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 (俄勒冈州)
波特兰(英语:Portland),华文早期又译作砵仑[6]:85,是一座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城市,地理位置在俄勒冈州威拉米特河汇入哥伦比亚河的入河口以南不远的地方。城市面积为145平方英里(38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城市的人口估计为639,863人[7],是全美国人口第26多的城市。波特兰是俄勒冈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太平洋西北地区人口第三多的城市,仅次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整个波特兰都会区的人口估计为2,424,955人[8],是全美第25大都市统计区。俄勒冈州大约60%的人口居住在大波特兰地区。
波特兰 Portland | |
---|---|
市 | |
波特兰市 City of Portland | |
绰号:"Rose City," "P-Town," "Stumptown," "Bridgetown," "PDX" | |
波特兰位置图 | |
坐标:45°31′N 122°40′W / 45.52°N 122.67°W | |
国家 | 美国 |
州 | 俄勒冈州 |
郡 | 姆尔特诺默郡、克拉克默斯郡、华盛顿郡 |
设市 | 1851年2月8日 |
政府 | |
• 类型 | 城市委员会制政府 |
• 市长 | Charlie Hales[1] |
• 市委员 | Steve Novick Dan Saltzman Nick Fish Amanda Fritz |
• 审计员 | Mary Hull Caballero |
面积 | |
• 市 | 376.5 平方公里 (145.4 平方英里) |
• 陆地 | 347.9 平方公里(134.43[2] 平方英里) |
• 水域 | 28.6 平方公里(11.1 平方英里) |
海拔 | 15.2 米(50 英尺) |
人口(2013) | |
• 市 | 609,456[2]人 |
• 密度 | 1,640.30人/平方公里(4,375.2人/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2,337,565 |
时区 | 太平洋标准时间(UTC-8) |
• 夏时制 | 太平洋夏令时(UTC-7) |
邮政编码 | 97222-97296 |
电话区号 | 503/971 |
FIPS编码 | 41-59000[4] |
GNIS特征ID | 1136645[5] |
网站 | http://www.portlandonline.com/ |
“波特兰”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美国 | 波特兰、砵仑、玻阜 |
名称
波特兰的别称是“玫瑰之城”(这个名字最早出自1905年的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百年纪念博览会),这是因为波特兰的气候特别适宜于种植玫瑰,市内有许多玫瑰园,比如波特兰华盛顿公园里的国际玫瑰试验园。波特兰还有许多其他昵称,比如由于当年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砍伐树木剩下的树桩来不及被清理,城市周边布满树桩而被称为“树桩城”;由于河流和桥梁较多而被称为“桥城”、“河城”等等,并获评选为全美最适合育婴的城市。
历史
波特兰最初只是位于俄勒冈市和温哥华堡之间的一个小港。1843年威廉·奥维顿认识到这块地方的经济价值,但他没有资金来买下这块地方。因此他与他的来自波士顿的伙伴以每公顷25分的价格合伙购买了这块共2.6平方公里的土地。
奥维顿对砍树造路的事情大伤脑筋,因此将他的地盘的一半又卖给了一个来自缅因州波特兰的人。在决定这个地方的名字的时候缅因波特兰的人和波士顿的人都想以自己的家乡来命名这个新的城市,于是两人掷币来做决定,结果来自波特兰的人赢了,这座新城就被命名为波特兰。时至今日,波特兰发展也已远远超过名称由来的缅因州波特兰。
一开始波特兰处于威拉麦狄河上游19公里处的俄勒冈市的阴影之中,但是波特兰的地势非常好,位于威拉河口不远,给予它一个关键的优点。比起俄勒冈州其他城市来它的优势也不可低估。1850年波特兰约有800名居民、一个蒸汽锯、一个木结构的旅店和一份报纸。当1851年建城时候,就有华人移民生活在此。在1869年当地就有500名华人居民[9]。
19世纪大多数时间里波特兰是美国西北部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港口,直到1890年代铁路延伸到西雅图深水港时它才失去了这个地位。到1905年波特兰举办了一个大型的商业活动后,随即吸引不少州外投资者,市内在1900至1906年的人口增长一倍有多,令到波特兰变得兴旺。
如同其他美国西部港口城市,波特兰过去也经常发生有人被劫被迫充当海员的事。城市地下的地道本来是为了合法事物建造的,但却被劫掠者用来绑架人。绑架者使用活门来绑架受害者,将他们关在地道里,等船准备出海时将他们送到船上。从1850年到1941年波特兰因此臭名昭著。今天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地道。
地理和气候
