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戴高乐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8月30日) |
此条目以编年体裁记载人物事迹。 |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发音:[ʃaʁl ɑ̃dʁe ʒozɛf maʁi də ɡol]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战后短暂出任临时总统,后由于左派政党反对他要求加强总统权力的宪法被迫辞职。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兼安道尔大公。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简称“将军”(Le Général)。
夏尔·戴高乐 Charles de Gaulle | |
---|---|
第18任法国总统 安道尔大公 | |
任期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 |
总理 | 米歇尔·德勃雷(1959年-1962年) 乔治·蓬皮杜(1962年-1968年)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1968年-1969年) |
前任 | 首任(职位设立) |
继任 | 阿兰·波埃(代理) 乔治·蓬皮杜(正任) |
法国总理 | |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 |
总统 | 勒内·科蒂 |
前任 | 皮埃尔·弗林姆兰 |
继任 | 米歇尔·德勃雷 |
法国临时政府主席 | |
任期 1944年8月20日—1946年1月20日 | |
前任 | 菲利普·贝当 |
继任 | 费利克斯·古安 |
自由法国领袖 | |
任期 1940年6月18日—1944年7月3日 | |
前任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继任 |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 |
法国国防部长 | |
任期 1958年6月1日—1959年1月8日 | |
总统 | 勒内·科蒂 |
总理 | 本人 |
前任 | 皮埃尔·德·舍维涅 |
继任 | 皮埃尔·吉约马 |
阿尔及利亚事务部长 | |
任期 1958年6月12日—1959年1月9日 | |
总统 | 勒内·科蒂 |
总理 | 本人 |
前任 | 安德烈·米泰 |
继任 | 路易·若克斯 |
法国战争部长 | |
任期 1940年6月6日—1940年6月16日 | |
总理 | 保罗·雷诺 |
前任 | 伊波利特·迪科 |
继任 | 无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皮埃尔·马里·戴高乐 Charles André Joseph Pierre Marie de Gaulle 1890年11月22日 法国上法兰西大区诺尔省里尔 |
逝世 | 1970年11月9日 法国大东部大区上马恩省科隆贝双教堂村 | (79岁)
墓地 | 法国上马恩省科隆贝双教堂村 |
政党 | 法兰西人民联盟 (1947–1955) 全国社会共和主义者中心 (1955–1958) 新共和国联盟 (1958–1968) |
配偶 | 伊冯娜·戴高乐(1921–1970;夫故) |
儿女 | 菲利普·戴高乐 伊丽莎白·戴高乐 安娜·戴高乐 |
职业 | 军人、政治家、作家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法国军队、 自由法国部队 |
服役 | 法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912年–1944年 |
军衔 | 准将 |
部队 | 步兵、武装骑兵 |
指挥 | 自由法国 |
参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蒙科尔内战役 达喀尔战役 突尼斯战役 法国抵抗运动 解放巴黎 |
1944年自由法国陆军解放巴黎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对总统没有实权,与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尔及利亚战争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连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辞去总统的职务。
戴高乐支持发展的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生平
早年生涯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诞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是父母五个孩子中排行第三。[1]他是被一个信仰天主教会的、爱国、传统但很进步的家庭抚养长大的。 [2]他的父亲亨利·戴高乐是一个历史学和文学教授,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学校任职,后来自己创办了一所学校。[3]戴高乐的母亲让娜·马约(Jeanne Maillot)出身于北部工业资产阶级家庭。[4]从小,他对于阅读和学习历史就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戴高乐8岁时,他遇到了童年时期最受创伤的一件事;法国为了避免法绍达事件发展成为两国之间的大战,被迫从上尼罗河区域撤出了它的远征军部队。这件事标志着他一生都对英国不信任的开始。[5]
在戴高乐11岁时,搬家到巴黎。1908年,他选择了从事军职,并进入巴黎斯坦尼斯拉斯学院读书,以准备参加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1909年,他被圣希尔军校录取,与未来的朱安元帅为同窗。在军校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步兵来了解军队,因为他认为步兵在战争中最直接接受战火的洗礼,因此最具有“军事”味道。他作为学生军官加入了驻阿拉斯的步兵第33步兵团,在当时的贝当上校手下。在军校学习期间,因为他的身高高、高前额、鼻子,他有一个绰号"the great asparagus"(大芦笋)[6][7][8]及"Cyrano"(大鼻子)。[9]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被授予少尉军衔,考试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评语是:“一个未来的优秀军官”。毕业后他又赴步兵第33团供职。[4]从此,他追随贝当20年之久。
