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j111tw/沙盒

買菜幫

詹秀珠[1]幫主,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他創辦由家庭主婦、婆婆媽媽組成的「買菜幫」,是台灣最大的幫派

 
建國臨時市場

舊建國市場是台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市場,擁有大約2,000個的攤位與五金街,40多年來為南北雜貨蔬果食材的重點集散地;為紀錄舊建國市場的軌跡歷史,「買菜幫」免費提供舊建國市場導覽服務,用心傳承舊建國市場記憶與人情味。

關懷志工團

許多對市場充滿情感的影像工作人、學生、市民,發起系列活動,為建國市場留下深刻的歷史紀錄。

東海景觀系學生蕊蕾為建國市場手繪插畫明信片,用細膩的色彩、寫實的畫風,讓人感受到舊市場的溫暖風情。

大時代的老市場[2]

1945年日本撤出台灣,許多原本受雇於日本人的台灣工人頓失依靠,因此在當時公有第一市場(日據時期「台中第一消費市場」)周邊擺起路邊攤,範圍從第一市場延伸到綠川西街、光復路、綠川東街、建國路、成功路一帶;1949年,大量中國大陸移民湧入台中市,又在綠川周邊搭起違章建築(吊腳樓),後來輾轉也租給周邊的流動攤販居住。

1970年代,台中市政府為維護都市景觀,開始整頓綠川周邊的流動攤販,並取得國防部土地興建建國市場,建築採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設計,地下作為停車場、一二樓是市場,而三、四樓住宅區則設計成現代公寓的形式,出租給原本綠川兩岸的違章戶居住,其中無論是住宅或攤位,接收取九年十個月的租金,作為建設市場的資金。

建國市場的設計相當新穎,除了玻璃磚、通風井,甚至還有當時少見的電扶梯[2]

看見建國市場 成立臉書社團

攤商下一代詹秀珠[1]所發起的「買菜幫」,則邀請網友上臉書「看見建國市場」社團報名買菜團,至舊建國市場邊購物、邊聽免費導覽。「建國市場每個攤商都有故事,都值得被紀錄」,詹秀珠1973年搬到市場四樓,當時才念國小三年級的她,在市場裡長大。回憶過去市場盛極一時的光景,她說當時二樓除了魚肉攤,還有美髮理容院裁縫店布店,熱鬧非凡。也因為希望讓老市場的故事被看見,詹秀珠創立臉書社團「看見建國市場」,著手拍攝攤商的照片及影像,並透過網路發起「買菜幫」活動,邀請大家一起到建國市場買菜,進而認識市場的故事。

詹秀珠[1]了解傳統市場的價值無法被超商取代,期望透過導覽服務,讓更多人認同攤商的產品與人情味,進而轉往新建國市場購物;摸黑舉辦「建國頭家一日體驗營」,邀請青年市民凌晨4時至市場批貨,並於附近天橋下叫賣,體驗賣菜的辛苦過程。

傳統市場表現台灣的常民文化,也反映人與食物、與土地的情感;市場搬遷不是告別,期待將市場打拼的精神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黃鍾山. 金導獎頒獎 「叫太陽起床的人」大贏家. 自由時報. 2018-09-13 [2016-10-16]. 
  2. ^ 2.0 2.1 呂晏慈. 再見建國市場.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 2018-09-13 [2016-09-12]. 
格里鄰走
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