波特兰的地理位置为北纬45°31′12″,西经122°40′55″。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波特兰的总面积为376.5平方公里,其中陆面347.9平方公里,水面28.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水面占总面积的7.6%。波特兰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默尔特诺马郡内,少部分地区位于克拉克马斯郡和华盛顿郡,2005年中在这两个郡的人口数分别为785人和1455人。[2][永久失效链接]
波特兰都市位于威拉麦狄谷和5号州际高速公路两旁,谷的南部城镇点缀于农庄之间,越向北人口密度越高。5号州际高速公路纵贯整个威拉麦狄谷。许多公共汽车每天运行于5号州际高速公路上。
波特兰位于已经熄灭的上新世-更新世火山堆上。在波特兰附近就有32个过去的火山口。
波特兰的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降雨集中于冬季,有可测量的降水日数年均有155天。波特兰的气候有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冬天温暖潮湿,夏天炎热干燥。夏季(六月至九月)是波特兰最干燥的季节,只占全年12%的降水,有时一整月不会出现可测量的降雨。十一月至四月是雨季,这段时间内录得的雨量平均占全年总雨量72%。
冬季冷凉,潮湿,日照少,日最高气温低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1.6天,日最低气温低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32天,低于−5 °C(23 °F)的有2.4天;夏季相对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超过30 °C(86 °F)的日数年均有29天,35 °C(95 °F)的有5.2天。[10]最冷月(12月)均温5.3 °C(41.6 °F),极端最低气温−19 °C(−3 °F)(1950年2月2日)。[10]最热月(8月)均温21.4 °C(70.6 °F),极端最高气温47 °C(116 °F)(2021年6月28日)。[10]无霜期平均为242天(3月18日至11月16日)。[10]年均降水量约938毫米(36.91英寸),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571毫米(22.48英寸)(1985年),最多为1,605毫米(63.20英寸)(1996年)。[10]年均降雪量为8.6厘米(3.4英寸),[11]但许多冬季的积累降雪量微少以致难以测量;1892–93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155厘米(60.9英寸)。[10][12]
俄勒冈州波特兰国际机场(1991–2020年正常值,1940年至今极端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9 (66) |
22 (71) |
27 (80) |
32 (90) |
38 (100) |
47 (116) |
42 (107) |
42 (108) |
41 (105) |
33 (92) |
23 (73) |
19 (67) |
47 (116) |
平均最高温 °C(°F) | 14.5 (58.1) |
15.6 (60.1) |
20.9 (69.6) |
25.8 (78.4) |
30.5 (86.9) |
33.2 (91.7) |
35.9 (96.6) |
35.9 (96.7) |
32.9 (91.2) |
25.3 (77.6) |
17.7 (63.8) |
14.6 (58.3) |
37.7 (99.9) |
平均高温 °C(°F) | 8.6 (47.5) |
10.8 (51.5) |
13.8 (56.8) |
16.7 (62.0) |
20.7 (69.3) |
23.5 (74.3) |
27.7 (81.9) |
27.9 (82.3) |
24.8 (76.7) |
18.0 (64.4) |
11.9 (53.5) |
8.3 (46.9) |
17.7 (63.9) |
平均低温 °C(°F) | 2.3 (36.2) |
2.7 (36.8) |
4.3 (39.7) |
6.5 (43.7) |
9.7 (49.4) |
12.3 (54.1) |
14.7 (58.5) |
14.9 (58.9) |
12.3 (54.1) |
8.2 (46.7) |
4.8 (40.6) |
2.3 (36.2) |
7.9 (46.2) |
平均最低温 °C(°F) | −3.8 (25.1) |
−3.4 (25.9) |
−0.9 (30.4) |
1.6 (34.8) |
4.7 (40.5) |
8.5 (47.3) |
11.3 (52.3) |
11.0 (51.8) |
7.6 (45.7) |
2.2 (36.0) |
−1.6 (29.2) |
−3.9 (24.9) |
−6.2 (20.8) |
历史最低温 °C(°F) | −19 (−2) |
−19 (−3) |
−7 (19) |
−2 (29) |
−2 (29) |
4 (39) |
6 (43) |
7 (44) |
1 (34) |
−3 (26) |
