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

紀念1957年哈爾濱防洪成功的紀念塔
(重定向自防洪紀念塔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又稱防洪胜利纪念塔防洪紀念塔,是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1957年,哈爾濱面臨特大洪水威脅,當地民眾努力建造堤壩,成功擋住洪水;政府部門決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築一座紀念塔,以茲紀念。紀念塔的塔頂和塔身分別有人物塑像和浮雕,描繪抵抗洪水的場面,設計方案在建塔過程中經歷了多次修訂。紀念塔最終在1958年竣工,成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時險遭破壞。此後,防洪紀念塔先後進行了數次修繕,在1995年成為哈爾濱市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7年獲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到訪。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
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
坐标45°46′43″N 126°36′41″E / 45.778685°N 126.6113243°E / 45.778685; 126.6113243
分类纪念建筑物
时代1958年
认定时间1995年
防洪紀念塔
位置松花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
官方名称防洪紀念塔
類型一类
外部圖片链接
image icon 塔頂的人物塑像

歷史

建造過程

1957年,松花江爆發特大洪災,威脅哈尔滨市的安全;哈尔滨民眾努力建造堤壩,成功挡住洪水[1][2]。為了紀念此事,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委员会(哈尔滨市委)和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决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築一座纪念塔[1]。纪念塔造价12.7万人民幣,由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a]負責施工[b][5]。紀念塔的建設工程在1958年開展[c][5]

市政府就紀念塔的選址广泛征求意见,得出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大街與堤顶道路轴线的交叉点,二是松花江堤坡的顶端,三是把塔下围廊与堤顶道路的边线拉齐、塔身靠近中央大街;經過多次讨论後,哈尔滨市長呂其恩決定採用第三個方案[3]。選址完成後出現了紀念塔朝向的问题,但當時纪念塔围廊要開始施工,負責人員於是在两侧分別建少一個廊柱,以便日後调节朝向、同時不影响工程进度;後来,呂其恩親自到现场考察,決定把紀念塔的正面朝向中央大街[7]

 
紀念塔的最終選址,即目前位置

在建造紀念塔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為塔身雕塑打造石膏模子,需要使用黏性好、乾燥后不會变形或裂开的黏土耐火黏土英语Fire clay完全符合要求;為了確保能滿足需要,負責單位把哈尔滨可供購買的耐火黏土抢购一空,共买了超過7,000公斤的耐火黏土,一度引致供不应求[7]。雕塑完成後,剩餘的耐火黏土转让给基础建设部门,用作生产耐火砖,缓解了黏土紧缺的局面[7]。另外,紀念塔环廊柱表面的水刷石需要用到白水泥,但当时哈尔滨水泥厂牡丹江水泥厂均沒有生产白水泥、也不會单独生产少量產品;於是,負責單位派員向苏州水泥厂購買五吨白水泥,空运到哈尔滨[7]

落成後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在1958年[d]竣工,並在兩年後的1960年9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5]

在其後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吕其恩受批鬥,紀念塔差點遭到破壞[1][8]。1966年,哈爾濱一所学校的「造反团」三度闖入哈爾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建委),逼问紀念塔是否存在吕其恩的形象[3]。市建委总工程师王丽生擔心紀念塔被毀,便一口否定;他指出,即使紀念塔上的人物形象與吕其恩神情相似,也只是偶然,而且擔任市長的吕其恩沒可能有空当模特兒[7]。「造反团」滿意他的答覆,纪念塔安然無恙[7]

此後,防洪紀念塔先後進行了数次修缮;例如在1995年8月,哈爾濱市政府投资20万人民幣修葺纪念塔,為其恢复原貌,並添加灯光装饰[7]。1995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把防洪紀念塔定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2]。1997年,時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來訪哈尔滨;由於上万名哈爾濱白俄曾参與抗洪工作,叶利钦特意参观防洪纪念塔,並向纪念塔行鞠躬[3]

1998年,哈尔滨再次受特大洪水侵襲,水位甚至比1957年的更高;40万军民參與抗洪工作,成功應對洪水[7]。為了紀念這事,有哈尔滨民眾提出建立一座紀念碑,也有市民建議把抗洪人員的名字、以及參與抗洪軍警的号码刻在纪念塔;最終,市政府决定在纪念塔上加注1998年洪水的水位[7]

2008年,道里区政府與其他部門共同舉辦「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4]。翌年,防洪纪念塔获頒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9]。2012年,防洪紀念塔再次重行修葺[10]

結構及設計

 
塔頂人物塑像剪影
 
另一角度來看的纪念塔
 
夜色下的纪念塔

紀念塔目前的外觀

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位於斯大林公园中央,高度為22.5米,由塔顶、塔身和塔基座組成[3][7]

