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街台湾台北市南港区的一条老街,也是南港地区第一条获得开发的街道。因为日治时期与今南港街垂直,因此又被称作“横街”。

历史沿革

 
中南街现况(2014年8月16日摄影)。

清光绪17年(公元1891年),为了使台北通往基隆的铁路通过,而征收了28号以南至现在的42巷之间的土地,但并未于南港建立火车站,只于中南街附近设置了小型的平台供乘客上下车,称作南港乘降场。

明治38年(公元1905年),日本人于东南街设置火车站,并拆除了中南街旧有的乘降场,新设置台车月台,并称之为“南港仔站”。中南街就此开始兴盛起来。

昭和年间(公元1930年代),兴建台北至基隆的公路,中南街与公路方向成垂直,遂被称为“横街”[1]

民国43年(公元1954年),中研院园区设置在现今的南港现址,为了因应中研院设址之后所增加的车流量,将研究院路拓宽,并拆除台车轨道。而中南街也开始没落,从原本繁华的街道,现今只剩部分店家仍有营业,往日光景不再。

重要建筑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南港教会:现址位于中南街113号,1874年创立。最初名为“三重埔教会”,由加拿大传教士马偕博士创立,1882年迁至水返脚(汐止),1928年复至南港设布道所,1937年迁至现址[2]
  • 万春轩店:位于中南街56号,创立自民国38年,是在地南港人最熟悉的传统饼店。‘万春轩饼店’早期以卖馒头和红龟粿为主。早期在五、六十年代开采煤矿时期,中南街道上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光顾的客人以矿工及当时附近的军人为主,后来则制作传统糕饼,如状元饼、红片糕、米粿、发糕、传统月饼、龟糕、糢糕等,也广受好评。‘万春轩饼店’早期店址是在对面的中南街59号,民国60年代因祖产分割,迁于现址。中南街的前身是一条从研究院路弯过来的轻便道路,伴其蜿蜒而行的是一条小溪,周围是稻田,而当年的中南街轻便道路便是紧靠着万春轩店(56号)门口这边兴建,后来轻便路旁兴建店屋,小溪因此被埋入地下。 万春轩饼店目前经营者陈永泉老板,坚持传统做法及实在用料,为朴实的老店保留着一股清新脱俗、传统在地的好滋味。
  • 志和煤气行:位于中南街49号,为南港矿坑名人王钦德之宅。王钦德与其子王列盟经营煤矿生意,经营新丰煤矿、新富煤矿,曾经是当地煤矿大户。该住宅建筑已有数十年历史,建为二层半楼房,每层皆很高挑,天花板的水泥线条都是匠人细制,是中南街的豪门之宅。矿业结束后,王钦德经营建设公司,其妻谢女士现为煤气行负责人。
  • 周厝:位于中南街119号,是一间具有古色古香、典雅简朴的闽南式建筑。虽为清式建筑,但根据其砖面应为日治时期兴建的。‘周厝’古宅为砖木结构、红瓦屋顶的一层楼建筑。门面为一门两窗,深褐色的木门,与梁柱上的横木,是少数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而其亭仔脚下,见三五长辈们悠闲的聊天话家常。隔邻121号的杂货店周先生,则是周厝主人的堂亲。

脚注

  1. ^ 變更臺北市南港區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主要計畫案. 台北市政府. 2012-04-10 (中文(台湾)). 
  2. ^ 陈永泉.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台北畫刊 電子版節錄. 台北市政府新闻处. 2003年12月 [2014-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中文(台湾)). 台北画刊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中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