−11 (13) |
−14 (6) |
−19 (−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28 (5.03) |
93 (3.68) |
101 (3.97) |
73 (2.89) |
64 (2.51) |
41 (1.63) |
13 (0.50) |
14 (0.54) |
39 (1.52) |
87 (3.42) |
138 (5.45) |
147 (5.77) |
938 (36.91)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2.5 (1.0) |
2.3 (0.9) |
0.25 (0.1)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3.6 (1.4) |
8.6 (3.4) |
平均降水天数(≥ 0.01 in) | 18.6 | 15.6 | 17.8 | 17.2 | 13.0 | 9.1 | 3.6 | 3.6 | 6.6 | 13.5 | 18.3 | 19.2 | 156.1 |
平均降雪天数(≥ 0.1 in) | 0.8 | 0.6 | 0.3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1 | 0.8 | 2.6 |
平均相对湿度(%) | 81 | 78 | 75 | 73 | 70 | 67 | 64 | 65 | 69 | 78 | 82 | 83 | 74 |
月均日照时数 | 85.6 | 116.4 | 191.1 | 221.1 | 276.1 | 290.2 | 331.9 | 298.1 | 235.7 | 151.7 | 79.3 | 63.7 | 2,340.9 |
可照百分比 | 30 | 40 | 52 | 54 | 60 | 62 | 70 | 68 | 63 | 45 | 28 | 23 | 52 |
数据来源:NOAA(1981–2010年相对湿度;1961–1990年日照)[13][11][10][14][15]
波特兰国际交换站1940年10月13日起在波特兰国际机场(PDX)。[16] 1996年1月起,降雪记录在波特兰天气预报所(WFO)。[17] |
城市和地区
波特兰的土地使用规划政策,经常成为现今城市规划界的典范。早在1973年,俄勒冈州订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该法规规定州内的所有城市皆须划设边界来遏止无限制的城市蔓延,保护州内的传统农田与自然景观。在当时,美国的多数城市发展仍主张向外扩张,沿着州际高速公路发展、开拓郊区与建立卫星城镇。
有些城市规划者和不动产投资者反对城市发展边界,认为这会导致生活费用的提高。但是波特兰的生活费用依然比加利福尼亚和华盛顿州的大多数都市地区低。而且由于波特兰的城市地区非常紧凑,给市民增添了许多优点,比如与其他类似大的城市相比公共交通的效率高,总的来说交通比较少。1958年通过市民投票建立的波特兰发展委员会监督城市更新,为城市提供居住和经济发展计划。
城市居民比较密集的地区有点不对称,原因是西边受到山丘的阻挡,而东部的平原则伸展出很长,一直到格雷欣。再向东是默尔特诺马郡的农田了。
波特兰市中心和一些其他内部市区建筑密集,街道狭窄。平行的街道之间的距离为60米(相比之下西雅图为70至100米,曼哈顿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之间的距离为180至240米)。大多数街道为20米宽。对于步行人来说这个格局更加好。
五个区
1931年9月2日波特兰调整其街道的号码后分了五个区:西南、东南、西北、北和东北区。Burnside Street是南北的分界,威拉麦狄河是东西的分界。Burnside Street以北威拉麦狄河向西转,这里Williams Avenue被用来作为东西分界。这条街与威拉麦狄河之间的市区就是北区。
市中心以南威拉麦狄河向东转,在Naito Parkway和威拉麦狄河之间波特兰还有一个无名的第六个区,这里的街道号码的前面有一个0来表示负数。
西北区
西北区包括被称为珍珠区的地区,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名称,过去这里是旧的仓库。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这些仓库被改建为表演厅、俱乐部、舞厅等设施,一些大商场也在这里立足。随着这些设施的增加它们也吸引了许多餐馆、酒店、商店和艺术商。一些一开始进入这个区的设施由于当地地价和房租的升高又不得不迁走了。
珍珠区和威拉麦狄河之间是波特兰老的中国城。在1900年的华埠是位于Burnside 街至Jefferson街的一段第二街,这里是当时市内最大的一个外国人聚居地,更是全美第二大的唐人街[9]。它的入口由两个石狮子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里还有过一个日本城。
向西西北第21和第23号大街之间是一个居民和商业区,一般来说波特兰人说到西北区的时候实际上是指这个区。这里的建筑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与20世纪各个时期的建筑的混合。此外还有一些商业中心。这里与市中心有有轨电车相连。《桑普森一家》中的一些人物是按照这个区里有名字的街道命名的。
再向西北是波特兰的西部山区,包括其森林公园。
西南区
