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忍涛
李忍涛(1906年10月2日—1944年10月28日)云南鹤庆人,国民革命军化学兵科创设者,被誉为“中国化学兵部队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遭日本军机击落身亡,时年38岁。
李忍涛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06年10月2日 |
逝世 | 1944年10月28日 |
籍贯 | 云南鹤庆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李忍涛为家中长子,民国九年(1920)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以插班考的方式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民国15年(1926)6月毕业。因成绩优秀,同年获得公费资助留学美国,进入维吉尼亚军校就读,在班宁堡的美国陆军步兵学校完成相关军事训练,并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历史。因其毕业成绩优秀,在美国学业结束后又得到中华民国政府公派德国陆军参谋大学,攻读理化科学和军事化学。[1]在德留学期间,李忍涛与德国女性Erna Becher结识相恋成婚,Erna Becher回国后改名为李佩珍。
1931年,李忍涛完成德国学业返国,蒋介石在汉口亲自接见,并赠安家费500银圆。但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尚无专业生化战单位,李忍涛回国后暂时安置在中央军校军官训练班副主任兼高等教育班副主任,不久即被蒋委任为留德预备班上校主任。返国后,李忍涛先后完成了“化学兵器”、“化学战剂”、“化学战术”、“化学战防御”等化学武器作战基础教材,丛书上呈到军事委员会后得到俞大维的关注,军委会高层对李忍涛的专业也日益重视。
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花露岗“妙悟律院”成立军政部防化学兵队,作为化学兵器防护与攻击的种子单位,具有完整化学知识且接受过军事教育的李忍涛成为主持该单位的不二人选,随即任命为被任命为上校队长。初期的化学兵学员来源由现役部队抽调,中央军校则从第12期生(民国24年9月入伍)开始招收培训化学兵科军官,招生中称为“特科”,李忍涛作为该兵科的主管者,培训国民革命军之化学作战与防御人才。
特科后续发展成三个体系,与陆军官校结合培训化学防护与作战军官的学兵总队、补强现役军官对化学防护知识的特科干部教育训练班、以及实际进行防护教范开发的军政部防毒处。
防化学兵部队为了回避外界情侦,对外化名“学兵队”;学兵队在1937年淞沪会战时也参与战斗,李忍涛当时率领学兵总队改装原本用于毒气散布的英国制李文斯抛射炮,将其改射燃烧弹和高爆弹对上海指挥军舰的江湾日本帝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动攻击。曾从军统特务手下救出清华校友,中共地下党的陈冠荣(后任化工部第一设计院院长)和胡光适(后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
抗战开始后,化学兵部队不再需要对外界保密,因此学兵队恢复名称为化学兵部队,所属单位也扩张为化学兵总队,李忍涛在民国十七年(1938)晋升为化学兵少将兼军政部防毒处处长。
学兵总队编有两个炮兵团和两个步兵团,并直属高射炮营、工兵营、通信营、汽车营、重炮营、军士大队、烟幕队、气象队、特务连、兵队、医院等,总规模约2万人。李忍涛还兼任川南清乡指挥官和军委外事局高参,经常担任史迪威和蒋介石会谈的翻译。
1943年2月,李忍涛奉军政部指令将学兵总队所属炮兵第一团、炮兵第二团移调至印度兰伽,两团由中国远征军指挥,换装美制4.2吋重迫击炮,这两团部队后皆参与了远征军缅北反攻战役,后改名为重迫击炮第十一团、重迫击炮第十三团,每团编装48门4.2英寸迫击炮。在远征军作战逐渐步入佳境后,李忍涛回国,计划将国内学兵总队编制完整两个步兵团改组为使用化学迫击炮的炮兵第三团、第四团。
1944年10月24日,李忍涛飞赴印度视察重迫击炮团改编整训情形;1944年10月28日,自印度搭乘运输机回国时,在缅甸北部遭遇4架日军战机,运输机遭击落,同机包含机组员计9人全数阵亡,后全葬于中华民国驻印军兰伽公墓。1946年2月21日国民政府追赠中将。
家庭
李忍涛的父亲李实,清朝举人,曾留学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在东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为广东督军府中将参谋长,后任广东代省长。李家共有三子,长子李忍涛、次子李忍滆、三子李忍济。
李佩珍在抵达中国后先后在几间大专院校担任外语教授,李忍涛阵亡后则在云南师范大学担任外语教授,1952年因中共全面仅教授俄语因此失业,被迫返回东德,担任高尔基纪念馆副馆长。其长子李定一,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次子李定国在柏林大学获硕士学位,并加入德国籍,担任德国煤炭气化研究所所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