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F-1战斗机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0月20日) |
F-1战斗机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自主设计开发研制的战斗攻击机(支援战斗机),装配于航空自卫队,由三菱重工与富士重工共同联合研发,也是第一架由日本自行生产制造的超音速战斗机,因此别称为“超音速零战”。2006年时已经将所有F-1全数除役。
三菱F-1战斗机 | |
---|---|
概观 | |
类型 | 多用途战机 |
代号 | F-1 |
乘员 | 1 |
首飞 | 1975年6月3日 |
服役 | 1977年9月 |
退役 | 2006年3月9日 |
设计 | 三菱重工业 富士重工 |
生产 | 三菱重工业 |
产量 | 77 |
单位造价 | 27亿日圆 |
现况 | 退役 |
主要用户 | 航空自卫队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17.85米(含空速管) |
翼展 | 7.88米 |
高度 | 4.45米 |
翼面积 | 21.17平方米 |
空重 | 6,358公斤 |
负载重量 | 2,720公斤 |
最大起飞重量 | 13,700公斤 |
发动机 | 2具IHI TF-40-IHI-801A涡轮风扇发动机 |
推力 | 单具军用推力输出22.8仟牛顿(2,320kg) 后燃推力32.5仟牛顿 (3,310kg) |
最大燃油量 | 1,010加仑(内载燃料,约3,823升) 3具220加仑(约833升)副油箱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1.6马赫(1,960公里/小时) |
爬升率 | 118米/秒 起飞爬升到11,000米:2分钟 |
最大升限 | 15,240米 |
最大航程 | 2,590公里(内载燃料+3具副油箱) |
作战半径 | ①280公里(2发空对空导弹) ②350公里(8枚500磅炸弹、2个副油箱) ③560公里(2发反舰导弹、1个副油箱、高-低-高飞行路径) |
翼负荷 | 645公斤/平方米 |
推重比 | 0.48 |
武器装备 | |
机炮 | JM60A1机炮,备弹750发 |
火箭 | 九头蛇70航空火箭弹 LR-4航空火箭弹 |
导弹 |
|
炸弹 | MK-82、M117等 |
历史
冷战时期,日本的主要假想敌为苏联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舰队当时很有可能以两栖作战的模式入侵日本,或是封锁日本海域。所以日本自卫队相当重视海上攻防能力,但是在1970年代,自卫队的主力战机为拦截专用的F-104J,就只剩下1950年代美国军援组装的F-86F作为对海与对陆支援攻击机,在性能上已不堪使用。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在T-1教练机量产后,决定维持三级飞行教练制度,并开发兼顾高等超音速教练机与轻型攻击机的机种。
然而,在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对于是否自行开发超音速飞机是存在着决策杂音。由于美洲豹攻击机采取两国联合开发、共同量产的方式降低开发费用,且增加生产数量,防卫厅内的制服组(泛称自卫队军职官员)认为可以依循美国的作法,先以引进T-38教练机或F-5战斗机之类的循序渐进论点;当然,就专业军人决策角度来说会希望排除不确定变因。但是日本在战后采文人领军的方式运作,防卫厅内的西装组(文官)认为采购新战机有培训国内航空技术专业人才、提升国内工业技术水平的引领效果,不单是只该用经济与否的立场考虑。最后在决定扶植国内企业升级的大前提下,采全自制路线开发新飞机。日本决定开发出新型超音速教练机,也就是T-2教练机之后,直接以该机型改造为战斗攻击机,成为1970年代执行的“次期支援战斗机(FS-X)”开发计划。
由于最初便决定开发方向,于是自卫队挪用2架T-2教练机(量产2号机,编号106、量产3号机、编号107)便直接用于改造为F-1战斗机的工程,这2架战机成为“T-2特别样式机”。由T-2改造为FS-T2改时,飞机有以下改造重点:
F-1的改造工程主要仍集中于对地/对海攻击所需的电子仪器,未对机体结构实施过度变更。同时期日本企业也开发出为她量身打造的80式空射反舰导弹;1973年底,自卫队发包给三菱重工飞机设计改造承包、三菱电机则是得到火控系统的标案,1974年正式启动改造计划,至1975年6月3日原型机(107号机)首飞,自卫队在飞机系统上花费4亿2千万日圆、电子系统开发花费7亿6千3百万日圆(以上全为1974年币值)。原型机在1975年7月底移交航空实验团,由防卫厅技术本部进行7个月的飞行实验,在1976年3月转移给自卫队实机测试,经8个月的测试后于该年11月12日通过验收,正式将FS-T2改更名为F-1战斗机。
-
MK102发动机
-
1984年第三飞行队F-1
-
伴飞于F-16和F-18
机体解说
- 航电系统
F-1与T-2最大的变更点是火控系统,F-1配备的J/AWG-12火控系统是由J/AWG-11火控雷达改良,连结97JP-1改光学瞄准器、J/APN-44雷达高度计、J/A24G-3天气计算机与J/ASQ-1射控计算机。雷达为操作波长Ku波段,天线规格为缝隙天线,并增加了对海模式。对海模式下,理论最长搜索距离是72公里,但是因为雷达处理器滤波能力不好,因此实际可侦测距离无法达到公开参数。
电子支援设备部分,F-1在垂直尾翼顶与翼端装备J/APR-3雷达警告器,但是该机没有配备干扰丝与热焰弹散布器,自卫队只好创造了克难手段:把干扰丝塞入机翼空气制动版内,如有急需才打开撒布。原本自卫队有计划为F-1开发电战荚舱,但最后没有进入工程开发阶段。
服役数量
产量决策调整
F-1最初需求量是在第四次防卫整备计划(4次防,昭和47年-51年)定案,取代当时所有的4个支援战斗机中队与补充机,共126架战机。但是因为石油危机经费不足,在决定方案时生产数量被大幅删除至68架,当次防卫计划仅通过26架造机预算;直到1976年(昭和51年)内阁会议决定的“防卫计划大纲”中确立了航空自卫队日后部队规模以十中队拦截机(250架)以及三中队支援战斗机(100架)为核心。三中队支援战斗机所需要的100架为单一中队25架以及预备用机整体数量,但最终在昭和54年(1979年)的中期业务结算中支援战斗机被大规模的删除至一中队18架的数量,而F-1在防卫计划大纲的规模下生产数量被限制为77架,整体制造于1981年完成。
- 服役部队
- 第3航空团第3飞行队(三泽基地)1977年(昭和52)9月-1978年(昭和53)3月31日换装完成。2001年2月27日转换机种至F-2战斗机。
- 第3航空团第8飞行队(三泽基地)1979年(昭和54)6月-1980年(昭和55)2月29日换装完成。1997年转换机种为F-4EJ改。
- 第8航空团第6飞行队(筑城基地)1980年(昭和55)3月-1981年(昭和56)2月28日换装完成。2006年3月9日转换机种至F-2战斗机。
原本F-1的服役规划是从平成2年(1990)开始由次世代支援战斗机(FS-X,后来的F-2战斗机)取代,但是FS-X计划遭遇的政治与技术阻碍繁多,导致无法在预定时间服役,而将替换时间点延后到平成9年(1997)。而增加的操作时数需求则由实施结构延寿以及减少出勤时数因应。但F-2还是无法在1997年量产,在零配件筹措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自卫队决定将1中队的F-1以恢复对地攻击能力的F-4EJ改替换舒缓后勤压力。而F-2量产机则是从2000年9月开始缴解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