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藏语རྒྱུད་བཞི་威利转写rgyud bzhi[a])是藏医学的重要经典、奠基之作。一般认为《四部医典》为8世纪末老宇妥·云丹贡布གཡུ་ཐོག་རྙིང་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rnying ma yon tan mgon po)所著,三百多年后由其十三世孙小宇妥·云丹贡布གཡུ་ཐོག་གསར་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gsar ma yon tan mgon po)整理、注释后开始传世。

名称

《四部医典》在藏文中名为རྒྱུད་བཞི་rgyud bzhi),意思是“四部密续”。汉语最初译为“四续”;后为方便理解,又改译为“医方四续[b]或“四部医典”。又音译为“居悉”等。[1]:2

རྒྱུད་བཞི་实为简称,书名全称为བདུད་རྩི་སྙིང་པོ་ཡན་ལག་བརྒྱད་པ་གསང་བ་མན་ངག་གི་རྒྱུད་bdud rtsi snying po yan lag brgyad pa gsang ba man ngag gi rgyud),意为“甘露精要八支秘密诀窍续”。其中“八支”(ཡན་ལག་བརྒྱད་པ་yan lag brgyad pa)是来自印度阿育吠陀之概念,指由八个领域所组成的医学[1]:3,4

作者

《四部医典》究竟是一部从印度传来的佛经,还是一本藏地凡人所创作的医学著作,长期以来多有争议。目前一般认为,《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家的创作,不存在梵文原本。书中许多内容受到古印度医学影响,但也存在古印度医学中没有的医学知识,如受到古代汉族中医学影响的脉诊,以及来自藏人自己医疗实践经验的胚胎学[1]:184-186

具体而言,《四部医典》最初于吐蕃王朝时期由老宇妥·云丹贡布写成,之后秘密藏在桑耶寺内约三百年。12世纪中叶,老宇妥的十三世孙小宇妥·云丹贡布得到此书,然后重新整理、修订、注解。今本《四部医典》就此定型。[1]:11

内容

 
“曼唐”系列中的人体胚胎发育图,对应《四部医典》第二部第二章“身体形成”

《四部医典》以药师琉璃光佛的两个化身心生仙人和明智仙人问答的形式写成。[1]:26全书有四部:

  1. 根本医典(རྩ་རྒྱུད་rtsa rgyud),共6章,从藏医哲学出发,介绍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医疗的总体思想。
  2. 论说医典(བཤད་རྒྱུད་bshad rgyud),共31章,深入阐发第一部,介绍人体构造、病痛成因、身体保健药物性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内容。
  3. 秘诀医典(མན་ངག་རྒྱུད་man ngag rgyud),共92章,介绍各种临床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4. 后续医典(ཕྱི་མ་རྒྱུད་phyi ma rgyud),共27章,介绍诊断方法、用药配合以及外治法等内容。[2][3]

《四部医典》基本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人体内有三大因素:隆(རླུང་rlung)、赤巴(མཁྲིས་པ་mkhris pa)、培根(བད་ཀན་bad kan)。隆对应,性寒,主气;赤巴对应,性热,主;培根对应水和土,性黏湿,主痰液。这三种因素的平衡与否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在诊断方面,采用望、闻、触三种办法,其中包涵脉诊尿诊。在治疗方法上,首先调节饮食和起居,然后再采用药物治疗和外治法(放血艾灸药浴等)。《四部医典》特别在胚胎学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将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以为单位进行精密的分析,其成果在同时期世界各医疗体系中处于领先水平。[4][2]

影响和流传

 
“曼唐”系列中的诊断方法树喻图,对应《四部医典》第一部第四章“识病要点”,从左到右三根树干分别为望、触、闻

《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基础。传统藏医教育以《四部医典》作为核心教材学位考核用书。[2]

