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岛

(重定向自语言孤岛

语言岛,也称語言孤島方言島,是指某种语言完全处于其他语言或方言地理上的包围之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多数是由人口迁徙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语言岛内的语言使用范围狭小,处于周边强势语言的影响,有些甚至最终被同化。[1]

成因

语言岛的出现多与跨地域的人口迁移有关。本不在这个区域内居住的人,在因战争、政治、经济等原因从远处迁移到本区域的时候,由于在文化语言等方面与本区域的本地人有着极大的差异,于是这些迁移过来的居民习惯性地集中在一个地方居住,并减少和周边地区的接触。这个区域的人大多会说自己的家乡话而不懂迁移地的本土语言,于是语言岛就形成了。[2]

  • 经济因素:因语言岛的原籍地区经济落后,一些人外出打工并集中在一起聚居,而产生语言岛。
  • 政治因素:政府鼓励或政策性地将外地居民迁入居住。如清朝初年清政府鼓励广东的客家人迁移到四川。又如三峡移民
  • 战争或饥荒因素:由于战争或饥荒导致一个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另一地区,形成语言岛。如重庆市攀枝花市有大量的江浙方言岛。

分布方式

 
苗瑶语系呈群岛型分布。红色为苗语支(含畲语),绿色为瑶语支
  • 孤岛型:独立的一个语言岛,周围都被本地语言区所包围。
  • 群岛型:几个乃至几十个语言岛相互之间并不接壤,但在分布上集中在一个区域上。形成一种类似于大海中的群岛的形式的语言岛区域,如苗瑶语系
  • 列岛型:由交通通道如河流公路等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语言岛。
  • 岛中岛型:本地方言包围着方言岛,该方言岛又包围着另外一个语言岛。

双语交际

语言岛区域居住的次生本地人,虽然在本区域内与人交流时可以使用原本的或有所变化的家乡方言,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毕竟要使用另一种方言,这就导致了双方言交流的产生。方言岛上的居民交流时使用方言岛的方言,与外界交流时则使用包围区域的方言。

发展趋向

语言岛区域的居民,在与包围区域的居民长期发生经济接触、通婚等因素的影响下,其从远方家乡带来的方言会逐渐消失。

另一影响因素在于语言岛的语言往往是该区域的老一辈人使用,如果这些语言没有传给下一代人,方言岛也就会因为下一代人接触包围区的语言而逐渐消失。

语言岛内的语言,也会因为和周边地区的交流而逐渐被同化,如使用一些包围区的词组。

例子

汉语族的语言岛(方言岛)

 
中山閩語分布在珠江口西岸,远离閩南語分布区

其他語言島

参考文献

  1. ^ Peter Auer, Frans Hinskens, Paul Kerswill. Dialect chan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uropean languages. str. 221. "The term 'Sprachinsel'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1847 to designate a Slavonic community surrounded by a German-speaking population close to Konigsberg, East Prussia cf. Mattheier 1996. 812"
  2. ^ 2.0 2.1 天津怪现状之天津方言岛.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7). 
  3. ^ 李世瑜、韩根东.《略论天津方言岛》.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4. ^ Richard VanNess Simmons. Chinese Dialect Class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Harngjou, Old Jintarn, and Common Northern Wu.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9. 
  5. ^ 张强. 四川盐亭射洪西充方言岛. 语言历史论丛. 2015, (11): 344. 
  6. ^ 香山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