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峰的一座佛寺,为九华山“全山百寺之首”。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化城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池州市青阳县 |
分类 | 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及其它 |
时代 | 清 |
编号 | 7-1057-3-355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 |
简介
化城寺建造于唐朝,寺名系出自《法华经》[1]。又因为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驻锡九华居于化城寺,风餐露宿刻苦修行,寿近百岁终成正果,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2][3][4],该寺又被称为地藏寺,九华山逐渐成为著名的地藏道场。虽然该寺历代被毁,其地位始终位居九华诸寺之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宣德十年(1435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相继重修,兴盛之时,该寺曾有僧侣三四千人之多[5]。1981年,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6]。
建筑风格
化城寺坐北朝南,中轴线分别为灵宫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其藏经楼建于明朝,内藏完好的明朝《涅槃经》,明代无瑕和尚曾刺血书写《华严经》[7]。此外,还有清朝梵文《贝叶经》、以及宋朝瓷器、明清皇帝御书手迹等[8]。
参考文献
- ^ 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 ^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无知愚人,妄谓地藏菩萨是暹罗国太子,其肉身塔,遇闰大七月,彼国之王亲来开塔。岂知此系新罗国王族出家,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来九华。居数十年,后坐脱,肉身不坏,遂以全身入塔,绝无开塔之说。当唐之时,高丽有三国:一高勾丽,二新罗,三百济。后高勾丽吞灭二国,而但名高丽耳。近时愚人,不知新罗,遂讹作暹罗。唐时亦无暹罗之名,彼系两国:一暹国,一罗斛国,后并为一,遂名暹罗。
- ^ 《神僧传》(卷八):“释地藏。俗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于时落发出家。涉海徒行振锡观方。至池阳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而居焉。藏尝为毒螫(音拭)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沛然流衍。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碜(初甚切)如面。而共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时阐切)硎。取之无尽。一日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坞石陨扣钟嘶嗄(所讶切)跏趺而灭。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际骨节若撼金锁焉。”
- ^ 《宋高僧传》(卷二):“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藏尝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潗[涾-水+(孱-尸)]然。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其山天宝中李白游此。号为九华焉。俗传山神妇女也。其峰多冒云雾罕曾露顶欤。藏素愿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建中初张公严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硎。取之无尽。以贞元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呜石陨扣钟嘶嗄。如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宴坐之地也。时征士右拾遗费冠卿序事存焉。大中中僧应物亦纪其德哉。”
- ^ 清·周赟《九华山志·化城寺僧寮图记》:“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
- ^ 庆云生处梵王宫——九华山化城寺[永久失效链接]
- ^ 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九华山化城寺. [200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