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音鼓

打击乐器

定音鼓意大利语Timpani,西班牙语:Tímpano,英语:TimpaniKettledrum,德语:Pauken,法语:Timbales)是一种膜鸣乐器,由古代战争时的战鼓所演变出来的变种乐器。在巴洛克时代后期开始在乐队中使用,古典时期起已成为了常规化的乐器,亦成为了整个交响乐团中的一个重要乐器。

美国空军欧洲司令部(USAFE)乐队的定音鼓手

现时定音鼓较常采用的外语名称为意大利语timpani,是源自于意大利语,为timpano的复数形。这个字的起源来自希腊字τύμπανον(tumpanon,复数为tumpana),经过拉丁字母化后,变成tympanum(复数:tympani),意思为“敲打”[1]。不过自定音鼓出现于乐队起,绝少情况下只使用一只,因此通常都会使用复数形。另外,18世纪、19世纪的地区亦会写作timpanytympanitympany等。现代英、美作曲家则较常用Kettledrum一字。

种类

  • 手调定音鼓:这是老式定音鼓,靠逐一拧紧鼓口周围的螺栓(6到8个)调节鼓皮松紧。改革的定音花盆鼓和排鼓即属这种结构。
  • 机械定音鼓:出现于19世纪,在手调定音鼓的基础上,加一套与各个调节螺栓相连接的张力拉杆,只需摇动一个手柄,即可使所有螺栓同时松紧。这种定音鼓一般都装有调音标尺,摇动手柄时看标尺就可知道定在什么音上。
  • 行进定音鼓:和机械定音鼓相似,鼓筒一般用铝或玻璃纤维等轻型材料制作,用背带将鼓拴在胸前击奏,常用于欧美的行进乐队。
  • 万能定音鼓:为一种轻便的脚踏定音鼓,形制与机械定音鼓类似,由踏板控制张力拉杆调音。还有一种可藉镟转鼓体操纵拉杆调音的定音鼓。
  • 踏板定音鼓:又称半音定音鼓,现代管弦乐团一般都用这种鼓。操纵鼓皮松紧不是从上面转动螺栓,而是由一个粗重的底座和若干拉杆与控制鼓皮松紧的箍圈连接,以踏板操纵变音。拉杆一般在鼓筒外,也有在鼓筒内。这种鼓在演奏过程中可随时由一个音改变到另外特定音高的音,调音迅速准确,适合乐团在固定场所使用。

构造

 
不同大小的定音鼓组合的排列方式,中间为1套4个,较常在现代乐队中使用;左边则加入一个细小的高音定音鼓,适合演奏现代作品,右边为一组六个的组合,较常用于独奏或协奏曲中应用。

定音鼓在7世纪已经有文献纪录,西班牙神学家圣依西多禄在他的百科全书著作《词源》(Etymologiae)中提及过定音鼓。现代的定音鼓皆为单面鼓,鼓体为开口半球体形状,球体以铸造[2],末端留有小孔。鼓面则以兽皮、塑胶薄膜等为主,并镶于金属框架内。鼓体半空置于支架上,在架的底部装有脚踏机械装置,可以透过提升或下降,带动鼓体的内部装置去调节鼓膜的松紧度来调节音高。

尺寸及音域

一般来说,定音鼓有五种不同的尺寸:20吋、23吋、26吋、29吋和32吋,鼓的大小和鼓面的松紧决定音的高低。

音域E-C / 平面直径20"

音域C-Ab / 平面直径23"

音域A-F / 平面直径26"  

音域F-Db / 平面直径29"

音域D-Bb / 平面直径32"

代表作品

奈·罗萨罗:第一号定音鼓协奏曲

威廉·克拉夫特:定音鼓协奏曲

威廉·克拉夫特:影像

米谢尔·彼特斯:谐谑曲

米谢尔·彼特斯:部落小夜曲

米谢尔·彼特斯:风暴(沉默是金)

米谢尔·彼特斯:原始情绪

约翰·贝克:定音鼓协奏曲

约翰·贝克:交叉进行曲

约翰·贝克:碎片

约翰·贝克:陪审团

约翰·贝克:插曲三首

约翰·贝克:蛇河

著名演奏家

约翰·贝克(美国)

米谢尔·彼特斯(美国)

辜柏麟(英国)

庞乐思(美国)

凯文·哈斯威(英国)

大卫•贾维斯(美国)

伊恩·胡礼(英国)

弗拉达(维也纳)

彼得·埃文斯(英国)

村本晓洋(日本)

张立德(中华民国)

龙向荣(香港)

蔡立德(香港)

龙一脉(香港)

著名品牌

Majestic

Yamaha

Adams

Ludwig

注释

  1. ^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n Perseus
  2. ^ Bridge, Robert. Timpani Construction paper (PDF). [2008-02-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