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卷尾
灰卷尾(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为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灰黎鸡、铁灵夹、白颊卷尾、灰龙尾燕、白颊乌秋。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多个族群在灰色的深浅、迁徙模式以及眼部白斑的大小和是否存在上有所差异。
灰卷尾 | |
---|---|
德干亚种,摄于印度邦加罗尔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卷尾科 Dicruridae |
属: | 卷尾属 Dicrurus |
种: | 灰卷尾 D. leucophaeus
|
二名法 | |
Dicrurus leucophaeus Vieillot, 1817[1]
| |
各个亚种的繁殖范围,请注意,某些亚种资料可能已不正确[2] |
外形描述
成年的灰卷尾主要呈深灰色,尾巴长且深深分叉。不同亚种在灰色羽毛的色调上有所不同。部分亚种头部有白色斑纹。幼鸟则为暗棕灰色。
印度的亚种longicaudatus(包括冬季迁徙到半岛的喜马拉雅亚种beavani,其中中印度的一个繁殖群体被Vaurie区分为狭义的longicaudatus)非常黑,几乎像大卷尾,但其体型较为纤细,尾巴也更长且分叉较少。这些鸟栖息于高大的森林中,腹部深灰色,缺少大卷尾的光泽。其虹膜为深红色,且没有白色嘴裂斑。亚种leucogenis和salangensis的眼部周围有白色斑点,南方繁殖的几个岛屿族群也是如此。叫声比大卷尾稍微带有鼻音且较尖锐。[3]
亚种
- 灰卷尾西南亚种(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hopwoodi)。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Dacca。[4]
- 灰卷尾海南亚种(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innex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文昌。[5]
- 灰卷尾普通亚种(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gensis)。分布于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甘肃、南抵长江流域、西至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或达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6]
- 灰卷尾华南亚种(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 salangensis)。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南抵马六甲海峡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南、东达福建与广东交界以南地区、西抵贵州、海南等地。[7]
分布
灰卷尾繁殖于热带南亚的丘陵地区,从东部阿富汗向东延伸至南部中国、琉球群岛的日本南部(特别是冲绳)以及印尼。
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西至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长江流域及东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1]
其分布范围北部的许多族群是候鸟。哈尔斯·沃里描述了亚种beavani(以罗伯特·塞西尔·比文命名[8]),该亚种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并在印度半岛过冬。然而,后来的研究者将此亚种归为longicaudatus的一部分,该亚种在印度中部也有繁殖族群。[3] 在冬季,该物种尤其喜欢栖息于丘陵森林。[9] E. C. 斯图尔特·贝克描述了stevensi,沃里认为其可能是beavani或hopwoodi(东喜马拉雅)的变种。hopwoodi的东部分布有泰国和缅甸的mouhouti。其北部分布有leucogenis和salangensis(这两个亚种主要迁徙到南部地区,但也曾在那加兰被发现[10]),而bondi则分布于更南方。东南亚岛屿链上有许多岛屿族群,包括periophthalmus、ryukyuensis、batakensis、phaedrus、siberu和nigrescens。指名亚种据说分布于西马路岛、爪哇、巴厘、龙目岛、巴拉望岛和巴拉巴克岛。[2]
行为与生态
灰卷尾的腿短,当它们栖息时,姿势非常直立,且常栖息于高处的树上。它们为食虫性,主要通过掠食飞行来捕捉昆虫,有时也从树干上觅食。[11] 它们单独、成对或以小群体出现。迁徙时,它们会以小群体飞行。[9]
它们常见的叫声被描述为drangh gip或gip-gip-drangh。[9] 它们能够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甚至可以模仿黑翅雀鹎的口哨声。[12]
参考文献
- ^ 1.0 1.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卷尾.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2.0 2.1 Vaurie, Charles. A revision of the bird family Dicruridae. Bulletin of the AMNH. 1949, 93 (4): 203–342. hdl:2246/1240.
- ^ 3.0 3.1 Rasmussen, PC & JC Anderton. Birds of South Asia: The Ripley guide. Volume 2.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Lynx Edicions. 2005: 590.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卷尾西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卷尾海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卷尾普通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灰卷尾华南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Beavan, RC. [Letter to the editor]. Ibis. 1868, 10: 497 [2024-09-24]. doi:10.1111/j.1474-919X.1868.tb0613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4).
- ^ 9.0 9.1 9.2 9.3 Whistler, Hugh. Popular Handbook of Indian Birds. Edition 4. Gurney and Jackson, London. 1949: 158–159.
- ^ Das, PK. The Whitecheeked Drongo [Dicrurus leucophaeus salangensis (Reichenow)]: an addition to the Indian avifauna.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65, 62 (3): 557–558 [202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4).
- ^ Santharam, V. Birds foraging on tree trunks.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99, 96 (3): 468–469 [202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4).
- ^ Khacher, Lavkumar. Mimicry by Grey Drongo Dicrurus leucophaeus. J. Bombay Nat. Hist. Soc. 1997, 94 (3): 569 [202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4).
- ^ Ali, S & SD Ripley.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5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9–122.
外部链接
-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鸣声(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观鸟会鸟鸣集
-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鸣声(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观鸟会鸟鸣集
-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鸣声(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观鸟会鸟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