰、臨潁、郾、鄢陵、新汲、陽城、綸氏、召陵10縣。西晉初陽城縣移屬河南郡,綸氏縣廢縣,咸寧三年(277年)陳國長平縣來隸,永寧元年(301年)左右復歸陳郡,增置西華縣(300年置)。西晉末領許昌、長社、潁陰、臨潁、郾、召陵、鄢陵、新汲、西華9縣。
襄城郡
曹魏舊郡,郡治襄城縣(今河南省襄城縣),領襄城、繁昌、郟、定陵、父城、昆陽、舞陽7縣。
汝南國
曹魏舊郡,郡治新息縣(今河南省息縣西南),領新息、安陽(280年改名南安陽)、安城、慎陽、北宜春、郎陵、陽安、上蔡、平輿、定潁、灈陽、吳房、西平、西華、汝陰、南頓、汝陽、新蔡、褒信、新陽、鮦陽、慎、富陂、原鹿、固始25縣。晉時廢西華(晉初廢)、新陽(晉初廢)、富陂(晉初廢)3縣。泰始二年(266年)汝陰、慎、原鹿、固始、新蔡、褒信6縣移屬汝陰郡。泰始六年(270年)晉武帝司馬炎封其子司馬柬為汝南王,汝南郡改為汝南國。咸寧三年(277年)南頓縣移屬梁國,[參 1]鮦陽縣移屬汝陰國。[註 1]太康年間(280-289)梁國南頓縣來隸。[註 2]永興二年(305年)南頓、北宜春、平輿、定潁、汝陽、吳房等縣移屬南頓國。[註 3]西晉末領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定潁、濯陽、汝陽、吳房、西平14縣。
汝陰郡
泰始二年(266年)分汝南郡置郡,並以此郡作為晉宗室司馬駿的封國,稱為汝陰國[參 2]郡治汝陰縣(今安徽省阜陽市),領原汝南郡的汝陰、新蔡、褒信、慎、原鹿、固始6縣。咸寧三年(277年)汝南國鮦陽、[註 1]譙國宋縣來隸。太康七年(286年)汝陰王司馬謨去世,無子嗣,國除為郡。[參 2]晉惠帝元康年間(291-299)新蔡、褒信、固始、鮦陽4縣移屬新蔡郡。[註 4]西晉末領汝陰、慎、原鹿、宋4縣。[註 5]
梁國
曹魏舊郡,郡治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領睢陽、蒙、虞、下邑、寧陵、碭6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肜為梁王,梁郡改為梁國。西晉初廢碭縣,[參 3]增置穀熟縣(不詳何時)。咸寧三年(277年)陳國陳、武平、陽夏、柘、項5縣及汝南郡南頓縣來隸,[參 1]太康年間(280-289)譙國苦縣來隸,南頓縣移屬汝南郡,廢除柘縣[參 4]。永寧元年(301年)左右陳、陽夏、項、苦、武平5縣移屬陳郡。[註 6]西晉末領睢陽、蒙、虞、下邑、寧陵、穀熟6縣。
陳郡
曹魏舊郡,郡治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領陳、武平、陽夏、長平、柘、項6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斌為陳王,陳郡改為陳國。咸寧三年(277年)陳王司馬斌徙封西河王,[參 5]陳國廢除併入潁川郡及梁國[參 1]永寧元年(301年)左右復置陳郡,領原梁國的陳、陽夏、項、苦、武平、長平6縣。[註 6]
沛國
曹魏舊郡,郡治沛縣(今江蘇省沛縣),領沛、杼秋、豐、公丘、廣戚5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景為沛王,仍為沛國[參 6]咸寧三年(277年)公丘縣移屬魯國,[參 7]大約同時廣戚縣移屬徐州彭城國,[註 7]譙國相、竹邑、符離、蕭、洨、虹6縣來隸。永嘉五年(311年)沛王司馬韜(本紀作司馬滋)戰敗遇害,沛國絕後。西晉末領沛、杼秋、豐、相、竹邑、符離、蕭、洨、虹9縣。
譙國
曹魏舊郡,郡治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領譙、酇、城父、蕭、相、竹邑、符離、蘄、銍、龍亢、山桑、洨、虹、宋、苦15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遜為譙王,譙郡改為譙國[參 8]咸寧三年(277年)左右相、竹邑、符離、蕭、洨、虹6縣移屬沛國,宋縣移屬汝陰國。太康年間(280-289)苦縣移屬梁國。西晉末領譙、城父、酇、山桑、龍亢、蘄、銍7縣。
魯國
曹魏舊郡,郡治魯縣(今山東省曲阜市),領魯、汶陽、卞、鄒、蕃、薛6縣。泰始元年(265年)封大臣賈充為魯郡公,[參 9]咸寧元年(275年)左右,魯郡改為魯國[參 10]咸寧三年(277年)沛國公丘縣來隸。[參 7]。永康元年(300年)蕃、薛2縣移屬彭城國。[參 11]西晉末領魯、汶陽、卞、鄒、公丘5縣。
弋陽郡
曹魏舊郡,郡治弋陽縣(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領弋陽、期思、西陽、西陵、軑5縣。太康元年(280)蘄春郡蘄春縣來隸,太康二年(281年)武昌郡邾縣來隸。後西陽、期思、西陵、邾、蘄春5縣移屬西陽國。[參 12]西晉末領弋陽、軑2縣。
安豐郡
晉泰始年間(265-274)分揚州廬江郡置。[參 13]郡治安風縣(今安徽省霍丘縣西南),領安風、雩婁、蓼、安豐、松滋5縣,至西晉末不變。
