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应变部队

快速应变部队(俗称大Q英文Quick Reaction Force,缩写QRF)于2000年3月31日成立,隶属于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新界北总区行动部边界警区,为准军事部队,主要责任为巡逻新界北总区幅员达132平方公里郊野、反偷渡搜索及拯救,同时担任后备部队,随时支援水警总区及各总区野外行动等,以及随时加强其他警区警察力量

快速应变部队
Quick Reaction Force
别称大Q
格言“无所不能”
成立时间2000年3月31日至今
国家/地区 香港
性质准军事部队
驻地/总部香港新界大埔区大埔安埔里6号新界北总区总部
部门香港警务处
功能巡逻新界北总区郊野、反偷渡搜索及拯救、支援水警总区及各总区野外行动等等
上级机构行动处行动部新界北总区行动部边界警区
领导
现任主管总督察
人员装备
规模128名
其他信息
参与行动2005年香港反对世贸游行冲突
2014年日峰行动
2019年反修例示威
警用标志
专用色迷彩

组织

快速应变部队基地位于新界北警察总部,编制上分成3队,每队有38名人员,其余6名驻守于总部,共有120名人员。

历史

香港主权移交前夕,驻港英军香港边境禁区撤走,警务处遂向香港政府申请调拨资源,用以成立一支专门部队──快速应变部队,负责由沙头角尖鼻咀一连线的防止偷渡任务。2000年3月31日,快速应变部队成立;基地设于前皇后山军营,后来搬至大埔警署

成立初期,快速应变部队与警察机动部队无太大分别,野外巡逻队警察机动部队人员组成,人员会先被派驻边界警区4个月,其中首3个月会驻守于文锦渡沙头角落马洲,其后一个月出任快速应变部队。于1998年,合并措施推行后,野外巡逻队编制不再从警察机动部队调入,野外巡逻队的组成完全交由边界警区负责调派[1]。至2000年代初期,元朗山贝河至尖鼻咀的一段边境围网交由元朗警区负责,当时快速应变部队的其中一转交前者,逐渐,此排演变成现今天水围分区的尖鼻咀小队,编制与警察机动部队基本上无分别,差异仅在于其只有3排(警察机动部队编制为4排)。

历任主管

训练

为了应付日常的工作挑战,快速应变部队于2010年代起应用一套崭新的训练计划,以磨练人员在香港郊区执行任务的技能。训练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一套特别的战术,针对在险要偏僻的地形下,如何有效地搜索持械匪徒。为了充实训练,部队投放了大量的时间作研究,学习和应用新的技能。计划的其中一个环节,人员须经常在演习中,模拟搜查及追捕持械的疑犯。快速应变部队亦有利用定期的训练日,使到人员熟习野外技能、推进和使用枪械战术的基础。及后透过演习,测试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及指导人员如何解决不同地形所产生的战术问题。

在该套专为快速应变部队人员而设的综合训练中,人员同时须接受由民众安全服务队所提供地形阅读和导航等相关训练,并且学习熟用全球定位系统等的仪器。其他训练还包括搜索及拯救、与包括政府飞行服务队在内的其他部门合作,以提升人员在导航、野外技能及战术等的应用技巧。[3] 于2011年起,快速应变部队人员接受由警察高空工作队提供的斜面绳索定位课程[4]

装备

每名人员的随身装备均重约30磅。

制服

通讯器材

救援工具

武器

  • 万用刀
  • 手铐
  • 胡椒喷雾
  • 伸缩警棍
    • 警棍套:于2001年,警队全面更换新款警棍套袋予人员,新警棍套以坚固而富弹性的纤维制成,采用横向拔出设计,人员只须将警棍稍为向上拉出便可横向拔出,让拔警棍动作更顺畅和敏捷。除此之外,新警棍套底部并非密封设计,因此不论伸缩警棍在任何长度下,均可放置于套袋中。另外,新警棍套提供4个斜度以祊调校,使人员携带警棍时更加舒适。新警棍套由香港制造,新的设计乃是独一无二[5][6]
  • 史密夫韦森军警型转轮手枪,于2001年3月开始全部替换成为有防滑表面的橡胶枪柄,以减低后助力,枪柄皆为香港制造[7]

其他

大事记

反对世贸游行冲突

占领中环、雨伞革命

反修例示威

相关参见

参考文献

  1. ^ 合并措施提高边界警务效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闻公布》 1998年11月13日
  2. ^ 智勇双全休班警司 只身擒拿偷渡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警声》 第692期
  3. ^ 快速应变部队 发展新战术应挑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警声》 第830期
  4. ^ 警察高空工作隊. [201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2). 
  5. ^ 新警棍套开始试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闻公布》 2001年5月23日
  6. ^ 新警棍套开始试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警声》 第703期
  7. ^ 警队将更换警枪枪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警声》 第699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