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降低理论

降低不确定性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又称初始互动理论Initial Interaction Theory),属于传播学理论范畴。

   該理論最早由查爾斯·柏格(Charles Berger)和理查德·卡拉伯利兹于1975年提出。
   他們建構這個理論的目的是解釋陌生人在第一次互動时如何使用傳播來降低人們之間的不確定性。
   他们认为,当陌生人初次相遇时,最关心的在于如何在交流过程中消除不确定性,提高交流的可预测性。
   降低不確定性理論包括兩個子過程:
  「預測」預見自己和對方行為選擇的能力;
  “解释”理解自己和对方行为选择的能力。
   

初始互动关系发展阶段

  伯杰和卡拉伯利兹将最初的互动行为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阶段(entry phase)、个人阶段(personal phase),退出阶段(exit phase)。
  在关系发展进入阶段的特点是人际交往规范的突出。交流方式通常是客套的事务性的交流。常见问题是:你是哪里人?或者,你有宠物吗?
  随着交流的深入,陌生人进入第二阶段,个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陌生人开始探索态度、观点和信仰。
  互动发展的最后阶段是退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陌生人可以作出决定继续发展一段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互相喜欢,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互动。

公理和定理

公理1:在进入阶段(entry phase),互动双方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随着语言传播增加,互动参与者的不确定性降低,随之带来语言传播的增加。(换句话说,两个人交谈得越多,他们关于对方的不确定性就更少,反之亦然)

公理2:当非语言表达的亲密性增加时,初次互动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此外,不确定性降低会导致非语言表达的亲密性增加。(换句话说,当另一个人向你微笑,你对他/她感到更确定,反之亦然)

公理3: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搜寻行为的增多。当不确定性降低后,信息搜寻行为也会减少。两者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当你对一个不人确定时,你会问很多问题;一旦你对这个人有了一些确定以后,你就不再这么好奇)

公理4:在人际关系中,高度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互动参与者的亲密性。交流中的低不确定性产生互动参与者的高亲密性。(换句话说,当你对一个人不确定时,你不会透露太多你个人生活的细节)

公理5:高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频率增加。低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频率降低。(换句话说,当你对一个人不确定时,你倾向于反射他或她的沟通。比如,这个人描述他或她的宠物狗,你也描述你的宠物狗。)

公理6:交流双方的相似性会降低不确定性,相反,差异性会增加不确定性。(换句话说,当两个人感觉他们有一些共同处,这会减少他们关于对方的不确定性。)

公理7: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会减少喜爱程度,不确定程度的减少会增加喜爱程度。(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你对某个人有不确定性,你不会喜欢他或她。)

以上七个公理可以用如下的表格表示,

main concept relationship related concept
uncertainty↑ negative ↓verbal communication
uncertainty↑ negative ↓nonverbal affiliative expressiveness
uncertainty↑ posi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uncertainty↑ negative ↓intimacy level of communication
uncertainty↑ positive ↑reciprocity
uncertainty↓ negative ↑similaritiy
uncertainty↑ negative ↓liking

根据上表格中七个元素的关系,可以推演出二十一个定理。遵循“如果A与B相关,B与C相关,则A与C相关”的推理顺序。 比如:语言交流的增多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因而可以增加互动双方的亲密程度。

伯杰和卡拉伯利兹通过公理演绎出以下定理:

         o 定理1: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正相关。
         o 定理2:交流量和亲密程度呈正相关。
         o 定理3:信息搜寻和交流时间负相关。
         o 定理4:交流时间和交流。
         o 定理5:交流量和喜欢程度呈正相关。
         o 定理6:交流量和相似程度呈正相关。
         o 定理7:非语言的表达和亲密交谈的水平呈正相关。
         o 定理8:非语言表达和资讯寻求是负相关。
         o 定理9: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实例是对称的负相关。
         o 定理10:非语言的表达和喜欢呈正相关。
         o 定理11:非语言的表达和相似性呈正相关。
         o 定理12:信息搜寻和亲密程度呈负相关。
         o 定理13:亲密的沟通和交流的实例对称水平呈负相关。
         o 定理14:通讯亲密和喜欢程度呈正相关。
         o 定理15:亲密的沟通和相似程度呈正相关。
         o 定理16:提出问题和交流是对称的正相关。
         o 定理17:提出问题和喜欢程度负相关。
         o 定理18:提出问题和相似性是负相关。
         o 定理19:对称的交流和喜欢实例是负相关。
         o 定理20:对称的交流和相似实例是负相关。
         o 定理21:相似性和喜欢程度是正相关。

参考资料

    • Richard·West&Lynn H·Turner. 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NY: McGraw Hill.
    • 目前该理论在网上几乎查不到中文资料,定理部分翻译自英文版维基百科相应词条解释,十分蹩脚,欢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