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夫难妻

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電影

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是1913年上映的中国故事片,也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共同执导,丁梦鹤王病僧黄小雅钱化佛等主演[1]。影片讲述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经历一系列繁文缛节后,被送入洞房,开始了艰难的夫妻生活。尽管拍摄方式原始,演员缺乏训练,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影片目前已经散失。

难夫难妻
《申报》上的广告
基本资料
导演张石川
郑正秋
编剧郑正秋
摄影依什尔
制片商亚细亚戏影公司
片长40分钟
产地 中華民國
语言默片

剧情

该片故事发生在广东潮州地区,当地盛行封建买卖婚姻。剧中有两个大户人家,在媒人的撮合下,两家决定联姻。婚礼当晚,在经历一系列繁文缛节后,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被送入洞房,开始了艰难的夫妻生活。婚后半年,男方赌博输了一大笔钱,夫妻因此发生冲突,捣毁物件,并各伤头足。仆人告诉了两家家长,于是两家聚到一起,路上拉拉扯扯。两家人在新房围坐,夫妻彼此的厌恶也逐渐平息,于是相互赔礼[2][a]

《难夫难妻》的剧本是郑正秋根据他家乡的乡俗风情撰写而成,它已经有了专为拍摄而编写的电影剧本,尽管它还比较简略,是“幕表”式的。[3]

制作

《难夫难妻》导演张石川与郑正秋

1909年,俄裔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亚细亚影戏公司。该公司因经营不善,1912年由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依什尔接办[4]。依什尔接管该公司后,认为必须要与中国人合作才能赚钱,于是找到了就职于美化洋行广告部的张石川[5]。张石川此前曾在新剧[b]团体“立鸣社”担任经理,管理剧团事务,组织剧团演出,有丰富的戏剧经验。后来他结识了“新民”剧社的主办人郑正秋,两人将剧社合并为“民鸣社”[4]

1913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郑正秋担任编剧,两人联合担任导演。摄影场位于亚细亚公司的露天场地上,十分简陋,只是在空地上垫起一尺多高,铺上地板,用白布篷幔遮盖[4]。剧中的演员全部是民鸣社的新剧演员,且全部都是男演员[6]。所有的道具与服装均从民鸣社搬来,布景也十分简陋,挂衣钩、自鸣钟、新式桌椅等道具甚至是画出来或用纸扎出来的,化妆也只涂脂粉[4][5]。当时的张石川与郑正秋对摄影机机位变换也不了解,在摆好摄影机后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演戏,直到胶片用完镜头也不移动,只有一个远景[4]。有时第一天戏未演完,第二天继续演时演员穿错了服装,导致影片映在银幕上时服装会突然变化[5]。该片最终完成时共4本,可放映40分钟[4]

发行与影响

1913年9月29日,《难夫难妻》与其他五部影片同时在上海“新新舞台”上映。开映前两日,《申报》刊出大幅广告。广告中声称该片为“开演从来未有之中国影戏”、“此中国演剧摄入片中,洵为海上破天荒第一次也”[1]。每张电影票1角,因其通俗之故,非常受欢迎,生意甚好。该片后来还被送到南洋群岛上映,主要面向当地华侨。海外票房成为该片主要收入来源[6]

该片揭露了包办婚姻给人带来的不幸,抨击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该片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主拍摄的故事短片[4]。尽管该片拍摄方式原始,演员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196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称该片为“中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确立了其地位[1]

后续

《难夫难妻》拍摄完成后,郑正秋离开了亚细亚公司,继续做新剧,直到1922年才重回电影界,并担任1923年电影《孤儿救祖记》的编剧[7]。而张石川则继续从事电影行业,他与依什尔一起改编中国传统戏剧曲目与民间故事,导演了《活无常》《五福临门》《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大量故事片。仅1913年,亚细亚公司生产的电影就多达15部[6]。尽管电影形式借鉴了当时西方的滑稽戏,但惩恶扬善的思想与主题是完全中国化的[4]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胶片无法进入中国,拍摄计划无法照常进行,亚细亚公司被迫关闭。后来中国开始进口美国胶片。1916年,张石川邀请上海娱乐圈名人管海峰,共同创立了幻仙影片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经济上不受外国人控制、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兴办的电影公司[4]。幻仙的第一部作品是《黑籍冤魂》,改编自吴趼人的同名小说。该作品曾列入亚细亚公司的拍摄计划中。电影以反鸦片为主题,深受观众欢迎[4]

《难夫难妻》演员均为男性,女性角色同样由男性扮演。同一年由黎民伟编剧的短故事片《庄子试妻》中,黎民伟妻子严珊珊饰演庄子的丫鬟,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该片也是香港第一部电影[6]。1920年,殷明珠出演电影《海誓》,这是中国第一位担任主角的女演员[6]

《难夫难妻》目前已经散失[1]

注释

  1. ^ 出自《新剧杂志》1914年第二期张瘦月《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
  2. ^ 中国早期话剧,又名“文明戏”,出现于1910年前后。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陈建华. 郑正秋与《难夫难妻》新证. 文汇报. [2020-04-22]. 
  2. ^ 杨远婴. 家之寓言 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5: 141–142. ISBN 978-7-5060-8500-7. 
  3. ^ 张巍 (编). 中国电影编剧史 2021年6月第1版.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4-6. ISBN 978-7-5596-5114-3.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 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电影业.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30–35. ISBN 978-7-5034-1882-2. 
  5. ^ 5.0 5.1 5.2 丁亚平.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5: 21–24. ISBN 978-7-5039-6051-2. 
  6. ^ 6.0 6.1 6.2 6.3 6.4 尹鸿,凌燕. 百年中国电影史 1900-2000. 长沙: 岳麓书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4: 8. ISBN 978-7-80761-877-5. 
  7. ^ 张会军主编;陈浥等著.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 电影表演卷 上.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15–16. ISBN 7-106-0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