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梧
林秋梧(台湾闽南语: Lim Tshiu-ngôo),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法号证峰,别名林证峰、林洲鳌、林宣鳌,笔名坎人、守俄、林洲鳌,台湾台南人,是台湾日治时期的台湾佛教僧侣和社会运动家,其思想受到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并借此批判当时台湾佛教现象,被喻为“解放佛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研所名誉教授李筱峰为其外甥孙。
林秋梧 | |
---|---|
出生 | 1903年8月15日 日治台湾台南厅 |
逝世 | 1934年10月10日 日治台湾台南州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 |
教育程度 |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肄业(1922) 厦门大学哲学系肄业(1925) 驹泽大学(1930) |
年代 | 20世纪哲学 |
研究领域 | 台湾哲学 |
受影响于 |
生平
林秋梧家庭穷困,父林成武、母杨安,以挑卖菓行商为营生。1911年入台南第一公学校,课后则赶赴七娘妈庙的私塾刻苦学汉文。公学校毕业后,在汉文先生向林家说项下于1918年考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课间与蒋渭水等台湾文化协会之文人往来。
1922年2月,由于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爆发反日学潮,仅差11日即可毕业的林秋梧被校方勒令退学。虽蒋渭水曾交涉林献堂出资林秋梧赴日深造,但家贫父母反对作罢。期间虽投考警员、赴日神户同乡经营的“玉坡贸易协会”,却因其学运身份及嗜读忘工而屡不顺遂,甚至遭总督府警察监视。[1]
1924年春,林秋梧转赴中国厦门,于集美学校执教,并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求学,隔年因丁忧回台。后于1926年返台湾文化协会活动写真部,担任辩士、参与文协的文化演讲,进行对市民的文化启迪工作,任《赤道报》发行兼编辑。
台湾文化协会分裂后,林秋梧于1927年出家为僧,投礼开元寺住持得圆和尚为师,同年4月入东京驹泽大学就读,拜忽滑谷快天门下。
1930年学成归途,旅行朝鲜,视察各地佛教。5月受命任南部临济宗佛教讲习会讲师,9月出任开元寺讲师兼书记,并开设佛教讲会,向寺内住众讲授佛学哲学日本语。同年12月受命兼南瀛佛教会讲师。1934年2月受命为临济宗布教讲习会讲师兼翻译。同年因肺结核而圆寂。
理论与主张
林秋梧主陈左翼解放佛学以抗当时佛教陈腐之处,其著作先后发表于《中道》、《南瀛佛教》、《台湾新民报》及《赤道报》等刊物;其中发表于《南瀛佛教》的〈真心直说白话注解〉、〈佛说坚固女经讲话〉等短篇可谓之代表作。其诗“菩提一念证三千,省识时潮最上禅;体解如来无畏法,愿同弱少斗强权!”[2]可代表其中心思想。
左翼的解放佛学
林秋梧汇通左翼思想的社会主义及唯物史观、大乘佛学的如来藏及般若思想、中国佛学的佛性论及无情有性论等[3][4],建构出解放佛学的平等观─将极乐净土类比于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主张“自力的现世净土”,倒转宗教界所遮蔽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构问题,而应回归到现实关怀的阶级斗争为方法,借此批判传统就彼岸性的极乐净土思想及台湾趋炎附势、不明就里的迷信风气,进而采取无抵抗的大抵抗主义来改变身边的不公不义。
参见
参考文献
- ^ 李筱峰. 臺灣革命僧林秋梧. 台北: 自立报系. 1991.
- ^ 林秋梧. 詩選:贈青年僧伽. 南瀛佛教会会报. 1929, 7 (3): 58.
- ^ 严玮泓. 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 洪子伟 (编).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台北: 中央研究院. 2016: 141–166. ISBN 9789860472905.
- ^ 严玮泓. 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 洪子伟; 邓敦民 (编).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9: 185 [2023-02-25]. ISBN 9789863503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5).
延伸阅读
- 国家图书馆,《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林秋梧(证峰法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划,《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哲学研究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电影史研究史料数据库,《林秋梧氏为僧─台湾日日新报1927年3月11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