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历史
- 1928年开始,由融秋和尚以竹席棚架建成佛寺。
- 1932年,“浮屠殿”落成,正式定名为“竹林禅院”
- 在二战期间日本殖民时代,他们开辟土地耕种,实行自给自足度过艰难的时期。
-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逼使大批僧侣南逃,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来者不拒,招待食宿。
- 1970年,他们向香港政府补地价购入现时“大雄宝殿”之土地。
- 1975年奠基兴建“大雄宝殿”,并在公元1982年落成开光。
建筑特色
- 入口处的山门为一石牌坊,刻有“竹林禅院”四个汉字,登白石阶直达“天王殿”。
- 山门中央横匾:中华民国17年(1928年),竹林禅院,融秋创建。
- 山门的外对联:佛历2436年(1893年) - “竹解灵心看万绿参差谁会香严一击;林X自性X众缘和合妙诠龙猛三观。”
- 山门的内对联:佛历2524年(1981年)重建落成,挕山沙门超尘敬题:“翠竹绝尘氛听梵呗数声唤醒万千名利客;丛林饶静趣凭袈裟尺地寄将一片水云身。”
- 进入“天王殿”即见一尊弥勒佛的像,面容祥和欢喜。
- 天王殿的横匾:一生补处
- 天王殿的对联:“竹本虚心会得香严一击方知来路;林无自性能明龙猛三观即识归程。”
- 弥勒佛的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 “天王殿”左侧有“福德祠”,“天王殿”后方是“韦驮殿”。
- 福德祠的对联:“三门清静赖维护;五壳丰登仗协调。”
- 在“韦驮殿”后,刚出庭院,石阶前置大“香炉”,左右均有蓄水池及亭台花圃,旁种参天树木、大红茶花。“钟楼”及“鼓楼”分立两旁。
- 再拾级而上就是“大雄宝殿”,外观庄严雄伟,殿前立有气势非凡的红色圆柱。殿里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药师琉璃佛像及阿弥陀佛像,两旁有金身罗汉像。“大雄宝殿”后奉观音菩萨的像。
- 再拾级而上就是第一座砖石建造的“浮屠殿”,殿前有石山鱼池,两旁为禅房。殿内供奉地藏菩萨 像,由观音像左右胁护,墙上刻有佛教故事的浮雕壁画。殿内建有7层木塔,此殿曾于公元1953年重修。
- “浮屠殿”后有天然的重叠岩石称:“佛塔”,下方有“妙莲洞”及“观音洞”等两个岩洞。 另外还有“南天竹”、“紫竹林”、“上天竺”、“弥陀茅蓬”、“金刚茅蓬”、“修持茅蓬”、“观音望海洞”、“罗汉洞”、“东林念佛堂”及“拜经台”等观光热点。 后山有“五百罗汉堂”及“菩提园”。
- 花园金璧辉煌的祭台上尚供奉一尊四面佛的雕像。
历任住持
公共交通
邻近的观光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