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府鱼灶

望安花宅顏府創建的魚灶,坐落於望安本島花宅灣北側。

颜府鱼灶台湾话Gân-hú hû-tsàu),台湾澎湖县望安乡的鱼灶,坐落于望安本岛花宅湾(今望安乡中社村)北侧,由花宅人颜府创建,为当地村落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的重要民生产业。[1]

颜府鱼灶,四座灶台,后有一长方形的咸汁槽(𬒈仔)。

23°22′15″N 119°29′38″E / 23.370885°N 119.493993°E / 23.370885; 119.493993

简介

日式的渔产加工业约于日治时期明治40年(1907年)引进澎湖,大正12年(1923年)澎湖厅开始大力推广,辅导各渔村业者引入日本式的鱼灶,将澎湖的丁香臭肉鱼、狗虾以及部分小管,透过海水(狗虾要用淡水)清洗,再利用鱼筛盛入大鼎锅,加盐煮沸二至三分钟,之后浸过冷水,放置竹席上曝晒四到六小时,变成干品之后,便可装箱出货,另外亦可制成鱼脯或罐头[2]:149-150[3]:286

1960年代之前,鱼灶加工业在望安盛极一时[1],根据高玉山访查,望安乡可考鱼灶数量,东安村 21 座、西安村 3 座、中社村(花宅[4])4 座、水垵村 10 座、将军村 5 座、屿坪村 2 座、花屿村 2 座,共计 47 座。[3]:287

望安中社村(花宅)境内有四座鱼灶[3]:287,现迹残存有三座,分别是颜府鱼灶、曾家鱼灶、陈家鱼灶。[1]:89颜府鱼灶创办人颜府(1879年-1962年),日治时期曾出任望安庄第12保的保正,鱼灶设置于花宅湾北侧,开办时间不详,以丁香鱼干鱼货为商品主力,多销售至台南,另外兼营“颜府灰窑”的石灰事业,嗣后由养子颜惟接班,其鱼灶以及灰窑事业皆约莫在1961年、1962年间歇业。[1][5]

配置

一般鱼灶有灶台、烟囱、咸汁槽(俗称“𬒈”,台湾话ha̍k)三个部分,灶台为水泥制长方体,并在垂直面挖坑,设燃料填入口以及油风管出口,水平面则设有凹陷鼎座,供放置锅鼎(龟鳖鼎),在灶台边缘则有隆起的“导汁唇”,引导煮出来的咸汁流入咸汁槽;排放蒸气的烟囱约3米高,大部分皆由红砖堆砌而成。[3]:286

颜府鱼灶设置四座灶台,一座咸汁槽,一座灶台可放两个锅鼎,是共计八口鼎的熟鱼加工场。[1]

修复

颜府鱼灶歇业废置之后,因久无人使用,已荒废倾圯多时。2019年,文化资产局委托云林科技大学团队进行原貌修复工程,其经现场测绘和丈量之后,重建规格如下:[1]:108-112

2019年测绘的颜府鱼灶规格
编号 位置 灶台长度 灶台宽度 灶台高度 烟囱高度 烟囱内壁长宽 烟囱砖块厚度 单位
1 朝北向,偏西
234
172
75
252
34*34
10
公分
2 朝北向,中间
230
172
3 朝北向,偏东
238
4 朝西向
236
170

图辑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胡文渊. 《聚落記憶的關鍵探索:重要聚落建築群望安花宅活化行動研究與挑戰》. 台中市: 易典实业. 2019. ISBN 9789868594616 (中文(台湾)). 
  2. ^ 林文镇. 《續修澎湖縣志.卷5.物產志》.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20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郭筱葳、高玉山、曾文明. 林会承 , 编. 〈第五篇:民生經濟篇〉,《望安鄉志.下》 "The History of Wang'an". 澎湖县: 望安乡公所. 2014. ISBN 9789860423501 (中文(台湾)). 
  4. ^ 〈中社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台湾)). 
  5. ^ 〈顏府〉.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