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

實踐禪修、能指導他人止觀修行的佛教出家眾

禅师汉传佛教头衔。指实践禅修,能指导他人止观修行的佛教出家众,即印度佛教所说的瑜伽师,所以如天台宗华严宗的僧侣也往往称为禅师。随着汉传佛教的发展,也被用来泛指禅宗门派的僧侣。

概论

古印度,称身心合一的修法为瑜伽,意为行、相应。修行瑜伽者,称为瑜伽士(yogi)或瑜伽师。佛教发展之初,特重禅修。随着宗派分化,在大毘婆沙论时代,瑜伽与瑜伽师成为常见的名词。传入中国时,将瑜伽称为禅,为定慧修持的通称,而瑜伽师就称之为禅师[1]

参见

注释

  1.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12章〈 罽宾瑜伽师的发展〉:“瑜伽(yoga)是相应──契合的意思。宽泛的说,凡是止观相应的,身心、心境或理智相 应的,都可说是瑜伽。瑜伽──身心相应的修持法,名为瑜伽行。从修持以求实现特殊的宗教经 验者,名瑜伽师。所以瑜伽师,为定慧修持者的通称。佛陀的时代,重于禅(dhyāna);“专精禅思”,是古代佛弟子的日常行持。但到‘大毘婆沙论’时代,更早一些,瑜伽与瑜伽师,已 成为佛教界习用的名词。这可能由于公元前三、四世纪间,印度的“瑜伽派”渐次形成,而佛教 也受到他的影响。然在实际上,佛教的瑜伽,仍旧是佛教的。如从定境及修定的方法说,这本来 部分与世间禅定相通。在印度,佛教界已习用“瑜伽”一辞。而传来中国,仍依古说而称为禅。所以印度的瑜伽师,在中国是一向称为禅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