西部山区的另一部分在西南区,这里有华盛顿公园(这里有美国最深的地铁车站)、俄勒冈动物园、霍伊特植物园、国际玫瑰检验园、波特兰日本花园、美丽的步行路和越战老兵纪念碑等。在1960年代和70年代西山的公园扩展了许多。
西南区里有:
波特兰的市中心呈棋格状,与威拉麦狄河垂直的街道有街名,平行的街道带号码。西南区其他地区的重要街道随区内山的走向,而不按照棋格的方向。
东北区
东北区包括一些很不同的居民区,即有波特兰最老和最昂贵的居民区,也有工人阶层的居民区。由于这个区很大,它可以粗地按照其种族、文化和地理分为内部区和外部区。内部区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类似其他美国大城市的内城区。这里还有一些商业区。
东北区的心脏是玫瑰区,这个区的名字来自于篮球队波特兰开拓者的基地玫瑰园体育场。这个区还是波特兰其他重要球队的基地。
东南区
东南区的居民本来主要是蓝领阶层,但后来变成混合的了。许多亚文化如嬉皮士等在这里居住。外层主要是劳工阶层以及从东欧和东南亚来的移民。
东南区里还有美国唯一的一座位于一个市区内的死火山口。它是华纳太平洋学院的校园。
北区
波特兰北区与那个无名的区一样不是正式的区,但是这个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与西北区分隔很大,因此出了这么个俗称。波特兰大学座落在此区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这个区的北部到哥伦比亚河之间又建立了一个新的居民区,这个居民区居然扩展为俄勒冈第二大城市,但是1948年的一场水灾将它摧毁了。
居民和文化
人口
调查年 | 人口 | 备注 | %± |
---|---|---|---|
1860 | 2,874 | — | |
1870 | 8,293 | 188.6% | |
1880 | 17,577 | 111.9% | |
1890 | 46,385 | 163.9% | |
1900 | 90,426 | 94.9% | |
1910 | 207,214 | 129.2% | |
1920 | 258,288 | 24.6% | |
1930 | 301,815 | 16.9% | |
1940 | 305,394 | 1.2% | |
1950 | 373,628 | 22.3% | |
1960 | 372,676 | −0.3% | |
1970 | 382,619 | 2.7% | |
1980 | 366,383 | −4.2% | |
1990 | 437,319 | 19.4% | |
2000 | 529,121 | 21.0% | |
2010 | 583,776 | 10.3% | |
2020 | 652,503 | 11.8% | |
2021年估计 | 641,162 | [18] | −1.7% |
U.S. Decennial Census[19] 2010–2020[20][21] |
种族构成 | 2020[22] | 2010[23] | 1990[24] | 1970[24] | 1940[24] |
---|---|---|---|---|---|
白人 | 68.8% | 76.1% | 84.6% | 92.2% | 98.1% |
拉丁裔美国人 (包含任何族裔的拉丁裔) | 10.3% | 9.4% | 3.2% | 1.7%[a] | — |
亚裔美国人 | 8.2% | 7.1% | 5.3% | 1.3% | 1.2% |
混血人种 | 8.0% | 4.7% | — | — | — |
非裔美国人 | 5.8% | 6.3% | 7.7% | 5.6% | 0.6% |
美洲原住民 和 阿拉斯加原住民 | 0.9% | 1.0% | — | — | — |
夏威夷原住民 和 太平洋岛原住民 | 0.5% | 0.5% | — | — | — |
200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波特兰有529,121名居民,分为223,737个家庭住户和118,356个独身居民,人口密度为1,521人/平方公里。市内77.91%的人是白人,6.64%的人是非裔美国人,1.06%的人是美洲土著人,6.33%的人是亚裔美国人,0.38%的人来自太平洋岛屿,3.55%的人是其他人种,4.15%的人是混血儿。6.81%的人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后裔。
24.5%的住户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8.1%的住户是结婚夫妇,10.8%的住户是带孩子的单身妇女,47.1%的住户不是家庭。34.6%的住户是单身汉,9%的住户中有65岁以上的老人。平均住户有2.3人,平均家庭有3人。
21.1%的人小于18岁,10.3%的人在18岁到24岁之间,34.7%的人在25岁到44岁之间,22.4%的人在45岁到64岁之间,11.6%的人年长于65岁,平均年龄为35岁。性别比中女比男为100:97.8,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的性别比为女比男100:95.9。
独身住户的平均年收入为40,146美元,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50,271。男子的平均年收入为35,279美元,女子为29,344美元。人平均年收入为22,643美元。13.1%的人口和8.5%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下。15.7%的未成年人和10.4%的老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俄勒冈州的所得税为9%。
