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
吴兆骞(1631年—1684年),字汉槎,号季子,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明末清初诗人。以“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康熙二十年(1681年)纳资放归。子吴桭臣。
生平
性情狂放,曾窃取同学巾冠,尿在其中,强辩说︰“(巾冠)居俗人头,何如盛溺?”与弟吴兆宜并有才名,随诸兄加入“慎交社”,纵酒放歌,吟诗作赋,曾对同府好友汪钝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有人规劝他不必如此傲慢,他说︰“安有名士而不简贵者?”其师计青辚曾说︰“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
吴兆骞博涉文籍,《今世说》说他︰“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为徐乾学、王士禛所赏识。吴伟业与宾客言:“江左三凤凰,阳羡有陈生,云间有彭郎,松陵吴兆骞,才若云锦翔。”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江南乡试举人,以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穷愁饥寒[1],敲凿冰块,粗粮为食。幸得难友方拱乾的关照,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方拱乾赎归。吴伟业为此写下一段诗句:“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康熙二年(1663年),吴兆骞之妻葛采真和妹吴文柔从苏州来到关外,教书为业,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生活渐有改善,生二女一子。康熙四年(1665年)夏,与张缙彦等七人结成“七子之会”。朝鲜庆尚右道水军节度使李云龙以兵事路过宁古塔,吴兆骞作《高丽王京赋》,名震异邦。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宁古塔将军巴海聘吴兆骞为幕府书记兼家庭教师,教其两子额生、尹生读书,礼遇甚重[2]。吴兆骞、张缙彦在宁古塔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泉水,称为北国名泉。
吴兆骞友人顾贞观求援于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读《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竟泣下数行,允诺营救。经纳兰性德父纳兰明珠活动,吴兆骞献千余字《长白山赋》,“藉使臣归献天子,天子亦动容咨询”[3],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纳兰明珠、徐乾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二十三年。归程中,宁古塔将军巴海派兵护送,并拨付驿车、驿马和饮食。途中拜访纳兰性德,见墙壁上书有“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字,不由大恸[4]。
纳兰性德延聘吴兆骞教其弟揆叙读书。后游京师,居于徐乾学家,因不适应气候,以疾卒于京师旅舍,享年五十四岁,临终时称最怀念宁古塔的松口蘑。纳兰性德为他料理后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
著作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著有《秋笳集》。
注释
- ^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 ^ 《宁古塔纪略》:“镇守巴将军聘吾父为书记,兼课其二子,长名额生,次名尹生,余及固山乌打哈随学。”
- ^ 徐釚:《孝廉吴兆骞墓志铭》
- ^ 梁溪诗钞卷二十:“既入关过纳兰成德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盖公与成容若交至厚弹指词载季子平安否二阙容若击节称叹谓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当任之公曰人寿几何请五年屈膝疑在此时”影印书页之链接: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5381&page=11&remap=g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