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府魚灶

望安花宅顏府創建的魚灶,坐落於望安本島花宅灣北側。

顏府魚灶臺灣話Gân-hú hû-tsàu),台灣澎湖縣望安鄉的魚灶,坐落於望安本島花宅灣(今望安鄉中社村)北側,由花宅人顏府創建,為當地村落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間的重要民生產業。[1]

顏府魚灶,四座灶臺,後有一長方形的鹹汁槽(礐仔)。

23°22′15″N 119°29′38″E / 23.370885°N 119.493993°E / 23.370885; 119.493993

簡介

日式的漁產加工業約於日治時期明治40年(1907年)引進澎湖,大正12年(1923年)澎湖廳開始大力推廣,輔導各漁村業者引入日本式的魚灶,將澎湖的丁香臭肉魚、狗蝦以及部份小管,透過海水(狗蝦要用淡水)清洗,再利用魚篩盛入大鼎鍋,加鹽煮沸二至三分鐘,之後浸過冷水,放置竹蓆上曝曬四到六小時,變成乾品之後,便可裝箱出貨,另外亦可製成魚脯或罐頭[2]:149-150[3]:286

1960年代之前,魚灶加工業在望安盛極一時[1],根據高玉山訪查,望安鄉可考魚灶數量,東安村 21 座、西安村 3 座、中社村(花宅[4])4 座、水垵村 10 座、將軍村 5 座、嶼坪村 2 座、花嶼村 2 座,共計 47 座。[3]:287

望安中社村(花宅)境內有四座魚灶[3]:287,現跡殘存有三座,分別是顏府魚灶、曾家魚灶、陳家魚灶。[1]:89顏府魚灶創辦人顏府(1879年-1962年),日治時期曾出任望安庄第12保的保正,魚灶設置於花宅灣北側,開辦時間不詳,以丁香魚乾魚貨為商品主力,多銷售至臺南,另外兼營「顏府灰窯」的石灰事業,嗣後由養子顏惟接班,其魚灶以及灰窯事業皆約莫在1961年、1962年間歇業。[1][5]

配置

一般魚灶有灶臺、煙囪、鹹汁槽(俗稱「礐」,臺灣話ha̍k)三個部份,灶臺為水泥製長方體,並在垂直面挖坑,設燃料填入口以及油風管出口,水平面則設有凹陷鼎座,供放置鍋鼎(龜鼈鼎),在灶臺邊緣則有隆起的「導汁唇」,引導煮出來的鹹汁流入鹹汁槽;排放蒸氣的煙囪約3公尺高,大部份皆由紅磚堆砌而成。[3]:286

顏府魚灶設置四座灶臺,一座鹹汁槽,一座灶臺可放兩個鍋鼎,是共計八口鼎的熟魚加工場。[1]

修復

顏府魚灶歇業廢置之後,因久無人使用,已荒廢傾圯多時。2019年,文化資產局委託雲林科技大學團隊進行原貌修復工程,其經現場測繪和丈量之後,重建規格如下:[1]:108-112

2019年測繪的顏府魚灶規格
編號 位置 灶臺長度 灶臺寬度 灶臺高度 煙囪高度 煙囪內壁長寬 煙囪磚塊厚度 單位
1 朝北向,偏西
234
172
75
252
34*34
10
公分
2 朝北向,中間
230
172
3 朝北向,偏東
238
4 朝西向
236
170

圖輯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胡文淵. 《聚落記憶的關鍵探索:重要聚落建築群望安花宅活化行動研究與挑戰》. 台中市: 易典實業. 2019. ISBN 9789868594616 (中文(臺灣)). 
  2. ^ 林文鎮. 《續修澎湖縣志.卷5.物產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20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郭筱葳、高玉山、曾文明. 林會承 , 编. 〈第五篇:民生經濟篇〉,《望安鄉志.下》 "The History of Wang'an". 澎湖縣: 望安鄉公所. 2014. ISBN 9789860423501 (中文(臺灣)). 
  4. ^ 〈中社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臺灣)). 
  5. ^ 〈顏府〉.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