近些年,波特兰的种族多样化不断加强。近年来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城市,而白人家庭则移居郊区。新移民中60%不是白人。
但是虽然城市的总居民数在增长,未成年人的数目却在降低,这迫使公立学校关闭。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天市内的学生比1925年还要少,因此在将来十年内波特兰将不得不每年关闭三到四座小学。
波特兰的公费学校中的种族比例并不均衡。有三所中学中的学生中白人超过70%,而一所中学中非白人超过85%。另外三所中学的比例极表均匀。[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个不均匀源于波特兰的人口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特兰非白人很少。1940年波特兰只有约2000名非裔美国人,而且这些人大多数是铁路工人及其家属。二战期间为了建造大量“自由轮”需要工人吸引了许多黑人来到波特兰。但由于当时的房地产中种族歧视传统严重,新到的黑人大多住在自己的区内,尤其是北区以北的新区里。战后这个新区被毁同时也摧毁了唯一的一个混合区,而东北区的黑人集中区则依然存在。
媒体
波特兰最重要的日报是《俄勒冈人报》。《威拉米特周报》是都市地区最重要的周报。此外还有其他周报、双周刊和月刊,以及经济和艺术杂志。
波特兰都会区可接收到多家电视台和电台。整个都市地区是美国第23大的电视和广播市场,占全美国市场的0.992%。
公园和名胜
波特兰以其公园和被保护的空地而自豪。事实上它拥有美国最高的人均公园数。波特兰公园设计和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95年波特兰公民同意都市地区建立基金来购买有价值的自然场地。十年中依靠这个基金一共购买了8200公顷生态学上有价值的自然地区加以永久保护。
Mt. Tabor公园位于一座死火山上,使得波特兰成为美国仅有的两座市区内有死火山的城市之一。
森林公园是美国市区内最大的野生公园,面积5000公顷。波特兰还有世界上最小的公园,面积仅0.3平方米。华盛顿公园就在市中心以西,其中有俄勒冈动物园、日本花园和国际玫瑰检验园。
威拉麦狄河西部市中心地带也是公园,此外市中心还有两个公园。
俄勒冈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位于威拉麦狄河东岸,与市中心相对。里面有物理、生物、地球、技术和天文学的展出以及少儿教育。
波特兰还有一座经典中国花园,按照苏州园林建造,聘请苏州艺匠建成。
在波特兰唯一的州立公园里还有虹鳟鱼活动。这里吸引了一些生态主义者生活。
波特兰大厦前的Portlandia塑像是美国第二大的铸铜塑像。
比佛利·克利瑞雕像院中有许多比佛利·克利瑞笔下的人物的铜像、引言等。
市内还有三台蒸汽机车。
啤酒
波特兰与其他俄勒冈城市一样以其啤酒著称。有人说波特兰是“微型啤酒厂”的发起地。波特兰啤酒业发达的原因在于1980年代俄勒冈修改法律,允许啤酒厂直接向顾客卖酒,由此在城内出现了许多微型啤酒厂和酒吧。今天市内有33家啤酒厂,是世界上拥有啤酒厂数目最多的城市,因为其数目比德国科隆还要多,因此有人称波特兰为“世界啤酒都”。
波特兰还有数个啤酒节,包括每年七月举行俄勒冈啤酒节。这是北美洲最大的独立啤酒厂庆祝。
体育
波特兰开拓者于NBA作赛,目前是区内唯一一支参加全国性联赛的队伍。1977年这个队唯一一次夺冠。而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将于2011年增设一支波特兰队,该队是目前于USL作赛的波特兰木材队的延续。此外波特兰还有许多参加次级联赛的各种球队。波特兰也试图吸引参加国家级联赛的棒球队。
波特兰地区的居民很喜欢滑雪。附近有多个滑雪场,其中一个终年可用。北美仅有的另一个夏季可以使用的滑雪场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
另外,波特兰还是世界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公司以及半导体设备商Lam Research总部所在地。
政府
波特兰政府的最高长官是一名市长、四名市委员和一名审计员,所有六人均由市民选举而出,任期4年。市议会由市长和市委员组成。审计员在市议会上没有投票权,也不允许直接管理市政,但是他有监督、平衡市政府事务和检查公共资源的使用的权利。此外审计员向市议会成员提供信息,向公众报告市政府的政策。
波特兰及其都市地区还受地区政府管理,这个地区政府是美国唯一的一个直接选举的地区性政府,它有管理土地利用、计划交通、垃圾处理和绘制地图等权利。地区政府亦拥有波特兰的一些设施如俄勒冈动物园等。
经济
波特兰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多个行业。相对较低的能源成本,可获得的资源,南北和东西的州际公路,国际航空枢纽,大型海运设施,以及西海岸的洲际铁路都是经济优势。[25]
