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芒(1912年—1988年1月28日),原名陈树英,笔名有陈英树、殷枝阳、乳婴、周容、周力、老陆、夏阳。1912年生于江苏常熟,中学时期参与爱国救亡运动。毕业后赴师范就读,与同学周文琴结褵,生有一子承赞。在马期间曾编《人道报》、《北马导报》、《怡保日报》、《战友报》、《民声报》、《团结报》、《火线上》。庄华兴称赏《饥饿》可填补经典缺席的空洞,黄锦树认为《饥饿》的文学笔触超越了宣传。

金枝芒
出生1912年 (1912)
 中华民国江苏省常熟县
逝世1988年1月28日(1988岁—01—28)(75—76岁)
 中国北京
职业作家
国籍马共/马来亚华侨
创作时期1945年-1969年
体裁小说、文学评论
主题写实主义马华文学

年表

  • 191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常熟县。
  • 1936年,与师范女生周文琴结婚,生儿承赞,交托岳母抚养,与夫人抵达新加坡,再北上霹雳督亚冷同汉华小任教。并开始在报章杂志写文章。
  • 1942年,任职于锡矿场铁船机器修理部,同时参加抗日同盟会(地下组织)。
  • 1943年,离开锡矿场,转到霹雳黑水港一带,开芭种植旱稻、木薯等。这时期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 1945年8月至1946年,任马共《北马导报》和《怡保日报》编辑。
  • 1946年,《怡保日报》被查封,奉调南下吉隆坡任抗日军退伍同志会机关报《战友报》编辑,兼任《民声报》副刊编辑。
  • 1947年12月26日,在《战友报》新年特刊以笔名周容发表〈谈马华文艺〉一文,反驳以胡愈之为首的民盟—侨民派,引发马华文艺与侨民文艺论争,历时半年左右。
  • 1948年6月,紧急法令前夕转入地下,被组织调往彭亨,参加马来亚民族解放军的抗英武装斗争。先后参加《战斗报》、《团结报》和《火线上》编辑与出版工作。
  • 1958年,主持战斗故事丛书《十年》编写和出版工作。
  • 1959年杪,以中央根据地自丹霹边区北迁马泰边境为故事背景,同时参考部队老兵的笔记和口述,写出长篇小说《饥饿》,由火炬出版社油印出版,署名老陆。
  • 1960年,《饥饿》再次由槟吉玻北星社油印出版。
  • 1961年,执行组织委托的任务,途径越南前往中国,于是年年秒抵达北京。
  • 1968年,赴湖南筹备设立“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
  • 1969年11月15日,任职“马来亚革命之声”中文部主编。期间,写成多部中、短篇小说,亦曾在《诗刊》等发表诗文。《华语马来语对译简明词典》(手抄打字本)也在这期间编纂完毕。
  • 1979年,妻子周文琴获准赴中国大陆探亲,与妻久别重逢。
  • 1981年6月30日,革命之声电台结束,担任马共中央海外代表团秘书。
  • 1988年1月28日,心脏病发,逝世于北京医院。留下遗孀与三男一女。
  • 2001年,长篇小说《饥饿》原订由香港南岛出版社再版,未成。
  • 2004年,吉隆坡21世纪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家金枝芒抗英战争小说选》,收〈督央央和他的部落〉、〈烽火中的牙拉顶〉和〈甘榜勿隆〉三个中篇,主编方山。[1]
  • 2017年11月17日〔五〕,上午十时,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21世纪出版社、文运书坊、新加坡《艺术天地》联办“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座谈会。2018年3月出版《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专集。

作品

  • 《人民文学家金枝芒抗英战争小说选》,吉隆坡:21世纪,2004年。
  • 《饥饿:抗英民族解放战争长篇小说》,吉隆坡:21世纪,2008年。
  • 《烽火牙拉顶:抗英战争长篇小说》,吉隆坡:21世纪,2011年。
  • 《金枝芒散文汇编》,吉隆坡:叶清润,2017年。
  • 《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吉隆坡:21世纪,2018年。

研究现状

  • 方山〈写在前面——悼念金枝芒老前辈逝世16周年〉,《人民文学家金枝芒抗英战争小说选》,吉隆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4年。
  • 庄华兴〈在历史与文本之间摆荡:论金枝芒的抗英战争小说〉,《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005年8月9日、8月13日、8月16日。
  • 庄华兴〈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主体(性)论述的开展及其本质〉,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 陈秋舫〈忆星马著名华文作家金枝芒〉,《地平线月刊》2005年第3期(总第88期)。
  • 黄锦树〈最后的战役——论金枝芒的“饥饿”〉,《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10年3月14日。[2]收录氏著《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台北:麦田,2015年。
  • 庄华兴〈平凡的记录与不平凡的《十年》〉,《当今大马》,2013年6月1日。[3]
  • Chong Fah Hing & Kyle Shernuk, "Hunger and Chinese Malaysian Leftist Narrative", David Der-wei Wang e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635-640.
  • 庄华兴〈从失踪到隐匿:以郁达夫和金枝芒为例探讨马华文学的存在之议〉,《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吉隆坡:21世纪出版社,2018年3月。[ISBN 9789833164585][4]
  • 黄锦树〈金枝芒的《饥饿》和我们的贫困〉,《季风带》第12期,2019年6月,页125—127。
  • 庄华兴〈存而不在的马华左翼作家——金枝芒〉,《当代评论》,2021年10月9日。[5]
  • 苏颖欣〈论战、现实与马华革命文学: 金枝芒的“此时此地”实践〉,《文化研究》第32期,2021年春季号,页11—46。[6]

参考资料

  1. ^ 莊華興/在歷史與文本之間擺盪:論金枝芒的抗英戰爭小說. 《南洋商报·南洋文艺》. 2005年8月9日、8月13日、8月16日。. 
  2. ^ 黃錦樹/最後的戰役——論金枝芒的「饑餓」.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2010-03-14 [201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中文). 
  3. ^ 莊華興/平凡的記錄與不平凡的《十年》. 《当今大马》. 2013-06-01 [201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中文). 
  4. ^ 莊華興/從失蹤到隱匿:以郁達夫和金枝芒為例探討馬華文學的存在之議. Google Books. 2018-03-01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5. ^ 莊華興/存而不在的馬華左翼作家——金枝芒. 《当代评论》. 2021-10-09 [202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中文). 
  6. ^ 蘇穎欣/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 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 《文化研究》. 2021 Spring [2021-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