新蔡郡
晉惠帝永康二年(301年)左右封晉武帝司馬炎之子清河王司馬遐二子司馬籥為新蔡王,[註 8]分汝陰郡新蔡、褒信、固始、鮦陽4縣置新蔡國[參 14]永嘉二年(308年)新蔡王司馬籥徙封清河王,國除為郡。西晉末領新蔡、褒信、固始、鮦陽等縣。[註 4]
南頓國
永興二年(305年)楚王司馬瑋之子司馬宗因討伐劉喬迎接晉惠帝回到洛陽有功,從南頓縣公進封為南頓王,分汝南郡置南頓國[參 15]領南頓、北宜春、平輿、定潁、汝陽、吳房等縣。[註 3]
西陽國
元康元年(291年)晉宗室西陽縣公司馬羕進爵為西陽王,分弋陽郡西陽縣置西陽國。光熙元年(306年)增領期思、西陵2縣,永嘉元年(307年)增領邾、蘄春2縣。[參 12]

縣級行政區

豫州(州治:陳縣)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豫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潁川郡
(9)
許昌縣 許昌縣 今河南省許昌市 潁川郡(265-316)
長社縣 今河南省長葛市 潁川郡(265-316)
潁陰縣 今河南省許昌市 潁川郡(265-316)
臨潁縣 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潁川郡(265-316)
郾縣 今河南省漯河市 潁川郡(265-316)
召陵縣[註 9] 今河南省漯河市 潁川郡(265-316)
鄢陵縣 今河南省鄢陵縣 潁川郡(265-316)
新汲縣 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南 潁川郡(265-316)
西華縣 今河南省西華縣 汝南郡(265-266?)→(廢縣)→潁川郡(300-316) 西晉初廢縣(不詳何時),永康元年(300年)復置縣。[參 16]
綸氏縣 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 潁川郡(265-266?) 晉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17]
襄城郡
(7)
襄城縣 襄城縣 今河南省襄城縣 襄城郡(265-316)
繁昌縣 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襄城郡(265-316)
郟縣 今河南省郟縣 襄城郡(265-316)
定陵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東北 襄城郡(265-316)
父城縣 今河南省襄城縣西 襄城郡(265-316)
昆陽縣 今河南省葉縣 襄城郡(265-316)
舞陽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西北 襄城郡(265-316)
汝南國
(14)
新息縣 新息縣 今河南省息縣西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南安陽縣 今河南省息縣西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曹魏為安陽縣,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南安陽縣[參 18]
安城縣 今河南省平輿縣西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慎陽縣 今河南省正陽縣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北宜春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西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郎陵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陽安縣 今河南省確山縣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上蔡縣 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平輿縣 今河南省平輿縣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定潁縣 今河南省西平縣東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灈陽縣 今河南省遂平縣東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汝陽縣 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吳房縣 今河南省遂平縣東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西平縣 今河南省舞陽縣東南 汝南國(265-316,汝南郡265-270)