该市的海运码头每年处理超过1300万吨货物,港口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干船坞之一。[26][27]波特兰港是美国西海岸第三大出口吨位港,在其上游约80英里(130千米)处,是最大的淡水港。[25]
波特兰的钢铁工业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到20世纪50年代,钢铁行业成为该市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该地区的钢铁业蓬勃发展,著名钢铁公司施尼策钢铁工业(Schnitzer steel Industries)在2003年向亚洲运送了创纪录的11.5亿吨废金属。其他重工业公司包括ESCO公司和俄勒冈钢铁厂。[28][29]
科技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内现有1200多家科技公司。[25]美国科技公司的高密度使得硅林一词被用来形容波特兰地区,指的是该地区科技公司如同树林里的树木,和加州北部的硅谷相对应。[30]该地区还为软件公司和在线创业公司提供设施,其中一些得到了当地种子基金组织和企业孵化器的支持。[31]计算机部件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是波特兰地区最大的雇主,为15,0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在波特兰中部西部的希尔斯伯勒市有几个园区。[25]
教育
公共教育
波特兰公立学校有公共学校。 波特兰有约100所公费学校,加上50所特殊学校,其学生总数约为5.3万,波特兰90%的学龄儿童在这些学校上学,与其他美国都市地区相比是比例比较高的。不过入学数却在不断减小,因此公费学校面临经费的压力。在波特兰的公费学校中林肯高等学校建校于1869年,是密西西比河以西最老的公费学校。波特兰都市地区还有一些私立学校。
高等院校和大学
波特兰州立大学共有本科学生和硕士生约2.4万人,其主校园位于市中心南角,提供艺术、经济、工程、计算机、科学、表演、社会科学和城市建设等硕士学位,其博士学位包括生物、工程、电子和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公共管理、城市研究、社会科学、系统科学和教育等。本科学业比较死板,没有高级学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俄勒冈健康和科学大学包括一个大的医学院和数个大的研究部门。
社区学院有:
私立学院有:
- 卡斯凯德学院
- 卡波西顿学院(Capstone English Mastery Center)
- 肯考迪亚大学
- 乔治·福克斯大学
- 刘易斯和克拉克学院
- 林菲尔德学院
- 玛丽赫斯特大学
- 太平洋大学
- 里德学院
- 波特兰大学
- 华纳太平洋学院
- 威拉姆特大学
医学院
俄勒冈医科大学是一间大型的医学院和研究大学,其主校园位于市中心以南,它还包括数个附属医院。 其他医学院包括:
- 俄勒冈东方医学医学院(Oregon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
- 国立自然疗法医学院
- 西部各州按摩学院
法学院
艺术和食品学校
- 波特兰艺术学院(营利学校,2018年关闭[32])
- 太平洋西北艺术学院
- 俄勒冈雕塑和艺术学院(Oregon College of Art and Craft)
- 西部厨艺学院(Western Culinary Institute)
交通
波特兰都市地区的交通服务与美国其他大城市差不多,不过俄勒冈州政府强调在其城市发展边界内进行前瞻性的土地规划以及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商住区,为通勤人士提供多种可取的选择。
据2005年统计资料所显示,波特兰地区内巴士、轻轨和有轨电车的乘客占总通勤人口约13%。[33]TriMet为波特兰地区提供多条短途巴士线,以及连接市中心和市郊的轻轨铁路系统。而波特兰市政府辖下的有轨电车则连接市内南北区,并由TriMet营运。
道路交通方面,波特兰大多数街道为传统的棋盆式排列,少数对角线街道连接城市各个部分和郊区,许多桥梁跨越威拉麦狄河和哥伦比亚河。5号州际高速公路从华盛顿州通过波特兰、威拉麦狄河谷和俄勒冈州南部直达加利福尼亚州。405号州际公路与5号州际公路组成一个环绕波特兰市中心的高速公路环,而205号州际高速公路则连接波特兰国际机场。26号美国国道从太平洋海岸通过都市地区直到俄勒冈中部,而30号美国国道的主线、支线和商业线均通过波特兰。
波特兰的主要机场为波特兰国际机场,位于市中心东北,驾车约需要20分钟。美铁亦有提供城际列车服务前往洛杉矶、芝加哥、西雅图和加拿大的温哥华等;城际列车停靠市内的联盟车站。
市政府大力鼓励居民于市区内骑自行车,而波特兰的自行车网路亦被美国单车手联盟所赞颂。[34] 波特兰地区内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占总通勤人口约3.5%,为全国大城市之冠。[33]市内和近市郊的居民还可以使用分享汽车的方法。此外,市内还有架空缆车连接南河滨区和山上的俄勒冈医学和科学大学。
姊妹城市和友好城市
- 姊妹城市(9个)
参见
注释
- ^ From 15% sample
参考文献
- ^ Elected Officials. City of Portland, Oregon. 2007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30).
