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新释
形成
本书继承了张长青和张会恩合注的《文心雕龙诠释》。周振甫在《文心雕龙辞典》中批评了《文心雕龙诠释》,认为《诠释》抽释译了当中的三十七篇,认为剩下的十三篇只是一些“糟粕”。而且为了追求通俗易懂,没有对于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进行解释。作者意识到文体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篇章,如今重新补足了此十三章的翻译,在原有的基础上补足了原文了注释和翻译。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也作出了反省,认为自己三十年没有完全读懂《文心雕龙》,并认为是“当时整个学术研究的指导和方法不对头”。[1]
内容
据作者前言所述,本书的特点是从了“天人合一”、“三教合一”和“双重还原法”的方式以分析《文心雕龙》。他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义术本体论的哲学理论依据。而他认为刘勰不是单是受儒、释、道任意一者,而是同时受三者的影响。“双重还原法”包括了从时间上的事物源流上考察和理解,以及是在空间上作东西文化的对比。在翻译方面,此书参考了张光年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的特点,使用了骈体的翻译方式。
评价
毛宣国认为,此书相比起之前的注释方面,此书的体例相当之新颖。此书的翻译使用了骈文,他认为这种方法能够相当保留起原先骈体写作的特点,也可以达到传达和理解的作用。而在观念上,此书的观点没有使用西方的二分手法,而是理解到《文心雕龙》建基于“天一合一”、“三教同源”下以写作,例如在《原道》中可见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以解释文心雕龙,看法相当新鲜,“超越前人”。而在方法方面,他认为基于著者熟稔中西文学理论,以“双重还原法”所提出的观点还原了《文心雕龙》的理解体系的民族特色。[2]
戚良德认为,作者以“天人合一”的观点重新审视《文心雕龙》,使此新作对于30年前的旧作有了“根本的不同和理论认识上的飞跃”,是“值得我们充份重视的龙学新成就。”。他以张长青对了《原道》论的解释为例,认为即使他的看法不能完全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同,但他对于《文心雕龙》文义美学体系的理解是较为全面的,认识站在龙学研究的先沿。他认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虽然在《文心雕龙》中时常可见,但是因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带有过多思想理念引致分析冒险,而他冒险以“天人合一”作为切入点就像是龙学的一把“锁钥”,提供了更多的新的认识和结论。[3]
李映山认为,“天人合一”的理解能够充份解决以前学界对于《文心雕龙》唯物和唯心之争、祟佛或者是祟儒的论断,还原了刘勰的原义。他认为以“双重还原法”分析能使作者对于《文心雕龙》可以提出不少独到的主张,和一些合理的解释,他以“风骨”篇为例,指作者能有效解释周骨说过去十家之间的分歧。在体例方面,作者将注释省略了各种版本、校记,然后只注字义和典故,这种做法简单而明了。而翻译方面,虽然骈体翻译可以保持句式整齐和韵律整齐,但是有些翻译过于直白,生硬,而且失去了原书的意境,更有些地方更加是借代不清。[1]
詹福瑞在此书的序中认为此书的“立论札实而不浮泛,解释到位而不过度”。而对于《原道》篇的解释以“三教合一”的观点来说明能够充份说了它的理论层次和理论原旨。[4]肖立生指此书突破了过去的研究理念,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放置在《文心雕龙》中可以很有效解释了“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的关系。而“三教合一”的观点在研究方法上起了大的突破。而且是首本将注译、翻译、诠译结合起来的书籍,使此书同时理论性和学术性。[5]
参考
- ^ 1.0 1.1 李映山. 博采百家 独树一帜 --评张长青的《文心雕龙新释》. 湘南学院学报. 2012-06, 33 (3): 304-306.
- ^ 毛宣国. 體例、觀念與方法——評張長青先生的新著《文心雕龍新釋》. 文心雕龍研究(第十一輯).
- ^ 戚良德. 文艺美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读张长青先生《文心雕龙新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03, 30 (2): 56-60.
- ^ 詹福瑞. 张长青先生 《文心雕龍新釋》序. 中国文学研究. 2009, (3): 121-125.
- ^ 肖立生. 評《文心雕龍新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 (6):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