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芒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2月7日) |
金枝芒(1912年—1988年1月28日),原名陳樹英,筆名有陳英樹、殷枝陽、乳嬰、周容、周力、老陸、夏陽。1912年生於江蘇常熟,中學時期參與愛國救亡運動。畢業後赴師範就讀,與同學周文琴結褵,生有一子承贊。在馬期間曾編《人道報》、《北馬導報》、《怡保日報》、《戰友報》、《民聲報》、《團結報》、《火線上》。莊華興稱賞《饑餓》可填補經典缺席的空洞,黃錦樹認為《饑餓》的文學筆觸超越了宣傳。
金枝芒 | |
---|---|
出生 | 1912年 中華民國江蘇省常熟縣 |
逝世 | 1988年1月28日 中国北京 | (75—76歲)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馬共/馬來亞華僑 |
創作時期 | 1945年-1969年 |
體裁 | 小說、文學評論 |
主題 | 寫實主義、馬華文學 |
年表
- 1912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常熟縣。
- 1936年,與師範女生周文琴結婚,生兒承贊,交託岳母撫養,與夫人抵達新加坡,再北上霹靂督亞冷同漢華小任教。並開始在報章雜誌寫文章。
- 1942年,任職於錫礦場鐵船機器修理部,同時參加抗日同盟會(地下組織)。
- 1943年,離開錫礦場,轉到霹靂黑水港一帶,開芭種植旱稻、木薯等。這時期加入馬來亞共產黨。
- 1945年8月至1946年,任馬共《北馬導報》和《怡保日報》編輯。
- 1946年,《怡保日報》被查封,奉調南下吉隆坡任抗日軍退伍同志會機關報《戰友報》編輯,兼任《民聲報》副刊編輯。
- 1947年12月26日,在《戰友報》新年特刊以筆名周容發表〈談馬華文藝〉一文,反駁以胡愈之為首的民盟—僑民派,引發馬華文藝與僑民文藝論爭,歷時半年左右。
- 1948年6月,緊急法令前夕轉入地下,被組織調往彭亨,參加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抗英武裝鬥爭。先後參加《戰鬥報》、《團結報》和《火線上》編輯與出版工作。
- 1958年,主持戰鬥故事叢書《十年》編寫和出版工作。
- 1959年杪,以中央根據地自丹霹邊區北遷馬泰邊境為故事背景,同時參考部隊老兵的筆記和口述,寫出長篇小說《饑餓》,由火炬出版社油印出版,署名老陸。
- 1960年,《饑餓》再次由檳吉玻北星社油印出版。
- 1961年,執行組織委託的任務,途徑越南前往中國,於是年年秒抵達北京。
- 1968年,赴湖南籌備設立「馬來亞革命之聲」電臺。
- 1969年11月15日,任職「馬來亞革命之聲」中文部主編。期間,寫成多部中、短篇小說,亦曾在《詩刊》等發表詩文。《華語馬來語對譯簡明詞典》(手抄打字本)也在這期間編纂完畢。
- 1979年,妻子周文琴獲准赴中國大陸探親,與妻久別重逢。
- 1981年6月30日,革命之聲電臺結束,擔任馬共中央海外代表團秘書。
- 1988年1月28日,心臟病發,逝世於北京醫院。留下遺孀與三男一女。
- 2001年,長篇小說《饑餓》原訂由香港南島出版社再版,未成。
- 2004年,吉隆坡21世紀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學家金枝芒抗英戰爭小說選》,收〈督央央和他的部落〉、〈烽火中的牙拉頂〉和〈甘榜勿隆〉三個中篇,主編方山。[1]
- 2017年11月17日〔五〕,上午十時,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21世紀出版社、文運書坊、新加坡《藝術天地》聯辦「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座談會。2018年3月出版《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專集。
作品
- 《人民文學家金枝芒抗英戰爭小說選》,吉隆坡:21世紀,2004年。
- 《饑餓:抗英民族解放戰爭長篇小說》,吉隆坡:21世紀,2008年。
- 《烽火牙拉頂:抗英戰爭長篇小說》,吉隆坡:21世紀,2011年。
- 《金枝芒散文彙編》,吉隆坡:葉清潤,2017年。
- 《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吉隆坡:21世紀,2018年。
研究現狀
- 方山〈寫在前面——悼念金枝芒老前輩逝世16週年〉,《人民文學家金枝芒抗英戰爭小說選》,吉隆坡: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4年。
- 莊華興〈在歷史與文本之間擺盪:論金枝芒的抗英戰爭小說〉,《南洋商報·南洋文藝》,2005年8月9日、8月13日、8月16日。
- 莊華興〈馬華文藝獨特性論爭:主體(性)論述的開展及其本質〉,朱文斌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二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 陳秋舫〈憶星馬著名華文作家金枝芒〉,《地平線月刊》2005年第3期(總第88期)。
- 黃錦樹〈最後的戰役——論金枝芒的「饑餓」〉,《星洲日報·文藝春秋》,2010年3月14日。[2]收錄氏著《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臺北:麥田,2015年。
- 莊華興〈平凡的記錄與不平凡的《十年》〉,《當今大馬》,2013年6月1日。[3]
- Chong Fah Hing & Kyle Shernuk, "Hunger and Chinese Malaysian Leftist Narrative", David Der-wei Wang e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635-640.
- 莊華興〈從失蹤到隱匿:以郁達夫和金枝芒為例探討馬華文學的存在之議〉,《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吉隆坡:21世紀出版社,2018年3月。[ISBN 9789833164585][4]
- 黃錦樹〈金枝芒的《飢餓》和我們的貧困〉,《季風帶》第12期,2019年6月,頁125—127。
- 莊華興〈存而不在的馬華左翼作家——金枝芒〉,《當代評論》,2021年10月9日。[5]
- 蘇穎欣〈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 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文化研究》第32期,2021年春季號,頁11—46。[6]
参考资料
- ^ 莊華興/在歷史與文本之間擺盪:論金枝芒的抗英戰爭小說. 《南洋商報·南洋文藝》. 2005年8月9日、8月13日、8月16日。.
- ^ 黃錦樹/最後的戰役——論金枝芒的「饑餓」.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 2010-03-14 [201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中文).
- ^ 莊華興/平凡的記錄與不平凡的《十年》. 《當今大馬》. 2013-06-01 [201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中文).
- ^ 莊華興/從失蹤到隱匿:以郁達夫和金枝芒為例探討馬華文學的存在之議. Google Books. 2018-03-01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 ^ 莊華興/存而不在的馬華左翼作家——金枝芒. 《當代評論》. 2021-10-09 [202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中文).
- ^ 蘇穎欣/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 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 《文化研究》. 2021 Spring [2021-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