紀念塔的塔顶有四個高3.5米的人物塑像,分別是工人、农民、解放军軍人和女知识分子,高举红旗;這象徵哈尔滨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领导下共同建設堤壩、對抗洪災[3][7][11]。塔身中部有高2.2米的人物浮雕,共刻劃了24個人物,情景包括宣誓上堤、防治洪水、胜利庆功等[7][12]。塔上還有一根金色圆管,标誌1998年洪水的水位(120.89米)[3]。紀念塔塔基呈方形,上窄下宽,以石材砌成,象徵堤壩坚固;塔基正前方镌刻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的鎏金字樣[3][13]。塔基前有一座喷泉,象征哈尔滨人民成功把洪水變成造福百姓的水源;下方有两阶水池,上阶标示1957年洪水的最高水位(120.30米),下阶标示1932年哈尔滨被洪水淹沒時的最高水位(119.72米)[3]。水池在1990年安裝了声控彩色喷泉[12]

紀念塔的外面環立了20根以宽带连接起來的科林斯圓柱,構成長35米的罗马式半圆围廊;這象征20世纪哈尔滨人民的力量坚不可摧[3][13]。环廊的两端有高3.5米、宽2.5米的石壁,东侧的石壁刻劃哈尔滨民众成功對抗洪水的场景,西侧的石壁雕刻了各民族人民举起标语前进的景象,石壁背面則是講述哈尔滨防洪历史的碑文[7]

設計方案沿革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紀念塔的高度只有21.9米;但是,有专家在已開始建塔後提出,紀念塔从附近环境來看的話太低了,故建議把塔高增至30米[7]。當時紀念塔的底座工程已开始進行,要增加塔高就只能收细塔身,導致塔顶的人物雕塑难以安排;经过反复考慮,負責人員决定把紀念塔的高度增至22.5米[7]

塔顶的人物雕塑起初按照惯例以婦女代表农民,但這农民雕塑的形象被批評不够有力,设计人員於是改以男性代表农民、女性代表知识分子[3]。這名女知识分子起初设计成赤足、绾起裤腿、头缠毛巾的婦人,此方案不受支持;呂其恩提出把她的形象修改,但设计人員在审稿时发现重新設計的女知识分子身高偏低、外貌文弱,於是改以一名女学生运动员作模特兒[3]。雕塑基本完成時,有意見認為塔顶工人塑像的姿势易生政治误解,但塑像當時已有钢筋支架、混凝土浇筑,难以作重大改动;於是,专家磋商後決定把塑像并拢的五指分开,改為自然弯曲的形態,同时修改手臂的轮廓[3]

塔身上的浮雕由一艺术学院的师生[e]負責,由雕塑家王熙民擔任创作总指导[1]。當時,哈尔滨市委要求,主雕像需呈现出工人、农民、軍人、学生、商人(「工农兵学商」)的形象,其中一定要表现工人阶级的领导[1]。学生由此構思出工人持旗在前、另外四類人跟隨在後的构图,但這樣的构图看起來拥挤,而且商人的形象不易呈现;於是,哈尔滨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決定只保留「工农兵」在浮雕上[1]。浮雕上的人物最終有24人[7]。這些人物當中包含一名幹部,有雕塑家認為幹部形象应以吕其恩为原型,负责人雖然同意這建议,但擔心吕其恩會反对;因此,负责人沒有把此決定告知他本人,雕塑家便依据吕其恩的照片來雕塑[7]

文化影響

防洪紀念塔被視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1964年,黑龙江画家孙云台创作了一幅油画,繪畫了纪念塔的外貌;這幅油画後來參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為該届展览裡唯一一份來自黑龙江的作品[2]。2012年,紀念塔曾入选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內頁的圖像[14]

參註

註釋

  1. ^ 即現今的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2. ^ 紀念塔的设计人員有爭議,一說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师李光耀與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兩人,一說是南斯拉夫建筑师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Бакич)、苏联建筑师兹耶列夫、中国建筑师李光耀三人,一說是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3][4][5]
  3. ^ 一說為5月1日,一說為6月[5][6]
  4. ^ 具體日期有爭議,一說10月1日,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庆节前夕[5][7]
  5. ^ 其中一名參與的學生吴顺平指他們來自鲁迅美术学院[1]。《哈尔滨市志》則指出,這些师生來自沈阳艺术学院[5]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防洪纪念塔的诞生. 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29–30. ISBN 9787807135852. 
  2. ^ 2.0 2.1 2.2 2.3 李士良.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简况.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王建承. 防洪纪念塔--哈尔滨人永久的记忆. 哈尔滨史志. 2014, (7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4. ^ 4.0 4.1 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2008-11-1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6. ^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塔镇江天 抗洪史诗铸丰碑. 中国龙志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2012-12-26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8. ^ 《哈尔滨市志 人物》.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9. ^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2010-01-1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0. ^ 城市雕塑修补:刷绿漆不应是你的宿命. 新华网. 2012-07-31 [201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1. ^ 姜志军; 郭崇林. 松花江畔的民俗与旅游.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40. ISBN 9787563706556. 
  12. ^ 12.0 12.1 赵蓝幽 (编); 李平. 战胜洪魔的象征——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新闻网. 2011-09-30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3. ^ 13.0 13.1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4. ^ 入选新版普通护照的著名景点(高清). 人民网. 2012-12-21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