1914年一战爆发后,戴高乐随军参战,并3次受伤,因作战英勇受到表彰。1916年,他在凡尔登战役中受伤并中毒气昏迷,被德国俘虏后被囚禁长达32个月。他曾5次试图越狱,并在狱中结识了卡特鲁上校,记者雷米·鲁尔和未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俘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他都以德文报纸当材料努力学习,最后精通了德语。他还自告奋勇给难友们讲授战略学。从实战中,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坦克的出现在未来战争中的意义,他在讲课中高度赞扬了这种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这为他以后所极力主张的建立装甲部队的观点构筑了原型)。同时,他还写了大量的笔记。这些笔记构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L'Ennemi et le vrai ennemi)的基础。[10][11]
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他终于返回法国,其后又作为志愿者在波兰执行军事任务。从1919年至1921年间他帮助年轻的波兰军队与苏联红军作战。回国后,1921年4月6日,他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并在第二年12月28日有了儿子菲利普。当时他在圣西尔军校任讲师,1922年考入高等军事学院。1924年他先后在特里尔和美因茨的法国军队参谋部实习。5月15日,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出世。[12]
自由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戴高乐只是一个上校,1940年,晋升为准将,并被保罗·雷诺总理任命为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两度赴伦敦执行使命。6月德军占领巴黎,雷诺内阁总辞后,拒绝和德国人签署停战要求。纳粹德国在自由区建立傀儡政权维希法国后,赴英国组织不妥协的抵抗德国的自由法国运动。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又称为618宣言),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13]。8月,与丘吉尔首相签定关于自由法国章程的议定书。在戴高乐的号召下,整个法属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国。10月,在伦敦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任主席。1941年,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出任主席。在英国的支持下,戴高乐家人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9月定居在伯克姆斯特德(伦敦西北三十六英里)。
1943年6月,抵达法属北非首府阿尔及尔,与美国支持的亨利·吉罗将军共同担任新成立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7月,迫使吉罗将军专任法国部队总司令,得以单独主持法兰西全国解放委员会工作。秋天,彻底清除吉罗。1944年6月3日,在阿尔及尔成立法国临时政府。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8月19日,巴黎起义。戴高乐领导下的勒克莱尔盟军首批进入抵达巴黎市政府大厦,巴黎解放。25日,戴高乐将军进入巴黎,并接受驻巴黎的德军投降书。
组建政府受挫被迫引退
1945年9月,法国举行全民公决,摒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11月,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1946年1月20日,由于以法国共产党为首的左派反对他拟定加强总统权力的宪法,被迫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
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但在国会只占极少席次。1951年国会大选,法国人民联盟虽然取得最多议席,但由于其他共和政党反对,再度失败。1953年,他退出政坛隐居,期间他写了战争回忆录。
1954年4月,戴高乐曾建议法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东山再起
1958年,法属阿尔及利亚发生暴动。国民议会被迫授予戴高乐将军全权,并委托其制定新宪法。戴高乐接管了议会和政府的全部权力,出任第四共和国最后一任总理。9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在1958年11月的国会选举中,戴高乐和他的政党轻松赢得了多数的支持,12月,以绝对多数的优势当选为首任共和国总统。1959年1月8日,正式就任总统。
1959年9月,宣布阿尔及利亚人享有自决权。12月,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容许殖民地民族自决,1960年除阿尔及利亚外大部分殖民地成功独立,但仍和法国保持密切关系。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约700公里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
1962年,阿尔及利亚正式脱离法国独立,但仍和法国保持密切关系。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引起法国右翼不满,1962年8月22日,一名右翼法军枪击戴高乐,总统在此次刺杀事件中受轻伤,该名士兵后来被军法处置。
1963年,反对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因为戴高乐认为英国过度亲美,且戴高乐反对英国的世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入欧将会重创戴高乐的农业选票,戴高乐以保持法国农业市场的封闭性来取得法国农业选票。
1964年1月,派遣亲信前法国驻日大使贝志高,向中华民国的蒋中正总统说明法国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想要在停止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代表政府后维持领事级外交关系,但被蒋中正总统拒绝。[14]
1964年1月27日,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代表。
1964年1月27日,训令中华民国驻法国使馆不得撤销,但在一个月后中华民国仍关闭驻法大使馆,此时法国正式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4]
1965年,法国发射人造卫星,同年他经过两轮投票成为首位直选产生的法国总统。
