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学名Cinnamomum kanehirae[1]樟科樟属下的一个种。别名樟牛。

牛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目: 樟目 Laurales
科: 樟科 Lauraceae
属: 肉桂属 Cinnamomum
种:
牛樟 C. kanehirae
二名法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1913

名称由来

与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较粗壮结实,因此土名也被称为“樟牛”。

牛樟的属名Cinnamomum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由希腊文kinnamomon(肉桂)缔结而来,指此属植物具有肉桂般的香气。另一种说法为缔结自希腊文kinein(卷曲)与amomos(无过失),指树皮有纵向卷曲深沟裂,纹理美观而无过失。命名者为日本植物学者早田文藏,至于种小名kanehirai,是由牛樟模式种标本的采集者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而来。

分类争议

牛樟与冇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皆为早田文藏分别在 1912、1913年所发表的分类群,因形态极为相似,早年有标本被错置的情形,例如金平亮三的台湾树木志(1933)中便将冇樟和牛樟两者合并,此一观点也被后来的分类学者依循。然而,也有其他学者陆续发表报告比较两者形态上的差异,认为牛樟与冇樟应当是不同的分类群:如藤田安二(1952)就曾依冇樟的叶较牛樟的叶大且厚,搓揉之仅可闻青草味,而牛樟叶子具光泽,搓揉叶子闻之明显有很强的萜烯臭味,亦认为两者有区别;林赞标(1993)对牛樟、冇樟(孝义、莲华池)及樟树进行外部型态分析发现冇樟在形态上有分化的现象。分类处理上仍然众说纷纭:李锡文(1975)将沉水樟(C. xanthophyllum H.W.Li)、冇樟及牛樟三个分类群处理成两种(将牛樟与冇樟合并);但是中国树木志(1982)将沉水樟与牛樟及冇樟三者合并;然而,以台湾学界来说,林赞标和黄瑞祥(1989)与台湾植物志第二版(1996)则认为牛樟与冇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径30~60公分或更粗,树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纵裂。小枝光滑,带黄绿色,制成标本时则多呈黑色。叶芽球形,先端钝,芽鳞外面被淡褐色毛,边缘有毛茸;叶互生,阔卵形、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公分,宽4~7.5公分,先端锐尖,基部钝圆,革质,全缘,下表面光滑,叶脉通常是0~3条或是5条,羽状脉极少,侧脉2~3对,叶脉腋常具有丛毛;叶柄长1.4~3公分,上有凹槽。花较小,径2~3毫米,呈顶生及腋生的聚伞花序排列,有时亦有呈圆锥花序状;幼时刚长出来时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钟形,花被片6枚,淡黄色,长椭圆形,长2毫米,外面平滑,里面则有毛茸;第一、二轮花丝长0.5 毫米,无腺体,花药四叶,基部有绒毛,内向;第三轮花丝有腺体但腺体近似无柄,花药四叶,基部有绒毛,外向。果扁倒圆锥形或圆球形,长1.2~1.3公分,宽1.2~1.5公分,绿色或黑紫色,有细微绒毛或无毛。种子球形,宽1公分,两端圆。花期11~12月;9~10月结果。

辨认依据

容易与牛樟混淆的就是冇樟,一般认为,辨认牛樟与冇樟时可从果实分辨:牛樟是僧帽形,冇樟则是长椭圆形;也能从树叶和树形分辨:牛樟小枝先端叶立体三出(叶重心在先端1/3处),叶面较平整,冇樟小枝先端叶大部分是平面三出;树型部分,牛樟枝条较高,侧枝角度较小,冇樟则从树干较低处就有侧枝。除形态上的分辨特征外,牛樟与冇樟的木材精油组成也各异:牛樟木材精油以松油醇为主,使之有类似樟脑油的香气,冇樟木材精油则以黄樟素为主,有类似沙士汽水的气味。

分布

台湾特有种。在全岛海拔400~2000米的山林中生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牛樟在台湾有三大集中地:苗栗南庄大湖一带、南投东埔和社一带与台东关山富里一带。

用途

边材淡黄褐色,心材暗红褐色,质略柔软,常用于雕刻或制造器具上,有时亦用于家俱上;枝叶亦可加以蒸馏而得牛樟油。

发展历史

清朝时台湾的樟树已受到伐采,日治时代于1899年建立樟脑专卖制度,所幸当时樟树数量丰富,牛樟的干油被视为低等产品,得以免于砍伐,此时其天然族群仍相当可观。不过牛樟木材富含松油醇,不易腐朽、虫蛀,材质细致、纹理交错,且铇削加工容易,也渐成高价值的家具及木刻艺品用材。台湾光复后,大面积的森林遭伐却未进行牛樟造林,终于导致牛樟族群日渐枯竭稀少。

发展现况

目前野生牛樟仅存于海拔500米以上交通不便的山区,呈单株分散且多为逾龄老树,这样的零散分布不利于昆虫媒介授粉,再加上鸟类及松鼠喜爱啄食牛樟果实,即使初期树上结实累累,但果实未成熟已被野生动物啄食殆尽,使得牛樟的种子更形稀罕。林业试验所研究员简庆德曾经采集到一些牛樟种子,但发现发芽率偏低,这可能是虫媒授粉不良、天候不利种子发育所致。种子发芽率偏低也反应在林地现场,因天然林中很少看到牛樟的中、小苗,幸好牛樟常发生根株萌蘖,枯死母树周边常见有“次代牛樟”出现,从林地的调查发现,牛樟的根株萌蘖似乎是当前林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除此之外,牛樟芝产业的发展应用,也助长了牛樟被砍伐的速度。牛樟芝是长在牛樟上的一种真菌,也属于台湾特有种。民间使用牛樟芝的历史渊源无从考据,一般传说是原住民利用它来治疗腹痛及强肝解毒。以前利用牛樟芝的民众并不多,然而近10多年来牛樟芝在各方面的疗效渐受学界肯定,有研究显示牛樟芝当中有三萜类的化合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化合物能抑制癌细胞,因此更让业界投入牛樟芝的研究与产业,再加上商业广告的宣传,使牛樟芝声名大噪。目前已可以人工栽培的方式大量生产牛樟芝菇体。稍可减缓牛樟及牛樟芝的盗伐及盗采。一般树木如果树心中空,利用价值就不高,但因为牛樟芝通常是长在中空树干的内面,所以这些年岁已久的牛樟老树被砍伐大多不是为了使用木材,而是为了采撷树干内部的菇,造成牛樟砍伐的问题日益严重。

参考文献

  1. ^ 锺国芳; 邵广昭. 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 K.F.Chung & C.L.Hsieh 牛樟.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 2022 [2022] (中文(台湾)).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