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制
律令制,又称律令体制,是东亚古代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源于中国后来传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儒家文化圈地区[1],指基于律令建立的中央集权、法律体系与相关制度。实行律令制的国家又称律令国家[2]。
概要
律令制于西晋时出现,但“律”和“令”可以追溯至秦汉,其中“律”指恒常之法,多规范刑罚,类似今日的刑法;“令”指皇帝颁布的命令,多规范刑罚以外事项,类似今日行政法、诉讼法、民事法等。律令制在西晋~唐代盛行,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之后,为了重建社会,政府以“令”的形式颁布重建社会的土地、租税、兵役制度。律令制经过长期发展,在南北朝时北魏颁布的均田制、西魏府兵制、隋的租庸调标志着律令制的成熟。同时律令制也带有儒家思想,例如:均田制呼应儒家思想推崇的周代“一夫授田百亩”制度。
律令制包括所有以律令规范的制度,其中作为律令基础的制度有:
- 完善的户籍制度:借由完善的户籍制度管制人口、授予田土。
- 土地分配制度:基于战后乱的大量荒地,政府得以向个人分发土地,并设置分配的最低限额。
- 负担相同的租税制度:由于设置土地分配的最低限额,政府得以向个人或户征收相同的租税、劳役、兵役。
唐代中期由于上述制度无法维持,律令制因而瓦解。
历史
西晋以前
最初中国的法律以“律”为主,“令”只作为特殊目的的临时律法,然而随着时间发展,令的性质变化,重要性也逐渐提升。东汉末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屯田制,作为动乱之后重建社会的制度,使流民得以安定于荒地之。接替曹魏的西晋推行占田同样为了解决土地抛荒的问题,另外西晋颁布《泰始律》与《泰始令》,两者合称《泰始律令》,标帜“令”的法典化,成为与“律”相同地位的法律。
北朝
北魏在律令制的建设上有重要地位,首先北魏以三长制作为控制基层的基层行政体制,在三长制基础上,孝文帝于485年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北魏建立的土地、租税制度成为律令制的基础。之后西魏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设置府兵制,成为北朝、隋唐初期的军力来源。在律令之外,还有“格”、“式”作为律令的补充。
隋‧唐初
隋代与唐初为律令制的巅峰,581年隋文帝制定开皇律令,582年推行租庸调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也在隋代成形。唐代建立后在隋代基础上颁布武德律令,借由北朝与隋代制定的律令制度,唐朝开创百余年的盛世,成为律令制的巅峰时代,并吸引周边国家仿效。
崩溃
然而在盛唐时期作为律令制基础的制度便已开始崩溃,由于人口增加,加上均田制允许永业田继承,可供分配的土地减少,导致均田制崩溃,均田制的崩溃一方面导致人口迁移至土地较多的地区,户籍制度因此崩溃,租庸调也无法征收;另一方面以均田制作为经济基础的府兵制也难以维持。唐中叶后律令崩坏,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募兵取代府兵,以“令”规范的制度难以顺应时代需求变化,由皇帝颁布的“敕”取代“令”的作用,可以更快速应对时代变化需求,也反映皇权的高涨。
唐中叶后律令制已经崩溃,但作为法律“律”和“令”依然存在,“律”依然是历代刑罚的根本,而“令”的重要性则逐渐下降,明代的《大明令》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令典,但是重要性已极低。
中国的律令
- 垂拱律令
- 神龙律令
- 太极律令
- 开元律令
东亚其他国家的律令制
除了中国之外,日本是唯一明确制订和实施律令与相关制度的国家。朝鲜半岛的三国也都有制定律令以及相关制度的纪录,例如新罗的丁田制,但是未见完整律令保存至今,仅有关于少数制度的描述纪录于史书中。另外越南在西晋~唐代为北属时期,多数时间由中国控制,实施中国的律令制度,越南独立后虽然也颁布律令,但是届时律令制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性已经降低。
参见
参考来源
- 引用
- ^ 山内昌之・古田博司“近代日本における东アジア共通文化论の轨迹[永久失效链接]
- ^ 菊池秀明“日中の政治・社会构造の比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8 (日中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 p153)
- 文献
- 大庭修:〈律令法系的演变与秦汉法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明士:〈论武德到贞观律令制度的成立──唐朝立国政策的研究之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津透:〈唐律令国家的预算——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全金部旨符试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明士:〈从律令制的演变看唐宋间的变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津透:〈北宋天圣令的公布出版及其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津透:〈日本律令制与古代东亚文化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明士:〈中国律令与日本律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