新陽縣 今安徽省界首市 汝南郡(265-266?) 晉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19]
富陂縣 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 汝南郡(265-266?) 晉時廢縣。(不詳何時)[註 10]
汝陰郡
(4)
汝陰縣 汝陰縣 今安徽省阜陽市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16,汝陰國266-286)
慎縣 今安徽省潁上縣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16,汝陰國266-286)
原鹿縣 今安徽省阜南縣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16,汝陰國266-286)
宋縣 今安徽省界首市東北 譙國(265-277,譙郡265)→汝陰郡(277-316,汝陰國277-286)
梁國
(6)
睢陽縣 睢陽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梁國(265-316)
蒙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 梁國(265-316)
虞縣 今河南省虞城縣 梁國(265-316)
下邑縣 今安徽省碭山縣 梁國(265-316)
寧陵縣 今河南省寧陵縣 梁國(265-316)
穀熟縣 今河南省虞城縣 梁國(?-316) 晉時置縣。
碭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 梁國(265-266?) 晉時廢縣併入下邑縣。(不詳何時)[參 3]
柘縣 今河南省柘城縣 陳國(265-277,陳郡265)→梁國(277-289?) 太康年間(280-289)廢縣。[參 4]
陳郡
(6)
陳縣 陳縣 今河南省淮陽縣 陳國(265-277,陳郡265)→梁國(277-301)→陳郡(301-316)
陽夏縣 今河南省太康縣 陳國(265-277,陳郡265)→梁國(277-301)→陳郡(301-316)
項縣 今河南省沈丘縣 陳國(265-277,陳郡265)→梁國(277-301)→陳郡(301-316)
苦縣 今河南省鹿邑縣 譙國(265-280?,譙郡265)→梁國(280?-301)→陳郡(301-316)
武平縣 今河南省鹿邑縣西北 陳國(265-277,陳郡265)→梁國(277-301)→陳郡(301-316)
長平縣 今河南省西華縣東北 陳郡(265-280?)→潁川郡(280?-301)→陳郡(301-316)
沛國
(9)
沛縣 沛縣 今江蘇省沛縣 沛國(265-316)
杼秋縣 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沛國(265-316)
豐縣 今江蘇省豐縣 沛國(265-316)
相縣 今安徽省淮北市西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竹邑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符離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蕭縣 今安徽省蕭縣西北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洨縣 今安徽省固鎮縣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虹縣 今安徽省五河縣西北 譙國(265-277,譙郡265)→沛國(277-316)
譙國
(7)
譙縣 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 譙國(265-316,譙郡265)
城父縣 今安徽省渦陽縣西北 譙國(265-316,譙郡265)
酇縣 今河南省永城市西 譙國(265-316,譙郡265)
山桑縣 今安徽省蒙城縣 譙國(265-316,譙郡265)
龍亢縣 今安徽省蒙城縣 譙國(265-316,譙郡265)
蘄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 譙國(265-316,譙郡265)
銍縣 今安徽省宿州市西 譙國(265-316,譙郡265)
魯國
(5)
魯縣 魯縣 今山東省曲阜市 魯國(265-316,魯郡265-277)
汶陽縣 今山東省泰安市 魯國(265-316,魯郡265-277)
卞縣 今山東省泗水縣 魯國(265-316,魯郡265-277)