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只保留政治组织资格。
1967年,戴高乐在访问加拿大期间公开在蒙特利尔市政厅发表“自由魁北克万岁”的演讲,被认为是支持魁北克独立,导致法加关系陷入低谷,而他本人也被加拿大政府列为不受欢迎人士。
1968年,即使面对五月风暴,仍然重新控制局势,在国会选举大胜度过危机,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
1969年4月,由于他所提出的削弱参议院权力修宪案公投被否决,宣布辞去总统一职,隐居科隆贝双教堂村。
去世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在法国科隆贝双教堂村的家中晕倒,他的妻子马上叫医生和当地神父,但他们到达的时候,他已经逝世,享年79岁。死亡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发作。
家庭
戴高乐与伊冯娜·旺德鲁于1921年4月7日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菲利普(1921-2024)、伊丽莎白(1924-2013)和安娜(1928-1948)。安娜因唐氏综合症去世,终年20岁。
荣誉
其他
法国最大的机场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法国海军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也以其名命名。
他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艾尔吉的《丁丁历险记》。他曾说:“生活的坎坷能和我相比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丁丁”以及“我本人就是一个克里斯蒂小说迷”。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戴高乐被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法国人。
著作
戴高乐除了是一名军人与政治家之外,同样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 《敌人内部的倾轧》(1924年):戴高乐第一部著作。
- 《剑锋》(1932年)
- 《未来的军队》(1934年)
- 《法国和她的军队》(1938年)
- 《战争回忆录》(1947年):与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并称为姐妹作。
- 《希望回忆录》(1970年):戴高乐的遗著,预计写完三卷,但还未完成,戴高乐就因动脉瘤破裂发作去世,仅完成第一卷与第二卷的头两章。
参考文献
引用
- ^ Chronologie 1890–1913.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3) (法语).
- ^ La Genèse 1890–1940. Fondation Charles de Gaul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 ^ Charles de Gaulle. Grolier Onlin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3).
- ^ 4.0 4.1 1890-1914年:接受传统教育. 戴高乐基金会.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 ^ Fenby, Jonathan (2010)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84737-392-2.
- ^ Dallas, Gregor. 1945: The War That Never End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0. ISBN 0-300-10980-6.
- ^ Gorman, Robert F. (ed.) (2008) "Charles de Gaulle" Great Lives from History: The 20th century Salem Press, Pasadena, Calif.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1-08., ISBN 978-1-58765-345-2
- ^ 查尔斯.威廉斯 著;孙洪兵 译.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戴高乐传》(2003),p4
- ^ Régis Debray (1994) Charles de Gaulle: Futurist of the Nation translated by John Howe, Verso, New York, ISBN 978-0-86091-622-2; a translation of Debray, Régis (1990) A demain de Gaulle Gallimard, Paris, ISBN 978-2-07-072021-7
- ^ 李涛. 终极刺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 [2013-10-14]. ISBN 9787505725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2).
- ^ Ledwidge p. 24
- ^ 1914-1924年:接受战火的洗礼. 戴高乐基金会.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1).
- ^ 法国与英国共同纪念戴高乐将军发表《告法国人民书》80周年. 新华社.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 ^ 14.0 14.1 张怀德. 被歐洲放棄的台灣. 财团法人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 八十年代周刊. 1986-01-11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中文(台湾)).
来源
- 书籍
- Ledwidge, Bernard. De Gaulle. London, England: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2. ISBN 0-297-77952-4.
- 查尔斯·威廉斯.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戴高乐传. 由孙洪兵翻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4. ISBN 978753871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