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基隆河桥

台湾铁路管理局第三基隆河桥台湾新北市基隆河上的一座铁路桥梁,位于新北市瑞芳区三貂岭车站南侧,现役的第二代桥梁于1984年在旧桥(第一代桥)原址上游侧(南侧)重建,属于宜兰线铁路。

第三基隆河桥
宜兰线第三基隆河桥
坐标25°03′44″N 121°49′22″E / 25.062145°N 121.822908°E / 25.062145; 121.822908
承载台铁宜兰线
跨越基隆河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瑞芳区
官方名称第三基隆河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三爪子桥
下游桥梁复兴桥
设计参数
桥型上承式预力混凝土梁桥
宽度双线桥梁
历史
施工单位第一代桥:大仓组
第二代桥: ?
开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19年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 ?年
完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 ?年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84年
开通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22年9月21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85年6月21日
地图
地图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宜兰线铁路台湾日治时期1917年动工兴建,工程分别从路线的南(苏澳)、北(八堵)两端向中间施筑。1919年8月,北段工程已进展到猴硐车站猴硐往南经三貂岭驿、武丹坑驿(今牡丹站)的铁路须越过基隆河与三貂岭山,工程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工务课瑞芳建设事务所于1919年春夏动工,大仓组[注 1]承包工程,工事包括新建第三基隆河桥[1][注 2][3],为单线铁路桥梁。该桥于1922年9月21日随着三貂岭驿至武丹坑驿(今牡丹站)路段通车而启用[4][注 2][5]

第一代第三基隆河桥通车时为3孔上承式钢钣梁桥,每孔跨度60[1][注 2],桥台与桥墩建材不详,两座桥墩样式为单柱圆形或椭圆形。

改造

第一代桥在日治时期不明年代因灾害而于原址改造为3孔19米下承式钢钣梁桥,原单柱圆形桥墩改为ㅠ形双圆柱桥墩,并向两端加建桥墩延长桥梁(含旧桥台改建为新桥墩),共延长3小孔6.5米上承式钣梁桥,改造后合计6桥孔[6][7][8][9]

第二代桥(现役)

宜兰线铁路通车营运50余年后,受到1970年代末期北回线即将全线通车营运、以及东线铁路预计于1982年由762mm轨距拓宽为1,067mm轨距等之影响,宜兰线将从原本的支线升级为连接台湾东西部的重要干线,路线容量需求将大幅增加,预估原有单线铁路将会不敷使用[11],于是,台湾铁路管理局提出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计划(即双轨工程),并于1979年由台湾省政府提报行政院核准[12],实施全线双轨化(已完成双线路段者除外),其中三貂岭站南侧跨越基隆河的第二代新桥,建于原第一代桥上游侧(南侧),1984年完工[13],并在隔年(1985年)6月21日连同三貂岭车站牡丹车站区间双轨化通车而启用[5]

新建的第二代桥为5孔19米上承式预力混凝土梁桥,双圆柱悬臂式桥墩[14],目前使用中。

 
现役的第二代“第三基隆河桥”

电气化

宜兰线电气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开工。2000年5月2日,包含第三基隆河桥在内的八堵罗东间率先完工,5月3日正式通车[15],该工程包括更换每米50公斤钢轨及预力混凝土枕木

水灾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挟带豪雨来袭,导致基隆河洪水越过桥面,桥上铁轨弯曲变形[16],并且累积大量树枝与垃圾[17]。由于水灾除了中断第三基隆河桥与三貂岭隧道以外,也重创了宜兰线八堵福隆路段,故此期间台北至福隆间,暂以基隆客运接驳,直到9月29日宜兰线才恢复全线畅通[18][19]

桥梁周边

注释

  1. ^ 大仓组在隔年(1920年)更名为“日本土木株式会社”,即今日大成建设的前身。
  2. ^ 2.0 2.1 2.2 中央研究院有《台湾日日新报》数位典藏资料。不过,但不可能得到个别且固定URL。因此,请在网站内直接查看[2]

参考资料

  1. ^ 1.0 1.1 鐵道部建設係長 海野斐雄:〈宜蘭線建設工事〉,《臺灣日日新報》第8818號(宜蘭線全通紀念號). 台北市. 1924年11月30日 (日语). 
  2. ^ 《臺灣日日新報》 「關鍵詞查詢」. 中央研究院. [失效链接]
  3. ^ Shepherd's Wolf. 〈1010819瑞芳-三瓜子隧道、舊三貂嶺隧道、三貂煤礦、雙溪-慶隆煤礦〉. 《放羊的狼》部落格. 2012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8日) (中文(台湾)). 
  4. ^ 〈三貂嶺隧道 開通祝賀會〉,《臺灣日日新報》第8018號. 台北市. 1922年9月22日,2版。 (日语). 
  5. ^ 5.0 5.1 〈牡丹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中文(台湾)). 
  6. ^ 台湾铁路局,《台湾铁路路线图(西线)》,1965年5月。(繁体中文)
  7. ^ 1969年黄澍民摄影作品。参阅:黄澍民摄影‧苏昭旭编撰,《台铁忆旧四十年1945-1984》,人人月历,2000年10月25日初版,页40及封面。(繁体中文)
  8. ^ 1970年黄澍民摄影作品。参阅:苏昭旭. 〈追思鐵道前輩黃澍民〉. 《苏昭旭老师的全球铁道视野部落格》. 2015年4月25日20: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25日) (中文(台湾)). 
  9. ^ 宜蘭線第三基隆川(河)橋梁災害復旧工事成工圖〉,日治时期(年份不详)。(繁体中文)(日语)
  10. ^ 蔡龙保. 《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 二版一刷. 台北市: 台湾书房. 2007年7月. ISBN 978-986-6764-00-4 (中文(台湾)). 
  11. ^ 〈发挥北回铁路最大承运效果 宜兰线铁路加铺双轨 交通单位拟提前实施〉,《中国时报》,1979年2月10日,第2版。(繁体中文)
  12.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70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2年12月: 页395 (中文(台湾)). 
  13. ^ 中华民国交通部. 中華民國73年《交通年鑑》. 台北市. 1985年10月10日: 页350 (中文(台湾)). 
  14. ^ 台铁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处. 《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資料(第一期)第伍冊〈大橋部分〉》. 出版年不详: 5-05-1〈第三基隆河桥新建部分〉 (中文(台湾)). 
  15. ^ 林韦帆,〈宜兰线电气化回顾〉,《铁道情报》195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台北县,2010年5~6月号,页31。(繁体中文)
  16. ^ 〈铁路三貂岭至双溪段 拟十天抢通 宜兰线受损最重地点 铁轨断裂弯曲修复不易〉,《联合报》,2001年9月20日,20版。(繁体中文)
  17. ^ 〈台铁清理三貂岭隧道前铁桥 挖土机清铁轨 垃圾推入基隆河〉,《联合报》,2001年9月22日,18版。(繁体中文)
  18. ^ 〈西部干线修复 至少等两周 台中以南畅通 台北与基隆、板桥、福隆间 交通部协调客运支援〉,《联合报》,2001年9月20日,5版。(繁体中文)
  19. ^ Kibu、Nozomi、陈镜峰、Tokuma、李元龙、吴易翰,〈纳莉风灾铁道百年大损害〉,《铁道情报》125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授权火车票房发行),高雄市,2001年11月号。(繁体中文)

相关条目