薛縣 今山東省微山縣 魯國(265-316,魯郡265-277)
公丘縣 今山東省滕州市西 沛國(265-277)→魯國(277-316)
弋陽郡
(2)
弋陽縣 弋陽縣 今河南省潢川縣西 弋陽郡(265-316)
軑縣 今河南省羅山縣 弋陽郡(265-316)
安豐郡
(5)
安風縣 安風縣 今安徽省霍丘縣西南 廬江郡(265-269?)→安豐郡(270?-316)
雩婁縣 今安徽省金寨縣 廬江郡(265-269?)→安豐郡(270?-316)
安豐縣 今河南省固始縣 廬江郡(265-269?)→安豐郡(270?-316)
蓼縣 今河南省固始縣 廬江郡(265-269?)→安豐郡(270?-316)
松滋縣 今安徽省霍丘縣 廬江郡(265-269?)→安豐郡(270?-316)
新蔡郡
(4)
新蔡縣 新蔡縣 今河南省新蔡縣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01,汝陰國266-286)→新蔡郡(301-316,新蔡國301-308)
褒信縣 今河南省新蔡縣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01,汝陰國266-286)→新蔡郡(301-316,新蔡國301-308)
固始縣 今安徽省臨泉縣 汝南郡(265)→汝陰郡(266-301,汝陰國266-286)→新蔡郡(301-316,新蔡國301-308)
鮦陽縣[註 1] 今安徽省臨泉縣西 汝南國(265-277,汝南郡265-270)→汝陰郡(277-301,汝陰國277-286)→新蔡郡(301-316,新蔡國301-308)
南頓國
(1)
南頓縣 南頓縣[註 2] 今河南省項城市西 汝南國(265-277,汝南郡265-270)→梁國(277-280?)→汝南國(280?-305)→南頓國(305-316)
西陽國
(5)
西陽縣 西陽縣 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南 弋陽郡(265-291)→西陽國(291-316)
期思縣 今河南省淮濱縣東南 弋陽郡(265-306)→西陽國(306-316)
西陵縣 今湖北省團風縣西 弋陽郡(265-306)→西陽國(306-316)
邾縣 今湖北省黃岡市 蘄春郡(280)→武昌郡(280-281)→弋陽郡(281-307)→西陽國(307-316)
蘄春縣 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北 蘄春郡(280)→弋陽郡(280-307)→西陽國(307-316)

注釋

  1. ^ 1.0 1.1 1.2 孔祥軍據《左傳》杜預注有「汝南鮦陽」,認為鮦陽縣在太康元年(280年)以前仍然屬於汝南郡,後移屬汝陰郡。(《晉書地理志校注》第51頁)
  2. ^ 2.0 2.1 孔祥軍據《宋書·符瑞志》及《左傳》杜預注有「汝陰南頓」,認為晉初南頓縣移屬汝陰郡,太康元年(280年)後歸復汝南郡。(《晉書地理志校注》第51頁)據《晉書·梁孝王肜》記載,「咸寧中,復以陳國、汝南南頓增封為次國」,陳國併入梁國在咸寧三年(277年)陳王司馬斌徙封西河王之年,南頓縣此年以前仍屬汝南郡,《宋書》及杜預注疑似有誤。
  3. ^ 3.0 3.1 孔祥軍考証未能得晉代南頓國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1頁)。據《宋書·州郡志》南頓郡領縣及據其郡名,南頓郡領縣當有南頓縣。
  4. ^ 4.0 4.1 孔祥軍考証未能得晉代新蔡郡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1頁)。據《宋書·州郡志》新蔡郡領縣及地理來看,領縣可能有新蔡、褒信、固始、鮦陽等縣。
  5. ^ 孔祥軍據《宋書·符瑞志》認為汝陰郡曾領有樓煩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52頁)此樓煩縣在東晉時期屬僑縣,後來劃歸汝陰郡管轄,疑《宋書》有誤。
  6. ^ 6.0 6.1 梁王司馬肜因為依附趙王司馬倫而被削減封國的領縣。陳郡復郡後,孔祥軍考証只得陳郡領有陽夏1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7頁)。據《宋書·州郡志》陳郡領縣及地理來看,其餘領縣可能為陳、項、苦、武平、長平5縣。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廣戚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司馬籥封新蔡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馬遐於永康元年(300年)去世後的隔年發生。
  9. ^ 《晉書·地理志》作「邵陵」。
