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口岸水塘

澳門水塘

新口岸水塘,是指位于澳门新口岸北面的水塘。此水塘没有官方名称,只称为水塘(葡萄牙语:Reservatório)或贮水塘(葡萄牙语:Reservatório de Água),坊间为了区分它与石排湾水塘,因此又会将之称为澳门水塘大水塘。水塘属花地玛堂区管理,是澳门境内面积最大和贮水量最大的水塘。

大水塘
大水塘东北角

历史

 
水塘步行径中固定看台

水塘并非天然水塘,原属黑沙环南面㓥狗环海域。

荷兰军队曾于1622年(明天启二年)6月22日舰队到达澳门。荷兰兵在当时仍为海滩的㓥狗环(今水塘)一带登陆,向澳门城区推进。其后人数较少的葡萄牙守兵等以少胜多反攻击败荷兰兵。

当年政府的填海计划是把现在水塘的位置辟为工业区,不过后来批给自来水公司,配合当时澳门供水需求增加,便规划成贮水塘。新口岸水塘的建造工程在1935年动工,并在1938年建成启用。占地面积约为三十万平方米,当年设计的最高贮水量5亿5千万加仑。[1] 2000年,水塘16万平方米的水面被塡平,兴建水塘马路。

水塘马路

 
水塘马路

水塘马路(俗称水塘新路),全长约530米,大部分4线双向行车,连接鲍思高圆形地罗理基博士大马路,用以缓解松山隧道的交通压力,特别是在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期间。鲍思高圆形地一端设有立体交汇,是为了在大赛车期间两区之间交通不会中断。

水塘马路兴建在澳葡政府时已经提出,透过填平水塘部分水面用以兴建道路,更于1998年完成公开招标[2],不过因财政问题等一度搁置。

回归后因松山隧道交通问题恶化而再次提出。并于2000年6月开始建造工程,原定工期为十个月[3],不过因施工期间工程需修改建筑图则及迁就回归周年庆祝活动而延期。最终于2002年1月4日通车,当时尚未有正式名称,因此当时市民习惯称为“水塘新路”。直至同年8月19日,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才把它正式命名为“水塘马路”。

水塘公园

 
水塘公园
 
水塘公园

水塘公园是非步行径,此公园是水塘马路的配套工程。因为环绕水塘而得名水塘公园,全长约2600米,分两期工程建成。公园内设有凉亭、儿童游乐设施及大众健身设施。由于公园附近有不少住宅区,而且交通便利,因此是澳门居民除松山外最主要及最热门的运动场地。它也是新口岸黑沙环的主要步行通道。为便利市民使用公园而设有三座行人天桥,分别连接黑沙环海滨公园、大赛车赛事中心及外港码头

历史

公园建成前,新口岸水塘周围属于自来水公司管辖的禁区,被围网环绕,人烟稀少。只有在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期间因为在此设置看台,人流才有所增加。

2000年,水塘公园伴随水塘马路的工程一起动工,并于2002年1月4日启用,当时全长约900米。早年政府为了优化东北区的交通网络,而将水塘靠近松山一侧开辟成水塘马路,以贯通往来美副将大马路北区与新口岸的交通;并于靠近水塘马路一侧的水塘提堰兴建此公园,为区内的居民增加休憩活动空间。园内置有健步器、划船器、座椅及儿童康乐设施等。水塘公园第二期的工程亦在2006年展开整治工程,2007年6月竣工,为扩大市民可活动的休憩空间,第二期工程将公园延长1500米,形成一条全长2600米集康体设施和绿化休憩的公园,还增加大量的康乐设施,如鹅卵石健康径、长廊、公共洗手间、小型喷泉等。园内有座设计新颖的凉亭,亭内天窗是采用三层透明玻璃,富特色之余亦可仰望蓝天。政府在公园内还建造了一条连接水塘公园与黑沙环海滨公园的行人天桥,并对公园下方的赛车看台进行重整。

水塘步行径

步行径位于水塘马路,2002年间正式开始启用。步行径的出现是由于早年政府为了优化东北区的交通网络,而将水塘靠近松山一侧开辟成水塘马路,以贯通往来美副将大马路、北区与新口岸的交通;并随工程于靠近水塘马路侧的水塘堤堰兴建水塘步行径,为区内的居民增加休憩活动空间。政府于2006年1月开始按计划展开水塘步行径整治工程计划,并于2007年6月竣工,除了将从前的步行径由900米延长多1,500米[注 1],还增加了大量的康体及实用设施,如鹅卵石健康径、长廊、公共洗手间、狗厕所、小型啧泉、小卖亭、水塘围网[注 2]、饮水机、照明及监察系统等,亦广植了不同的观赏植物。新旧两条步行径已经合在一起成为了统一的步行径系统,旧的步行径采用微凸的鹅卵石来铺地面,而新的则以葡式碎石铺砌,较为着重舒适性和观赏性;其次旧的步行径旁的座椅无论是石椅或是木椅,都是划一地向着水塘方向的,但新的步行径则会较着重个性化的摆设,铁与木组合成的座椅或向水塘或向马路。步行径旁的亭子设计,旧一段的步行径只有划一的微波纹灰色亭子,而新一段的步行径则加人了三角波浪形亭子、一系列的大型银白组合亭子,尤其是近渔翁街一段那座设计新颖的凉亭,亭高3层,其内天窗是采用透明玻璃做的。

大水塘水厂

澳门自来水公司在1998年位于渔翁街旁大水塘第一期水厂建成,每日可处理净化水6万立方米,主要供应澳门北区新口岸填海区氹仔等地。[4]

2008年大水塘水厂二期完工投产,其生产能力为每日6万立方米,使全澳供水能力达到33万立方米。2010年大水塘第二期水厂的 “气浮超滤处理工艺”获国际水协会(IWA)颁发2010年东亚区水处理工艺设计荣誉奖,标志公司的水处理工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5年大水塘第三期扩建完成,澳门每日供水能力从33万立方米增加到39万立方米。

诠释

  1. ^ 与从前的步行径合在一起算,成为总共2,400米的步行径
  2. ^ 指新一段步行径,因旧一段已于2003年设置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2. ^ 水塘新路紓緩交通擠塞,水塘新道路網今通車. 澳门日报. 2002年1月4日 (中文(繁体)). 
  3. ^ 造價三千六百萬預計十個月建成,水塘天橋工程昨動工. 澳门日报. 2000年6月29日 (中文(繁体)). 
  4. ^ 澳門供水歷史. 澳门自来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中文(繁体)). 

https://www.iam.gov.mo/c/facility/content/garden,dd7a29cf-853c-4777-8881-bf8da2df76f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