- ^ 2.0 2.1 Portland (city) Census. United States Census Bereau. 2013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 Portland (city) Census. United States Census Bereau. 2010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2008-01-31].
- ^ 沈云龙 (编). 清季中外使領年表.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六辑. 台北县永和市: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6. 国家图书馆系统号000085532.
- ^ Certified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Oregon and Oregon Counties (PDF).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2010-01-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22).
- ^ JULY 1, 2006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Metropolitan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s. U.S. Census Bureau. [2007-10-19]. (原始内容 (csv)存档于2007-09-20).
- ^ 9.0 9.1 《跨越大门:砵仑历史性华埠的故事》永久驻场砵仑华埠历史博物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波特兰新闻 2018-12-20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 ^ 11.0 11.1 Station: PORTLAND WFO, OR US USC0035675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7).
- ^ DOWNTOWN Portland: Monthly and Seasonal Snowfall (inches) (PDF). NWS Portland, OR. [2014-06-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19).
- ^ Station: PORTLAND INTL AP, OR US USW00024229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7).
-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PORTLAND OR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7).
-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PORTLAND, OREGON (KPDX)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2).
- ^ ThreadEx.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9).
- ^ AIRPORT Portland: Monthly and Seasonal Snowfall (inches) (PDF). NWS Portland, OR. [2014-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7).
- ^ City and Town Population Totals: 2020-2021.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May 29, 2022 [May 31,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 ^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gov. [June 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QuickFacts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Census Population API.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Oct 12,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 ^ https://www.census.gov/quickfacts/portlandcityoreg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裸露网址]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quickfacts.census.gov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24.0 24.1 24.2 Oregon –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for Selected Cities and Other Places: Earliest Census to 1990. U.S. Census Bureau. [Dec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2, 2012).
- ^ 25.0 25.1 25.2 25.3 Portland: Economy – Major Industries and Commercial Activity. [June 4,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6).
- ^ Cascade General, Inc. [June 4,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 Portfolio (PDF). [June 4,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January 15, 2013).
- ^ Profile. Schnitzer Steel Industries. [March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 ^ About Us. ESCO Corporation. [March 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 ^ Rogoway, Mike (April 9, 2006). Bizz blog: Silicon Forest. The Oregonian.
- ^ Gage, Deborah. Portland Makes Bid To Become Budding Techlandia. Venture Capital Dispatch. January 23, 2012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Art Institute of Seattle Will Close Friday. The Stranger. 6 March 2019 [17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7).
- ^ 33.0 33.1 "New Yorkers are Top Transit Users", CNNMoney.com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 * Press Releases. Bikeleague.org. [200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 ^ 存档副本. [201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6).
外部链接
- City of Port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ficial website
- Portland Ma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t-level GIS)
- Portland CrimeMapper
- Portland Business Alliance – Portland Chamber of Commer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ortland's Visitor Associ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fficial visitors' bureau website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波特兰 (俄勒冈州)”
Portland websites that are also wikis
- PortlandWik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 Portland, Oregon's civic wiki.
- WikiWikiWeb installed by Howard Cunningham from Beaverton. Since Ward invented the concept of a wiki wiki web, this is the very first wiki in ex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