  10.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49頁。

出處

  1. ^ 1.0 1.1 1.2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肜為梁王。」;《晉書》卷38〈梁孝王肜傳〉:「梁孝王肜……武帝踐阼,封梁王……咸寧中,復以陳國、汝南南頓增封為次國。」
  2. ^ 2.0 2.1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駿為汝陰王。」卷38〈扶風武王駿傳〉:「扶風武王駿……武帝踐阼,進封汝陰王。」卷64〈汝陰哀王謨傳〉:「汝陰哀王謨,字令度,太康七年薨,時年十一。無後,國除。」
  3. ^ 3.0 3.1 《元和郡縣圖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碭山縣〉:「漢碭縣,屬梁國,後漢不改。晉以其地併入下邑。」
  4. ^ 4.0 4.1 《元和郡縣圖志》卷7〈河南道三·宋州柘城縣〉:「柘城縣,續漢志屬陳郡,至晉太康中廢。」
  5.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斌為陳王。」卷37〈西河繆王斌傳〉:「西河繆王斌……武帝受禪,封陳王……〔咸寧〕三年,改封西河。」
  6.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景為沛王。」卷37〈沛順王景傳〉:「沛順王景……武帝受禪,封沛王。」
  7. ^ 7.0 7.1 《晉書》卷40〈賈充傳〉:「咸寧三年,日蝕於三朝,充請遜位,不許。更以沛國之公丘益其封。」
  8.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叔父〕遜為譙王。」卷37〈譙剛王遜傳〉:「譙剛王遜……武帝受禪,封譙王。」
  9.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以……衛將軍賈充為車騎將軍、魯公。」
  1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並為王公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彭城國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2. ^ 12.0 12.1 《晉書》卷59〈汝南文成王亮〉:「羕字延年。太康末,封西陽縣公,拜散騎常侍。亮之被害也,羕時年八歲,鎮南將軍裴楷與之親姻,竊之以逃,一夜八遷,故得免。及瑋誅,進爵為王,歷步兵校尉、左軍驍騎將軍。元康初,進封郡王。永興初,拜侍中。以長沙王乂黨,廢為庶人。惠帝還洛,復羕封,為撫軍將軍,又以汝南期思、西陵益其國。永嘉初,拜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復以邾、蘄春益之。」
  13.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安豐縣名,前漢無,後漢屬廬江,晉武帝立為安豐郡。」
  14.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分汝陰立新蔡。」;《宋書》卷36〈州郡志二〉:「新蔡太守,晉惠帝分汝陰立。」
  15.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分汝南立南頓。」卷59〈汝南文成王亮〉:「宗字延祚。元康中,封南頓縣侯,尋進爵為公。討劉喬有功,進封王,增邑五千,併前萬戶。」;《宋書》卷36〈州郡志二〉:「南頓太守,故屬汝南,晉惠帝分立。」
  16.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陳郡太守〉:「西華令,漢舊縣,屬汝南,晉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復立,屬潁川。」《魏書》卷106中〈地形志中〉:「西華,二漢屬汝南,晉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復,屬潁川。」
  17. ^ 《元和郡縣圖志》卷5〈河南道一·河南府潁陽縣〉:「古綸氏縣,本夏之綸國也,少康之邑在焉。漢屬潁川,晉省。」
  18.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汝南太守〉:「安陽令,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為南安陽。」
  19. ^ 《輿地廣記》卷9〈京西北路·蔡州真陽〉:「漢新陽縣屬汝南郡,後漢因之,晉省焉。」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