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容
臺灣國語學者、推動者
何容(1903年6月1日—1990年7月5日),原名何兆熊,字子祥,号谈易,笔名老谈,以何容之笔名行世。籍贯河北深泽。《国语日报》创办人之一,知名语言学家、文法学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曾任国语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著有《中国文法论》、《简明国语文法》、《每日一字》、《何容文集》,主编《重编国语辞典》、《国语日报辞典》。白话文坛“三老”(老谈、老舍、老向)之一。
生平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小堡村。
- 民国五年(1916年),小学毕业,就读深泽县立师范讲习所。
- 民国七年(1918年),考上河北省立水产学校,学习水产制造业。
- 民国九年(1920年),尊父母之命与邢氏结婚,时年18岁。
- 民国十一年(1922年),长子何欣出生。
- 民国十二年(1923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与白涤洲、洪炎秋、王向辰等人成为同学。毕业后,升上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同系主任陈西滢、刘半农教授、黎锦熙教授、林语堂教授学习。从此,对语言学及文法学深入研究。
-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何荣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担任政治指导员;后在作战时腿部受伤,不久即退出。后来其以这段经验写成《政治工作大纲》。退出北伐军后,回到北京大学英文系补修学分。民国十九年(1930年)毕业,前往河北省立第九中学担任教务主任。
-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回到北京,进入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担任编辑,参加《国语辞典》的编辑工作。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立北京大学聘请其担任中文系讲师,由他讲授“中国文法”课程。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逃离北京。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老舍等人创立文艺界抗敌协会,同时创办了《抗战文艺》。后来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和老舍、老向合作编辑《抗到底》等抗日刊物。9月,教育部成立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并请何容出任特约编辑。10月,国民政府由武汉迁往重庆。后勤司令部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邀请何容担任委员并兼科长,主编《抗建画刊》并替《协导》写稿。
- 民国三十年(1941年),教育部长陈立夫于重庆恢复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由吴敬恒担任主委,何容担任专门委员,再度参加国语文教育的工作。
- 民国三四年(1945年),10月25日,台湾归还中华民国。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以“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专任委员”之身份与其妻和两个儿子何欣、何庚来到台北,住进泉州街的住所。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国语日报》成立,由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担任首任董事长。
- 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受聘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专任教授。年底,台湾省政府裁撤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并入教育厅,成为厅内的一个小单位,主委由厅长挂名。
- 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正月,他应中国广播公司之邀,于早晨公园节目中播讲中国文字的用法。中广把这讲稿编印成《每日一字》,颇受大众重视。后来其也在教育广播电台讲授国语文节目。
- 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国立编译馆编辑中学及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也邀请何容担任主编人,八月,届龄退休,卸下教职。
- 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请其担任编辑委员会总编。
- 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起,其身体逐渐不适。
- 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7月5日病逝于中华医院,年八十八。
作品
论述
- 《政治工作大纲》,1930年
- 《中国文法论》,南京:独立出版社,1943年12月;台湾开明书店,1952舛
- 《简明国语文法》,台北:正中书局,1950年
- 《每日一字》,台北:中国广播公司,1970年
散文
- 《从头谈起》,台北:国语日报社,1961年9月
- 《何容文集》,台北:国语日报附设出版部,1975年12月
主编
- 《国语日报辞典》,台北:国语日报社,1974年
- 《国语日报字典》,台北:国语日报社,1978年
- 《国语日报破音字典》,台北:国语日报附设出版部,1979年
合著
- 《台湾之国语运动》,何容、齐铁恨、王炬编著,台北:台湾书店,1948年[1]
- 《国民学校国语课本破音字读法及用法》,柯逊添撰、何子祥、齐铁恨同校,台北:东方出版社,1960年
- 《常用破音字典》,柯逊添编;何容、齐铁恨同校,台北:南国出版社,1962年
- 《国民学校国语教学指引》,何容、齐致贤同编,台北:编译馆出版,1964年
- 《国语教程.上编,国音》,王天昌编著;何容等校阅 ,台北:世界书局,1965年10月
- 《国语教程.篇,国字正音正体》,王天昌编著;何容等校阅 ,台北:世界书局,1965年10月
传述
- 《何容这个人》洪炎秋等,台北:国语日报,1992年
注释
- ^ (国立政治大学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