《四部医典》影响力巨大,但其成书时代较早,所用语言为古典藏语,又使用韵文形式,文句为适应格律而更加晦涩。因此,后代藏医学家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第一部重要注疏出自苏喀·罗哲杰布ཟུར་མཁར་བློ་གྲོས་རྒྱལ་པོ་zur mkhar blo gros rgyal po)。他在阅读藏医南方学派创始人苏喀·娘尼多吉ཟུར་མཁར་མཉམ་ཉིད་རྡོ་རྗེ་zur mkhar mnyam nyid rdo rje)的笔记时,得知当时流传的《四部医典》在传抄中已日渐失真,于是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小宇妥亲手抄写、注释的《四部医典》,在此基础上进行校订,并于1546年在扎塘གྲ་ཐང་gra thang)地方刊行,是为《四部医典》最早的校阅本和最早的木刻本。之后他又花费四年时间进行注释,写成《祖先言教》(མེས་པོའི་ཞལ་ལུང་mes po'i zhal lung)。[5][2]

《四部医典》的另一部重要注疏出自曾担任第巴二十多年的桑结嘉措སངས་རྒྱས་རྒྱ་མཚོ་sangs rgyas rgya mtsho)。他在对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及注释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蓝琉璃》(བཻཌྰུརྱ་སྔོན་པོ་baid'urya sngon po),为《四部医典》最详尽、权威的注释本。同时他还召集著名画家,绘制了79幅医学挂图“曼唐”(སྨན་ཐང་sman thang,“医学唐卡”),作为《四部医典》和《蓝琉璃》的图解。[6]

翻译

18世纪时,《四部医典》和《蓝琉璃》传入蒙古人地区,翻译为蒙古文,影响了蒙医学的理论和发展。[4]

1982年,第一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李永年根据扎塘本译出,译文采用偈文形式。1987年,第二部中文版全本《四部医典》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版本由马世林等人根据青海塔尔寺藏本译出,译文采用白话文形式。[7]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个中译本都有相当数量的不准确之处。[8]

西方世界对《四部医典》的了解始于匈牙利藏学家乔玛。《四部医典》先后翻译为英语俄语德语日语,但均为节译本。[9]

珍本

2018年,拉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所藏的四种木刻本和一部手写本《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c]。四种刻本分别为1546年扎塘版,1640年达旦版,1662年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药王山版。前三个刻本均已绝版,其刻板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手写本为1942年的金汁抄本。[10][11]

注释

  1. ^ 下文中藏文后的斜体拉丁字母均为威利转写,无特殊情况不再注明。
  2. ^ “医方”指五明之一的医方明(གསོ་རིག་gso rig)。
  3. ^ 不同于《国际世界记忆名录》。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蔡景峰,洪武娌. 《四部医典》考源.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999. ISBN 7-5347-2223-3. 
  2. ^ 2.0 2.1 2.2 2.3 罗秉芬,容观澳. 藏族医学经典巨著《四部医典》. 张公瑾 (编). 民族古籍研究(第3辑).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53–167. 
  3. ^ 宇妥·元丹贡布等. 四部医典. 李永年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4. ^ 4.0 4.1 丹曲. 简述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 (06): 88–91. 
  5. ^ 图布旦,本考. 杰出的藏医药学家苏喀·罗哲杰布. 中华医史杂志. 1994, (02): 108–110. 
  6. ^ 夏德芬. 《四部医典》研究文献综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34–37. 
  7. ^ 达瓦次仁. 浅谈藏医古籍文献翻译概况. 西藏科技. 2018, (11): 22–24. 
  8. ^ 李多美. 评《四部医典》译注本. 西藏研究. 1989, (03): 146–148. 
  9. ^ 洪武娌,蔡景峰. 国外研究西藏医学概况评述. 西藏研究. 1990, (01): 112–124. 
  10. ^ 《四部医典》《南洋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中国档案报 (北京). 2018-06-11. 
  11. ^ The Four Treatises of Tibetan Medicine (2018). mowcapunesco.org.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Committee for Asia/Pacific. [201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