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躍頭
龍躍頭(英語:Lung Yeuk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樓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自鄧季琇於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龍躍頭鄧氏至今已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形成現時的五圍六村,成爲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的其中一個聚居處,清初建有大步墟,即現今大埔舊墟,據說龍躍頭鄧氏在歷史中某些時段的勢力更曾超越比其更早來到新界定居錦田、厦村一帶的鄧氏族人。
五圍六村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從中分隔。
龍躍頭鄧氏
新界鄧氏是中原士大夫之後,在西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而南遷,次第經江西吉水、廣東南雄、東莞等地移居到寶安。
寶安鄧氏始祖鄧符協於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進士及第,獲授陽春縣令,官至南雄倅。卸任後舉家落籍寶安岑田退隱田園,建立「力瀛齋書院」,教化一方。再傳四代分為五大房:鄧元英、鄧元禧、鄧元禎、鄧元亮及鄧元和,在東莞興建宗祠「都慶堂」,設置祠產。隨年月推進,各房子孫開枝散葉,分散到東莞、茂名,甚至廣西一帶。鄧元禎及鄧元亮兩房人丁興旺,子孫大部分留駐寶安(後曾名為新安縣),鄧元禎一系聚居在元朗屏山一帶。而鄧元亮一系除第二房(鄧杞)遷居東莞石井外,其餘各房分佈於新界的龍躍頭、錦田、廈村、大埔頭、萊洞等地。
鄧元亮號銑,正六品承德郎,曾任江西贛縣縣令,相傳在南宋靖康建炎間提兵勤王,在亂軍中救出南逃的「幼宗姬」,後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原來此女是宋高宗之女、宋孝宗之姊。宋光宗即位後,終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追封鄧自明為「稅院郡馬」,並賜地於東莞。皇姑生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鄧梓,長子鄧林獲授「迪功郎」,其餘三人為「舍人」。鄧林和鄧杞隨母遷居東莞莫家洞,鄧槐和鄧梓留守寶安。皇姑終年87歲,卜葬於東莞石井獅子嶺。
南宋覆亡,元朝統一天下,對宋朝遺臣加以迫害,以皇室自居的鄧氏首當其衝,長房鄧林之曾孫鄧季琇(號松嶺),乃四兄弟中的老么,為人耿直,遭迫害變得一無所有,隻身離開東莞,潛逃到龍躍頭圖謀發展。鄧季琇胼手胝足的開墾,開闢了百多畝良田,更將彭氏逐離龍躍頭。鄧季琇中年喪妻後,直到60歲才在龍躍頭續弦再娶,晚年得兩子,只有鄧實安一子存活。明朝洪武年間,國是初定,在全國進行丈量土地以明徵錢糧,鄧季琇被東莞伯何真誘騙,將名下的土地用何真的名義申報以獲取豁免賦徭,當朝廷核實地權時,何真將全部土地侵吞。其後何真因一宗叛逆案被株連,鄧氏才得以收回原有的土地,但鄧季琇早已作古了。[1]
新界鄧氏與龍躍頭鄧氏源流圖︰
鄉郊代表
- 原居民代表:鄧偉森、鄧志佳、鄧根年[2]
- 居民代表:鄧祖仁
區議會議席分佈
由於龍躍頭人口不足以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所以往往跟鄰近的軍地、孔嶺等鄉村範圍劃為同一個選區。
年度/範圍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整個龍躍頭 | 皇后山選區
|
參見
參考資料
- 《粉嶺》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陳國成 著,三聯書店,ISBN 962-04-2527-8
- 《新界宗族文化之旅》,嚴瑞源 編著,萬里機構,ISBN 962-14-2936-6
- 《新界五大家族》,蕭國健 著,現代教育研究社,ISBN 962-11-1996-0
- 《龍躍頭文物徑》,(古物古蹟辦事處)
外部連結
|
|||||
---|---|---|---|---|---|
|
|||||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區 | |||||
元朗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大埔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鹏新区 |
|||
上水(石湖墟 - 松柏塱 ) - 粉嶺(聯和墟 - 安樂村 - 烏鴉落陽) - 沙頭角 - 打鼓嶺 |
|||||
區內其他地方 |
|||||
白石凹 - 馬草壟 - 塱原 - 金錢 - 蓮塘尾 - 蕉徑 - 營盤 - 大隴 - |
|||||
大埔區 |
- ^ 《粉嶺——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三》,陳國成 著,三聯書店,ISBN 962-04-2527-8
- ^ 二○一九年村代表選舉:原居民代表選舉結果.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